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肠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之一,凡是养殖地就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寄生虫病发生,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寄生虫感染的土壤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1。对肠道寄生虫虫卵的分离提纯工作是进行寄生虫病研究分析的主要工作,也是必备工作,对进一步研究肠道寄生虫的致病性、药物效应、产生的耐药性和对肠道寄生虫的免疫性有重要意义。在结合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肠道寄生虫卵的分离纯化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提高了虫卵的回收率和虫卵的存活率,简化了工作流程。目的利用更方便有效的方法分离纯化肠道寄生虫卵。方法利用饱和食盐水和33%硫酸锌混合溶液从土壤里提纯肠道寄生虫卵。结果悬浮法成功将虫卵提纯,省去了过滤的繁琐工作,提取的虫卵密集且存活率高,提取率饱和食盐水和33%硫酸锌溶液>33%硫酸锌溶液>饱和食盐水>蒸馏水。结论肠道寄生虫卵的分离提纯用硫酸锌和饱和食盐水的混合液提纯效率高于普通的虫卵提纯,且杂质少,虫卵密集,存活率高。

  • 标签: 猪肠道寄生虫卵 分离 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母婴阻断试验中,HIV感染孕妇的传播途径及配偶感染情况。方法对28例HIV感染孕妇的背景资料、配偶资料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艾滋病传播特点及配偶间感染及交叉感染情况。结果28例HIV感染孕妇多为居住在城区或城郊的无业人员、农业人口,她们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均普遍偏低,配偶大多也属农业或无业人员,女性感染传播方式依次为多性伴、配偶吸毒被动性传播、自身吸毒感染、纹身。配偶检出感染14例,多为吸毒人员,检测阴性8例,拒绝检测6例。孕妇妊娠结局终止妊娠9例、剖宫产及阴道分娩17例、宫外孕1、待产1例。结论HIV感染孕妇及配偶的文化、社会地位普遍较低,配偶间交叉感染较严重。针对城区及城郊高危人群、农民外出务工不员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婚前进行HIV检测甚为必要。

  • 标签: 孕妇 配偶 HIV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来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食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ATG倍比稀释与食蟹猴淋巴细胞孵育,流式检测细胞毒;ATG单纯给药组分为低剂量组(250mg/日)及高剂量组(750mg/日),分别连续给药5日,并于定期检测血常规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20、CD4/CD8细胞的比例。结果ATG对食蟹猴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滴度为12时杀伤率为84.95%,直至滴度为1512时才降至10%以下;给药期间体内单纯给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总淋巴细胞清除率无明显差别,但各组对CD8+淋巴细胞杀伤作用均强于CD4+淋巴细胞(P<0.01)。结论ATG可以杀伤食蟹猴淋巴细胞,其中对CD8+淋巴细胞效果更显著。

  • 标签: 抗T细胞球蛋白 食蟹猴 同种异体肾移植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此为依据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几率。方法筛选从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30例新生儿感染病例,对其中发生新生儿感染的321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导致我院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以引起肺炎的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分离出288例细菌株中克雷伯杆菌为126株,所占比例是43.75%,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所占比例是21.18%,表皮葡萄球菌19株,所占比例是6.6%,大肠埃希菌28株,所占比例是9.72%,鲍氏不动杆菌25株,所占比例是8.68%,其余29株则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有应用激素、气管插管、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低体温和低出生体重。结论新生儿感染是临床儿科较为棘手的问题,通过对病原菌和感染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能够预防性的降低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 标签: 制度 监测 重点科室 职业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强调护理人员规范操作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规范护理操作,强化各项操作流程,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并通过有效的监控手段,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结果从近几年院感科自查及省、州、县卫生监督部门随机抽查监测的结果,均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是防止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

