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降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提升口腔专科护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为主题。结果品管圈应用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口腔冲洗操作的舒适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能降低口腔冲洗操作不良反应率,提升口腔冲洗操作的舒适度,促进口腔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口腔冲洗 不良反应 品管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降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提升口腔专科护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为主题。结果品管圈应用后,口腔冲洗不良反应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口腔冲洗操作的舒适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能降低口腔冲洗操作不良反应率,提升口腔冲洗操作的舒适度,促进口腔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口腔冲洗 不良反应 品管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选取2018在我院接受流感疫苗接种的3000例学生,记录其在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学生进行为期三天的随访调查,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及时进行治疗。结果学生中发生不良反应共34例,占总接种例数的1.1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乏力等症状。其中2例出现发热情况,体温高于38摄氏度。结论在3000例接种人数例,出现不良反应约占1.13%,不良反应情况较少,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流感疫苗安全性较高,可进行普遍接种预防流感。

  • 标签: 流感疫苗 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手术麻醉患者的并发发生。方法统计手术麻醉老年患者的并发。结果患者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与心率较麻醉诱导前均有了显著的下降。结论应对老年手术麻醉患者加强评估,减少并发

  • 标签: 老年 手术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积累经验。方法选取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后期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率为72/104(69.23%)。分布情况每日用药剂量超过400mg,38/72(52.78%),60岁以上30/72(41.67%),女性31/72(43.06%),静脉给药47/72(65.28%),此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在神经系统,具体表现失眠、烦躁不安、神经异常、抽搐等。其他系统,如皮肤(红肿、过敏反应、瘙痒)、消化系统(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泌尿系统(血尿、尿频、结晶尿)、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异常、发热)也有存在。结论左氧氟沙星应用期间,性别、高龄、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均可引发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师要加强注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剂量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可针对临床使用药物的特点,采取适当预防手段,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及程度。本文就我院发生的3例利福平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报道分析,希望能对利福平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利福平 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核 异烟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方法取我院晚期胃癌患者56例,随机分研究组(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对照组(替吉奥)各28例,评估两组疾病控制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阿帕替尼组患者腹泻、口腔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替吉奥相比,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别于替吉奥,高血压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患者耐受性良好。

  • 标签: 甲磺酸阿帕替尼 替吉奥 晚期胃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及相关并发发生。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眼底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常规药物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激光光凝组则采取常规方法加上激光光凝术治疗。比较常规药物组、激光光凝组效果;视力改善的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的平均水平、症状积分和生存指标;相关并发。结果激光光凝组效果、视力改善的时间、症状改善时间、视力的平均水平、症状积分和生存指标相比常规药物组好,差异显著(P<0.05)。激光光凝组相关并发和常规药物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方法加上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的效果理想。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眼底病 疗效 相关并发症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禁食疗法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案。方法统计2009年2月—2017年4月期间入住我科行禁食疗法的178例病案,对其发生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8年时间内我科收治禁食疗法患者共178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降低。在本次分析中其不良反应主要以饥饿感、疲劳感、乏力感最为多见,极少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禁食疗法在中国的运用及改良经三代探索实践,不良反应率显著降低,患者依从性提高,疗效显著。

  • 标签: 禁食疗法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生物生化药品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方法对2018年菏泽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57例生物生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破伤风抗毒素居首位,占12.28%;其次为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微载体),占8.77%。不良反应以全身整体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疾病。结论应合理使用生物生化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生物生化药品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我院上报的221例精神药物所致ADR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原患疾病以精神分裂为主(136例,61.54%);抗精神分裂药用药例数为196例,占比最高(88.69%),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引起的ADR较常见;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71例,32.18%),主要临床表现为椎体外系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大多数精神药物会产生ADR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多,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及ADR的监测,合理使用精神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精神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7年-2018年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以2017年-2018年我院119份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19份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部位及表现情况、不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布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1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群体中以老年人比率最高,女性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带来了损害,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头孢菌素比率最大,给药途径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针对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碘克沙醇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患者使用碘克沙醇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共收集到11例碘克沙醇不良反应报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各为3例(27.2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各为1例(9.09%),全身性损害中1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在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碘克沙醇所致不良反应大多数较轻微,但仍有中、重度急性不良反应的可能,医务人员需重视,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准备。

