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中血管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分析血管斑块的形成原因,了解血管斑块的病理变化因素,弄清药物对血管斑块的质变影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斑块 形成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心脑血脉宁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内血肿、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状况。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中皮拉伤术和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把实验中所纳入的90只兔分模型组30只,心脑血脉宁组30只,假手术组30只,时间为15周,处死后,在其腹主动脉给予苏木精-伊红染色处理,观察其新生血管构成,计算出斑块出血量,检测免疫组方式为源性血小板生长因子表达。结果对比假手术组与模型组PDGFR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模型组与心脑血脉宁组PDGFR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血脉宁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中血肿得到减少,对新生血管成熟有促进作用,机制可能和PDGFR表达上调存在关系。

  • 标签: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 心脑血脉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在判定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给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加高脂饮食喂养16周,建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存活的大白兔通过中国斑点蝰蛇毒和转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行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和周围组织的表面温度差测定。结果16只实验兔顺利完成模型建立,在这些模型上共发现斑块24处。共进行54次斑块表面温度测量。14只兔有17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符合易损斑块的特征,共进行了37次测量;6只有7处符合纤维性斑块特征,进行了17次表面温度测量。易损斑块的表面温差水平为(0.94±0.25)℃,而纤维斑块的表面温差为(0.15±0.14)℃,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大于0.3℃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5.2%。结论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的测定有助于识别易损斑块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采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9.1-2022.5收集病例样本,30例均需要颈动脉斑块性质超声检查,予以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束超声检查24h内予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病理诊断,评价不同性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结果: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为NWI、GSM,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的为斑块体积、厚度、最大面积狭窄率,P均>0.05。结论: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对临床诊断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具有重要辅助作用,有利于显著提高易损斑块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性质 血管斑块定量分析 三维超声
  • 简介:摘要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易损斑块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014年150例因脑血管疾患及头颈部症状出现作头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2例;颈总动脉斑块56例;颈动脉分叉处斑块8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5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103例,椎动脉起始部斑块23例,椎动脉上段斑块34例,颅内动脉瘤2例。由于部分患者出现多处血管斑块,以上数据只是依据斑块出现的部位来统计的。结论128层螺旋CTA能显示头颈部血管斑块、对临床评估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CTA检查通常需要与DSA检查相结合使用,用DSA检查来进一步评估诊断。

  • 标签: CT血管造影 128层螺旋CT 斑块 头颈部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微血管成像(SMI)背景下超声造影(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斑块230个),其中低回声斑块190个,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40个。应用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记录目标斑块的位置、厚度,并根据斑块厚度分类:1.5~2.4 mm,2.5~3.4 mm,≥3.5 mm。然后对斑块行单用SMI 、CEUS及SMI背景下CEUS(CEUS联合SMI模式)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信息并保存图像。评估三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30个斑块中,厚度1.5~2.4 mm斑块73个,2.5~3.4 mm斑块77个,≥3.5 mm斑块80个。单用SMI、CEUS及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Kappa值均>0,但单用SMI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1.5~2.4 mm斑块内新生血管暂不能确定具有一致性(P>0.05)。CEUS与SMI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314(>0,但<0.5);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664(>0,且>0.5)。CEUS联合SMI模式较单用SMI或CEUS可以检测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58, P<0.001;χ2=8.363, P=0.039)。结论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较好,且CEUS联合SMI模式相比单用SMI或CEUS,可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两次CCTA检查的118例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37例,斑块无进展组81例。将所有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斑块定量分析,定量指标包括狭窄程度、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重塑指数(RI)、斑块负荷。斑块进展定义为斑块负荷变化率>1%。采用cFF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测量位置选取在斑块远端2~4 cm的位置。斑块进展组与斑块无进展组基线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TA各参数与斑块进展的关系,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不同CCTA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斑块无进展组患者相比,斑块进展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脂发病率更高、服用他汀药物比例更小。斑块进展组在基线CCTA上表现出更重的狭窄程度、更小的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斑块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的重塑指数和更低的CT-FFR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OR=2.714, 95%CI 1.078~6.836)和CT-FFR(OR=2.940, 95%CI 1.215~7.116)是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CT-FFR的预测模型(AUC=0.83,95%CI 0.75~0.90;P<0.001)明显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模型(AUC为0.62,95%CI 0.52~0.70,P=0.049)和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的模型(AUC为0.77,95%CI 0.68~0.84,P<0.001)。结论与基于CCTA狭窄程度相比,基于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CT-FFR有助于在基线水平识别出斑块进展。重塑指数和CT-FFR是斑块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层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当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方法大多存在局限性。鉴于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的独特成像优势,本文对SNAP序列原理及其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管腔狭窄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斑块内出血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V感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SMI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3种方法检测斑块内血流的敏感度。结果SMI和CEUS在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灵敏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SMI和CEUS检测灵敏度均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用于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时,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A(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并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斑块成分、斑块负荷及斑块易损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98例冠心病患者(男296例、女202例),年龄33~87(63±9)岁。根据入组患者TyG指数的三分位数将其分为T1(最低组)、T2(中等组)、T3(最高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各成分体积和占比以及各组斑块CT易损斑块特征的出现比例。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3组间指标的比较,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T高危斑块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评估TyG指数诊断CT高危斑块的价值并确定TyG指数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体积和占比随着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与斑块负荷显著相关(回归系数=7.267,P<0.001)。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向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及CT高危斑块出现的比例随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CT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4,95%CI 1.533~3.523,P<0.001)。TyG指数预测CT高危斑块的最佳界值为8.43(灵敏度77.24%,特异度45.60%,曲线下面积0.645,P<0.001)。结论随着TyG指数的升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增加,CT高危斑块的比例增高。TyG指数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简单而有效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下游β-连环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TCF)与β-catenin/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的竞争抑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CEA术后斑块组织(n=21),对斑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对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ApoE-/-小鼠(T、TI、I、N 4组,n=12)制作颈动脉狭窄模型,设T组TGF-β1(每天50 μg/kg)+生理盐水(5 mg/kg);TI组TGF-β1(50 μg/kg)+ICG-001(5 mg/kg);I组生理盐水(50 μg/kg)+ICG-001(5 mg/kg);N组生理盐水(5.05 mg/kg)并每天相应处理连续2周,取颈动脉组织,对各组织行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用IHC染色及半定量评估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组和TI组易损斑块率分别为60.00%、33.33%,均较N组的72.73%低;VE-Cadherin在T组与N组表达分别为0.156±0.007、0.19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P<0.05),与TI组表达(0.133±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68,P<0.05);CD31在TI组和T组表达分别为0.119±0.004、0.136±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切片可见稳定斑块中CD31、VE-Cadherin标记含量低,且TI组含量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特异性阻断TGF-β下游的β-catenin/TCF可反向增强β-catenin/FoxO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进而有利于稳定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转化生长因子-β 新生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不仅能无创评价管腔狭窄,还能评估斑块特征。近几年随着CCTA在冠心病研究及应用上的不断深入,CCTA斑块成像在冠心病诊疗及评估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笔者结合国内外心血管CT影像学的临床实践,从CCTA斑块分析成像技术及影像后处理要求、斑块分析方法、斑块分析的临床应用、结构化报告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以促进我国心血管CT影像研究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效指导临床实际工作,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斑块特征 高危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A)对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分析。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2组(均37例),其中对照组实施64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组实施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2组患者斑块性质与斑块成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性质诊断率(95%)高于对照组(70%),研究组斑块成分分类诊断率(92%)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源CT血管 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性质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