  • 标签: 院内感染 规范 护理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管理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环节中的作用。方法医院质控办与护理部通过加强日常的协调沟通,以及在完善制度与健全组织基础上,着重落实控制措施,对护理技术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以及对护士行为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加强培训,同时把医院感染的相关管理规范均纳入到护理管理中。结果临床护理人员能够自觉的执行好各项操作的规程。而医院感染的管理也能够做到规范化与制度化,医院的感染率显著降低。结论把医院感染的相关管理规范纳入到护理管理中,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还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 标签: 控制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医院保洁人员进行院感培训及加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医院感染 预防 保洁人员 监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后高血糖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和术后胰岛素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多例符合入选标准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随着血糖值的逐渐升高,病人手术后并发各种感染显著增加,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术后的感染和血糖浓度相关相关。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几率。因此,加强手术后护理及血糖控制,可减少各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血糖控制 感染疾病 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情况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发生院内感染的儿科患儿共44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儿童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均不健全,所以在院内接受治疗时较容易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感染,且根据资料显示,年龄越小的儿童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越高。结论临床上滥用抗生素、年幼患儿住院时间过长等都是儿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皮质激素与抗生素的滥用,合理规划住院时间,对可能发生的感染进行预测和控制是减少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医院 儿科 院内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实施相关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站目前所存在的输血感染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经过分析发现,目前我站还存在输血感染安全隐患,同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到位。此外,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结论为了有效地控制输血感染事件的发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还需加强管理力度,杜绝输血感染事件发生,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感染 预防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呼吸道防御能力,避免发病诱因。方法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结果在流感好发季节,给易并发流感的高危人群和医务人员接种疫苗。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发,一般短期可恢复,多数预后好。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治疗与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在感染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具体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省的3个市区作为调查对象,并将其分别命名甲市、乙市及丙市,调查并评价3个市区所属范围内的所有医院的相关感染管理工作,从中总结该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综合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存在的问题包括上级重视问题、相关感染知识掌握问题、工作人员素质问题、实施方法问题、管理问题等;解决方法包括加强上级领导对工作的重视;提升工作人员的感染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监督小组对相应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并完善该项工作的管理制度等。结论针对各层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探讨出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还可提升该项工作的进展,从而增强各层医院的感染管理,有效的控制药物滥用行为,并减少疾病的发生及传播。

  • 标签: 医院感染 管理问题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以其感染因素及特点为入手点,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围绕2011年至2013年前来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并出现院内感染的75例患者展开,对其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感染情况、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结果通过调查表明,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男性占比较大,男性49例,占比65.33%,女性26例,占比34.67%。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60岁患者、60~70岁患者(不包括60,包括70)、>70岁患者。各组别进行感染率分析,发现存在明显趋势,年龄越高越易出现医院感染。住院1~2个月的患者共29例,1个月以下为25例,2个月以上为21例。结论消化内科中,医院感染对患者临床治疗有严重危害,因此有效的预防十分重要。

  • 标签: 消化内科 医院感染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细胞过程及环氧氯丙烷预处理(EC)对主动脉瓣纤维结构的影响,探讨EC对去细胞主动脉瓣钙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三组新鲜瓣叶组(F组)新鲜主动脉瓣未作任何处理。去细胞瓣叶(A组)以胰酶消化,TrintonX100漂洗法去除瓣叶的细胞成分。EC预处理去细胞瓣叶(E组)以2%的EC/PBS溶液预处理去细胞主动脉瓣48h。以电子万能拉力计测定各组瓣叶的断裂强度。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各组瓣叶的游离羧基、酰胺基团变化。原子吸收法测定SD幼年大鼠皮下埋藏8周后钙含量,vonkossa染色观察钙沉积。结果1、A组的断裂强度与F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619±98.9g/mm2vs632±89.8g/mm2p>0.05),E组较F组稍有增加(799±37.4g/mm2vs619±98.9g/mm2p<0.05)。2、红外光谱图显示F组瓣叶在1700~1750cm-1波长范围(游离羧基的特征性吸收光谱)内没有明显的吸收峰,A组吸收峰深大,而E组又有明显的回落。在1600~1650cm-1范围内(酰胺基的特征性光谱)F组吸收峰明显,A组吸收峰回落,E组吸收峰介入两者之间且较前两者均左移。3、体内埋藏2周后各组瓣叶钙含量开始增加,到达第六周时,新鲜瓣膜组钙含量有显著增加。去细胞瓣膜组增加缓慢,而经EC处理去细胞瓣膜组钙含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4、vonkossa染色显示F组瓣叶被破坏吸收,未见有新的细胞生长,有大量钙化斑存在。A组及E组瓣叶均可见大量的新细胞生长,前者仅出现散在的微小钙化灶,后者未见有明显的钙化灶。结论去细胞后瓣叶的机械强度没有明显减低,游离羧基有明显的暴露,酰胺基团减少。经EC预处理可封闭游离羧基,增加酰胺基团含量,使瓣叶结构紧密,增加去细胞瓣叶的机械强度,具有减缓钙化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探讨ICU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ICU院内感染的工作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使ICU医院感染降到最低点。

  • 标签: ICU 医院感染 高危因素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