  • 标签: 碘克沙醇 不良反应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解热镇痛治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NSAIDs所致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类型分布、药品分布。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1例,发生率为26.2%;不良反应年龄段以26~60岁人群最高,其次为≥61岁,≤10岁、11~25岁发生率较少;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痛、轻微出血)发生率最高,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皮肤变态反应及皮疹、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等发生率较低;药物分布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接着依次为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布洛芬。结论NSAIDs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率较高,临床应警惕26~60岁年龄段人群用药,尽量减少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注射用头孢硫脒近年来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探讨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5-2018年4月收录的注射用头孢硫脒致ADR相关文献,从ADR发生的人群分布、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搜集到符合条件的文献45篇,ADR可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肝胆系统、神经系统、肠胃系统和全身。结论注射用头孢硫脒可致严重ADR发生,应加强用药过程监测,做好必要的临床预防准备工作和药品预防警戒工作。

  • 标签: 注射用头孢硫脒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作出总结与分析。方法将“阿替普酶”“不良反应”作为检索词,对2001年—2018年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结果阿替普酶所致ADR中,男性占64.29%,女性占35.71%;年龄最小的48岁,年龄最大的77岁;ADR出现最快的2min,最迟者为第2d;大多数ADR均为1d内发生,为速发型;主要临床症状为畏冷寒战高热、口舌部血管源性水肿、过敏并发外周血肿、颅内出血、休克、上肢软组织内出血、多脏器功能损伤、肾动脉栓塞等,涉及各个系统器官。结论在临床应用阿替普酶时应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针对症状做出相应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阿替普酶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氟西汀用于抑郁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5年9月-2018年2月收治的抑郁患者,共计98例,平均分至A组与B组,每组49例。A组抑郁患者选用单一氟西汀药物对症、支持治疗,B组患者则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氮平药物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进而评价治疗效果,同时分析药物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抑郁患者在治疗前的抑郁评分间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抑郁评分均有降低,但B组患者经奥氮平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后抑郁评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B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氟西汀用于抑郁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其抑郁评分,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抑郁症 奥氮平 氟西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原因。方法对茂名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的168例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涉及器官、系统。结果本次研究中168例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为23.21%,主要为全身性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药物配比,用药前需要对患者既往用药史以及用药禁忌情况进行了解,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尤其加强对首次用药患者的观察,降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用药安全性。

  • 标签: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不良反应 全身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所发生不良反应。方法以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6例肿瘤患者为对象。观察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统计不良反应类型,归纳不良反应的年龄层次。结果针对患者使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率,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的发生比例最高达96.15%,其次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85.71%,最后为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69.23%。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年龄分组来看,壮年组的不良反应率最低为76.92%,青年组其次为85.71%,中老年组的发生率最高达92.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患者选择抗肿瘤药物,需要重点关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群体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更换药物,将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 标签: 肿瘤患者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发生率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发生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统计患者在术中、术后缺血性并发情况,对比各类缺血性并发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55例患者中共出现14例(25.45%)缺血性并发患者,其中脑血管痉挛狭窄发生率(12.73%)最高,显著高于脑血管血栓栓塞(7.27%)、瘤囊附近穿支或远端动脉栓塞(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并发病因分析显示,患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以及导丝反复操作而损伤血管内膜(28.57%)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合并血肿(14.29%)、手术操作因素(14.29%)、栓塞影响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14.29%)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缺血性并发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因使用支架或导丝操作损伤血管内膜等因素与缺血性并发密切相关,需进一步改进置入支架或使用导丝的技巧,以降低缺血性并发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梗死 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