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中血管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分析血管斑块的形成原因,了解血管斑块的病理变化因素,弄清药物对血管斑块的质变影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斑块 形成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粥样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磁共振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1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性以及对比两组DE(增强密度)、IE(增强强度)、PI(峰值强度)、BI(基础强度)。结果观察组DE(17.63±1.52)dB、IE(16.88±1.49)dB、PI(15.97±1.42)dB、BI(10.19±1.52)dB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65%、93.33%、2.35%、6.67%。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加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预示斑块进展情况。

  • 标签: 超声造影 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我科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及体征患者,有头颅CT、或MRI、MRA对应责任病灶患者73例,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收集相关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L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23例脑梗死患者(均经过头部CT或MRI明确诊断),同期住院8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对照组)(均经过头CT或者头MRI,不存在脑梗死病灶),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布、数量和回声特征差异,以探讨脑梗死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粥样斑块阳性率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粥样斑块阳性率44.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粥样斑块 颈部血管超声 脑梗死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但大多数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并且对社会和家庭及患者本人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动脉瘤位置、个体因素等相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社会及家庭负担的目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因素 分子生物学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 简介:摘要子宫破裂多发生于疤痕子宫、难产、多产和缩宫素应用不当。疤痕子宫破裂多发生于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手术2年以内,管壁纤维组织增多,弹性缺乏,均可在强烈宫缩甚至在正常宫缩时发生破裂,在子宫破裂的原因中居第二位2。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腹痛、肌紧张、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心率增快,胎心率变化、病理性缩复环,因此早期诊断子宫破裂有一定难度.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疤痕子宫 中期引产 子宫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中期妊娠子宫自发性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7例妊娠中期子宫自发性破裂病例的声像图与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为子宫破裂。结论超声检查是妊娠子宫自发性破裂诊断中首选的物理诊断方法,超声检查无创伤性,对妊娠子宫破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选择手术时机及方式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中期妊娠 子宫自发性破裂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Macrophages)根据其表型不同,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发挥抗炎和促炎等双重功能。在急性和慢性肾脏疾病中,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对肾功能损伤和修复也产生多种影响。

  • 标签: 巨噬细胞 极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肾脏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治疗的1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例。观察组采取围产手术常规护理,对照组采取围产手术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显著。结论自发性食管破裂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 标签: 食管破裂 自发性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宫外孕破裂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116例,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以急救路径模式进行抢救和护理是安全而且有效的。

  • 标签: 宫外孕 失血性休克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研究,可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分析影响该病治疗方案的因素。结果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无关,但与患者的受伤原因、动脉收缩压、脉搏、出血量、腹腔穿刺以及合并伤有关。影响外伤性脾破裂的独立因素有动脉收缩压、出血量的估计、腹腔穿刺的结果以及脉搏。结论通过分析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策略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准确诊断疾病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外伤性脾破裂 治疗策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自发性支气管破裂的原因,了解对该病的预防以及内科治疗办法。方法分析1例“玩过山车”引起自发性支气管破裂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此患儿为在“玩过山车”后突发胸痛伴咳嗽。入院时颈部、前胸部皮肤有握雪感,CT示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左侧主支气管破裂;内镜示左主支气管局限性隆起,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CT及支气管镜可以确诊并明确破裂的部位;通过一定的内科手段也可使破裂的支气管愈合。

  • 标签: 自发性 支气管 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显微手术效果。方法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共收治有4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选取其临床资料,分析4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继而探讨早期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继而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结果43例患者经治疗后,共有40例存活,死亡率为6.9%,其中40个瘤颈成功夹闭,余下3个被成功包裹,术中有5例动脉瘤破裂。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在确诊后立即执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夹闭瘤颈,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早期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以及同期选取40例自主来院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全部人群均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PI(0.30±0.01)等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达峰指标(0.30±0.08)s以及增强密度指标(3.50±0.30)db/cm2均对照组优,患者肩部出现增强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尾部、基底部(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患者中,能够早期评定其新生血管血流以及微灌注状况,诊断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程度的临床效果。方法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利用阿托伐他汀进行过治疗,观察组联用普罗布考,分别在住院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间检测血脂、颈动脉IMT。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水平、内膜斑块面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程度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普罗布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患有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常规组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常规组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72%,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阿司匹林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他汀类的药物能够显著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更加良好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由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诊断,比较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检查的准确率。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高分辨MRI检查出的斑块个数明显多于B超检查,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分辨MRI较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性更高,且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B超 高分辨MRI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沙市某社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3459人,运用Framinham危险评分筛选出693个心血管高危人群纳入研究,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糖(NFG)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中颈动脉斑块现患率分别为48.3%、62.5%、68.9%,其中IFG组高于NFG组(P<0.05),T2DM组高于NFG组(P<0.05)。将危险因素校正后,以NFG组为参照,对比斑块形成风险IFG组是NFG组的1.28倍,T2DM组是NFG组的1.50倍。结论伴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不断升高,颈动脉斑块的现患率也不断的递增。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空腹血糖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