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 标签: EKG定位技术 三向瓣膜式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在肝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间70例肝胆疾病且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对其进行常规的肝切除手术,试验组患者进行精准肝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肝脏功能的损害以及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肝脏功能恢复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显著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肝脏功能恢复情况上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肝胆疾病患者接受精准肝切除手术后肝脏功能恢复较好,且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因此今后在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对精准肝切除这种治疗方式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精准 肝切除 肝外科 临床应用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全过程中采用PDCA循环对患者进行管理,对管理前后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中采用PDCA循环,患者的满意度、用药的依从性、分级诊疗的执行率、医疗费用下降率名显(P<0.05)。结论在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中使用PDCA循环效果名显。

  • 标签: PDCA循环 精准扶贫 医疗救助
  • 简介:摘要通过对精准护理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精准护理在我国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而对精准护理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精准护理 应用现状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精准肝切除和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结石清除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61%,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应用于肝胆管结石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精准肝切除 肝胆管结石病 并发症 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文化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以满足当代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热门课题。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与发展,使医学科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个体化医疗、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向精准医学快速迈进,与此同时,也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此,在精准医学环境下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显得更为重要,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仅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也能极大提升我国的医学科研水平,同样是未来医学研究生个体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精准医学 医学研究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立足职业教育,整合教学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扶贫困学生与职工,对困难群众给予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社区居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以及无私支援贫困地区医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认为,实施教育扶贫要做好各方沟通、采取综合举措、强化全面保障。

  • 标签: 医卫类 职业院校 教育扶贫 精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肥胖患者静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减轻痛苦,提高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208例参加体检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观察组采用标识定位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复针率、失败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标识定位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传统法),复针率及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标识定位法可提高肥胖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

  • 标签: 静脉穿刺 肥胖患者 标识定位法
  • 简介:摘要目的输尿管结石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输尿管结石更为常见。本文旨在对输尿管结石超声定位在体外振波碎石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近几年接收的92例各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B型超声探查,同时探索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定位方法。具体步骤为对输尿管结石在中部和下部的患者取俯卧位,对输尿管结石在上部的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中段结石定位时,将探头放在腹部的患侧,进行下段结石定位时,将探头放在腹部患侧的对侧方,取搏动的髂外以及髂总动脉、充盈的膀胱壁等作为标志物,帮助其进行辅助定位。结果按照该方法对输尿管中、下、上段结石进行定位和探查,探查率能够达到100%。结论该研究认为,输尿管结石患者都可在没有辅助措施的条件下采用灵活的体位进行超声定位,且输尿管中段结石不是定位的盲区,因而可以依靠标志进行确定,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扩大超声定位在体外震波碎石机中的使用范围。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超声定位 碎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采用腹腔镜精准左半肝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30例行常规开腹肝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0例行腹腔镜精准左半肝切除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入住ICU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入住ICU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采用腹腔镜精准左半肝切除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精准左半肝切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从护士到护士长,不只是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角色的转换;准确进行护士长的角色定位和顺利实现从护士到护士长的角色转变,是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合格的护士长的关键。护士长应该是医院政策的执行者、护理质量的控制者、利益关系的协调者、护理队伍的建设者以及科室文化的培育者,完成从护士到护士长的角色转变,必须从提高综合素养、增强抗压能力、改进沟通方式、加强领导艺术等方面做起。

  • 标签: 护理管理 角色定位 角色转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我科用此方法治疗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对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用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均较低。结论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标签: CT定位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内心电图的辅助下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需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此给予体表定位法及X线定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给给予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及X线定位确认,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为(15.62±0.3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74±0.41)min(P<0.05);研究组PICC置管到位率为94.83%,对照组为93.10%(P>0.05);研究组置管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6%和15.52%(P<0.05)。结论采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可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到位率高,其操作所需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识定位法对不同年龄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提高静脉穿刺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200例参加体检的静脉情况特殊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老年组(≥60岁),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标识定位法,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中青年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标识定位法更适合中青年人群静脉穿刺。

  • 标签: 中青年 老年 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精准护理是一种以“精准医疗”模式背景下,以现实数据为重要依据,发现患者护理问题出现规律,预测护理风险因素,已循证为基础采取针对性、个体化和准确的护理措施,进而预控和减少患者健康问题的一种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本研究重点探讨精准化护理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预防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寻求更有效的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护理干预提供选择依据。

  • 标签: 精准化护理 动静脉内瘘 皮下血肿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的讲授方法。方法分析第7版《神经病学》教材中脊髓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的内容。结果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好,调整内容顺序后教学效果较好。结论采用倒序讲授脊髓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标签: 神经病学 脊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并将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96.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结论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 PICC尖端位置 临床分析 P波异常
  • 简介:摘要为了解决胰岛素注射部位记忆难、同一部位重复注射,引起皮下组织产生硬结、脂肪萎缩等现象,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特制定胰岛素定位腹带。该腹带采用棉质布料做成,将腹带分为四个象限,避开脐周五厘米,在四个象限内设置多个注射孔,注射区上设置有遮盖注射孔的遮布,遮布上设置有按扣,布面本体正面上还设置有与按扣相配套的按扣槽,遮布掀起之后通过按扣及按扣槽的配套连接进行固定,从而将所需注射孔露出,依此类推,按照注射孔的指示进行注射,直至所有注射孔全部注射完,再进行第二轮的注射,避免了注射部位的重复。此注射腹带简单、实用,使用十分方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CT肝脏体积测量对肝肿瘤行精准肝切除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肝肿瘤患者16例,术前均行256层MSCT常规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将门脉期薄层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肝脏体积测量软件(Liver),分析肝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生成全肝体积,肝肿瘤体积。经影像科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可能的手术方案,分析预切除肝脏体积,将手术标本采用水测法,得出切除标本的总体积。将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手术标本体积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13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脏血管瘤2例,预切除肝脏体积介于170.53±175.91ml,手术标本体积介于143.67±120.15ml,两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16,>0.05)。术前预切除体积百分比与术后标本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依据术前制定的手术切除方案,所有肿瘤均得以完整切除。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手术标本体积间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921)。结论256层肝脏体积测量可以为临床施行精准肝切除提供个体化指导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