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处理以及保守治疗适应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于月经周期20~30d99例(82.5%),月经周期31~45d21例(17.5%);发生于左侧卵巢51例(42.5%),右侧卵巢69例(57.5%);75例(62.5%)发生在性生活之后,5例(4.17%)为负重或大便后发病,40例(33.33%)诱因不明。行后穹隆穿刺术92例,抽出不凝固血液89例(96.74%),未抽出血液3例(3.26%)。保守治疗83例(69.2%),手术治疗37例(30.8%),均痊愈出院。结论黄体囊肿破裂是发生于月经后半期,以突发下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妇科急腹症,多可经保守治疗治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治的3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分析其超声特点和临床演变过程,探讨超声检查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其中28例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例超声提示脾周及腹腔内少量积液,后经剖腹探查证实为真性脾破裂破裂口位于脾门区附近;1例提示脾脏及腹腔内未见明显异常,3天后证实为迟发性脾破裂破裂口位于脾上极。结论超声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中有助于临床及时明确诊断,并可根据超声声像判断脾破裂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应作为外伤性脾破裂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检查项目,并可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超声诊断 外伤 脾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伤性脾破裂在临床中采用CT影像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CT检查的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有31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特异性,占77.5%;有37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敏感性,占92.5%。手术结果与患者的CT增强扫描诊断具有一致性。结论CT扫描能够对脾损伤出血位置及程度迅速做出判断,对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外伤性脾破裂 医学影像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CCU治疗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以及斑块面积。结果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脂水平,利于缩减斑块面积。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术 瑞舒伐他汀 血脂水平 斑块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保脾治疗,观察组采用脾切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89±1.08)d、住院时间(9.79±4.27)d、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6.12±2.15)d、住院时间(14.26±3.45)d、并发症发生率(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量、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对创伤性较轻脾破裂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中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脾切除 保脾治疗 创伤性脾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0例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作为患者组,选取75例没有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IMT增厚发生率、混合斑块发生率、狭窄发现率等等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椎动脉起始段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颅内和距离椎动脉起始段数厘米范围。狭窄的分辨率比血管彩超要查,只能够判断闭塞的椎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的联系紧密,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能够对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进行了解,对防治脑梗死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DSA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穿刺术联合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意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正面为观察组,反面为对照组,两组个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脑室穿刺术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及预后。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意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穿刺术与开颅夹闭术联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可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预后效果。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脑室穿刺术 开颅夹闭术 意识状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