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5月,医院共以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172例,合计手术切口232处,其中口内前庭沟切口或口内前庭沟切口+局部小切口占96处,单纯局部眼睑或耳屏切口46处,颌下切口37处,头皮冠状或半冠状切口30处,口外原瘢痕处23处,选择1点或多点固定,材料选择小型钛板、微型钛板、可吸收板为主,部分患者配合二尾结扎、颌面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包括术后颌关系、张口度、X线检查、接骨板保留情况、并发症等,术后2年内定期随访,决定是否需要取出钛钉、钛板,部分患者联合颌面牵引。结果术后当日颌干扰8.72%、开口度≤3cm者39.53%;随访12个月~24个月,未见开口不良者,骨折愈合率92.75%(256/276);感染发生率5.81%,均在术后1-2周出现,1例患者术后眶下区麻木,11例患者出现轻度咬合干扰,经调整后基本恢复正常,复视与颜面畸形各1例,14例取出钛板。结论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整体疗效较好,骨折愈合率高,但早期可出现颌干扰、咬合困难等并发症,需联合调整、牵引治疗,术后早期还可能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因异物感等原因取出钛板。

  • 标签: 口腔颌面部骨折 微小切口 坚固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患者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37例临床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12~16周。结论对于有移位的髌骨骨折有许多手术方法,如张力带钢丝法,记忆合金聚髌器法,环形钢丝法等。对于一些难以复位的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部分髌骨或全部髌骨切除术。

  • 标签: 髌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PPO)技术与切开复位固定(ORI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5O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IPPO组和ORIF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PPO组手术时间短于ORIF组,切口长度小于OR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ORIF组,骨折恢复时间短于ORIF组,疗效优良率高于OR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R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与ORIF技术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但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时患者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决,效果较好,更具有临床研究价值和推广应用意义。

  • 标签: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38例患者的手术切口顺利愈合,X片检查显示,对线良好。根据随访7~18个月的时间,平均11个月的时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有26例优,有10良,有2例差,总优良率94.7%。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方便的微创手术,有利于软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骨折手术配合的要点与经验。方法以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间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儿120例,分析护理要点,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在细致的手术配合下,本组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无1例发生意外,满意率达到100%。结论闭合穿针固定创伤小、易复位且效果显著,有助于骨折愈合。

  • 标签: 闭合穿针 内固定 小儿 尺桡骨骨折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金属肋骨接骨板固定治疗外伤性肋软骨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有肋软骨骨折53例中金属肋骨接骨板固定治疗26例(固定组),非固定治疗27例(非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全部临床治愈。固定治疗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明显少于非固定组(P<0.05),且术后胸廓畸形得到矫治,肺功能恢复好。结论金属肋骨接骨板固定治疗外伤性肋软骨骨折疗效可靠、安全。

  • 标签: 外伤性肋软骨骨折 金属肋骨接骨板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踝关节骨折固定术后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创伤所致踝关节骨折固定术后皮肤缺损采用封闭负压引流和传统换药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封闭负压引流组等待二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及缺损完全修复时间均少于传统换药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加快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度,缩短病程。

  • 标签: 踝关节 皮肤缺损 负压引流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肱骨外科颈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13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应用AOT型钢板固定治疗的方法;试验组采用解剖型固定治疗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颈骨折的康复状况和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重要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根据Neer评分标准比较,对照组在术后的评分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采用解剖型固定治疗的方法,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的恢复效果显著,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的生理、心理也更加健康。

  • 标签: 解剖型钢板 固定治疗 肱骨外科颈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行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因护理方法不同,40例髌骨骨折患者被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均为2010年5月~2011年5月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干预组患者均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不管是在治疗优良率上,还是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上,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髌骨骨折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 髌骨骨折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整体护理)各28例。观察临床效果,评估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26例(92.9%),护理满意27例(96.4%);对照组治疗有效20例(71.4%),护理满意21例(7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确切,实施整体护理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钉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骨平台塌陷骨折采用排钉固定疗法联合植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4年收治的28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所有患者均采用排钉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所有患者术后3d与术后1年后倾角、翻角以及股胫角具体情况。同时,对比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d以及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后倾角、翻角、股胫角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中HSS评分明显要高于术前的HSS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排钉固定联合植骨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关节面发生二次塌陷,达到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排钉内固定疗法 植骨法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切除与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5年4月72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Herbert螺钉固定法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取桡骨头切除术予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况、前臂肌力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握力减少、肘部肌力减少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效果较为明显,腕肘关节功能可以得到有效恢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MasonⅢ型 Herbert 螺钉 桡骨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FNA固定方式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针对手术进行的护理配合措施。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均恢复良好,在出院后的3~12个月达到100%的优良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与全面的术中配合工作能够保证PFNA固定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固定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04月~2015年02月以来,骨科病房收治的10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和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固定法治疗,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情况。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予以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固定法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其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诊治方法。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连接棒内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2例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其中46例患者采用Kon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6例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治疗作为观察组。随访患者1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7.83%、89.13%,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2%、15.23%,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是临床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骨折 PipkinⅠ型 Smith-Peterson入路 Koncher-langenbeck入路 Herbert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效果。结果2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为92%,对照组为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6.3947,P<0.05)。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病患应用不同植入物实施固定治疗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40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钢板组及髓内钉组,每组均为20例。对钢板组病患应用加压钢板固定方式治疗,对髓内钉组病患应用髓内钉固定方式治疗。结果髓内钉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比钢板组病患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病患应用髓内钉固定方式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加压钢板固定 髓内钉固定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松牙固定钛链用于儿童上颌外伤松动前牙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上颌外伤松动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改良松牙固定钛链技术进行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弓丝托槽技术进行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舒适指数、树脂脱落指数、操作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治疗组患儿舒适指数、树脂脱落指数、操作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松牙固定钛链用于儿童上颌外伤松动前牙固定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可有效减少树脂脱落指数及减少患儿治疗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改良松牙固定钛链 儿童上颌外伤 前牙松动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固定修复牙髓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牙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固定修复治疗方案,随访1年,观察患者牙髓病变修复情况。结果40例患者(52颗)经固定修复治疗后。随访1年期间7颗发生牙髓炎,发生率为13.46%。其中四环素牙及错位牙、变异牙发生牙髓炎的概率相对较高。结论及时有效的固定修复对牙髓病变患者是有效的,能大大提高其修复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固定修复 牙髓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跨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术。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