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从2015年4月至2018年9月患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案后,对两组患者术后心电图异常,呼吸异常,意识模糊等生命体征预后变化分析和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较低,且预后效果较好,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外伤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给予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5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摸球法分为研究组(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对照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研究组恢复良好率(75.86%)高于对照组(48.28%)(χ2=4.687,P=0.030);(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7.59%)(χ2=4.350,P=0.037)。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院前急救对危重颅脑外伤病例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134例中重度颅脑外伤的院前救治情况。结果在134例中重度颅脑外伤病例中,男性94人,女性40人,男女比例约2.351,年龄在18岁以下6例,占4.48%,20~60岁80例,占59.70%,60岁以上48例,占35.82%,平均年龄56±10岁,车祸伤97人,约占72.39%,坠落伤12例,约占8.95%,其他一般外伤25例,约占18.66%。转送入院后经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进一步诊治,98例(73.13%)好转出院,均为伤后1小时内转送入院;17例(12.69%)死亡及19例(14.18%)自动出院或转院病例中有21例受伤后超过1小时呼叫救护车送达医院。结论早期的院前干预,给与及时规范的专业急救处置以及快速转送对颅脑外伤后续治疗及康复,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有一定重要意义。

  • 标签: 颅脑外伤 早期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用胶处理急诊外伤伤口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7月收治的90例急诊外伤患者,按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伤口进行传统缝合方法,观察组患者伤口进行医用胶粘合处理方法。比较两组的处理时间、伤口愈合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伤口处理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7%,总有效率为48.9%;观察组的优良率为62.2%,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的优良率及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用胶处理急诊外伤伤口愈合快,无缝线瘢痕,瘢痕小,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医用胶 急诊外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风险管理在颅脑外伤护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6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14d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8.76±2.14)分、护理3个月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为(4.67±1.37)分,高于对照组(7.62±2.08)分、(3.19±1.41)分(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在颅脑外伤护理中的效果显著,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临床效益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颅脑外伤护理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外伤导致有脑积水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脑外伤致脑积水的患者,其中有14例通过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另外6例通过非手术手段进行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接受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治疗。通过观测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来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经过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的治疗后,大脑内的高压峰值明显下降,其中7例患者的意识得到恢复。手术后一个月全部患者接受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人的脑室系统都变小了,其中有2例患者有分流管堵塞的现象,二次手术后状况有所改善。经过GOS标准评估,20例患者中有15例恢复正常,有3例轻度残疾,有1例重度残疾,还有1例植物生存,治疗的有效率为90%。结论临床上采用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来治疗脑外伤致脑积水的患者,疗效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外伤致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 临床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外伤骨折术后进行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的一个案例进行报告,以便评估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手外伤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本院收治的一个案例,对治疗过程和效果等进行报道。结果经过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一周后,患者损伤手部肿胀明显减退,手部感觉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定向透药疗法对复杂性手外伤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手外伤 康复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钢丝-树脂夹板在固定儿童外伤松动乳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例4岁~5岁的外伤引起乳前牙松动的儿童,在笑气镇静镇痛下进行钢丝-树脂夹板固定,4周后拆除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例病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牙齿松动度减弱,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钢丝-树脂夹板可应用于乳前牙外伤松动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钢丝-树脂夹板 乳前牙 松动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在本组研究中共有46例(62.16%)患者接受了开放性腹部外伤手术治疗;28例(47.84%)患者接受了非手术治疗。治愈66例(89.19%);死亡8例(18.81%)。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严重失血性休克2例,肠破裂中毒性休克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发症发生率16.22%,其中弥漫性腹膜炎6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2例,浓度血症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临床上在治疗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时,应尽可能做到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在治疗过程中应可能采取手术治疗,采取床上控制性手术措施,对患者出血现象尽快予以控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腹部外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牙脱位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外伤性牙脱位的儿童,根据患儿的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接受正畸方法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钢丝联合树脂固定)。对比两组外伤性牙脱位治疗疗效;两组术后6个月患牙口腔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外伤性牙脱位治疗疗效为88%,对照组为80%,通过统计学比较,发现研究组外伤性牙脱位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均未发生叩击痛,牙周组织异常,牙龈炎、牙槽骨退缩现象,对照组发生比例分别为2%、0%、0%、0%,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接受钢丝联合树脂固定治疗方案相比,正畸方法治疗儿童外伤性牙脱位疗效肯定,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儿童 外伤 牙脱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受理的29例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案例,29例外伤性鼓膜穿孔者均行电耳镜鼓膜检查、声导抗和耳内窥镜录像检查,通过分析鼓膜穿孔的临床表现,探讨外伤性鼓膜穿孔的特征和鉴定要点。结果29例鼓膜穿孔者中单耳、双耳分别为25例和4例,鼓膜穿孔形态以裂隙样为主,大部分鼓膜穿孔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性分泌物或充血。29例鼓膜穿孔者均出现听力受损,其中传音性耳聋15例,感音性耳聋12例,混合性耳聋2例,外伤类型中以掌击受伤为主。鉴定结果中轻伤21例,重伤8例。结论鼓膜穿孔的法医学鉴定重点在于区别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以此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外伤性 鼓膜穿孔 法医学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探究发病原因,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保护患者视功能。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五官科接诊的110例(110眼)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总结。结果不同眼损伤患者经过治疗平均眼压从(55.89±13.46)mmHg改善到(17.76±4.66)mmHg,眼压恢复正常;出院时大多数患者视力基本都有提升;在出院时视力基础上随访两年少数病例视力有下降。结论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保守药物法、手术疗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全力保护患者视功能,降低致盲率,改善预后。

  • 标签: 眼外伤 继发性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脑外伤瘫痪病人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盲选方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灸康复治疗。评估脑外伤瘫痪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为96.67%,与对照组(76.67%)对比,数据有显著得差异性(P<0.05)。结论在给予脑外伤瘫痪患者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灸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瘫痪 针灸康复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研究,可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分析影响该病治疗方案的因素。结果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无关,但与患者的受伤原因、动脉收缩压、脉搏、出血量、腹腔穿刺以及合并伤有关。影响外伤性脾破裂的独立因素有动脉收缩压、出血量的估计、腹腔穿刺的结果以及脉搏。结论通过分析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策略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准确诊断疾病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外伤性脾破裂 治疗策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瘫痪患者经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2例脑外伤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伤瘫痪患者经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瘫痪程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外伤瘫痪 针灸 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76例,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优质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中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在优质护理干预后,其临床疗效以及自理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机率,P<0.05。结论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后,可有效对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 优质护理干预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标准外伤骨瓣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标准外伤骨瓣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预后评估中良好率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良好率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7,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3,P<0.05)。结论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儿来说,标准外伤骨瓣治疗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标准外伤骨瓣治疗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GCS评分,影像资料,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6例,对患者治疗结果依照GOS评分,显示良好19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死亡2例。讨论掌握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早诊断、早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迟发性 外伤性 颅内血肿 临床特点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研究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更加显著,表示研究组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明显改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可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术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危重颅脑外伤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脑外伤患者应用氨甲环酸时间窗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到2017年8月所收治的200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外科治疗,基于时间窗来作为划分标准,分为晚期治疗组(入院后三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和早期治疗组(入院前受伤后半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结果虽然两组患者入院时的DI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的DIC评分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其中早期治疗组19例,晚期治疗组41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期治疗组相比,早期治疗组的预后明显会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若能够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那么必将能够降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且还可对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根治,对于患者的预后无疑有较好地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氨甲环酸 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