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夹层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夹层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夹层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夹层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修复术的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亚急性期 腔内修复术 中国人口老龄化 影像学诊断技术
  • 简介:慢性主动夹层在传统意义上是病程超过2周的主动夹层,这是根据尸检发现74%的主动夹层患者死于最初的14天来确定的急性与慢性的分界[1]。慢性StanfordB型主动夹层(chronicStanfordtypeBaorticdissection,CBAD)与急性主动夹层的病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僵硬的夹层内膜片以及相对固化的真假腔形态,使得其腔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后的主动重塑及假腔血栓化较差,从而影响了TEVAR的疗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 假腔 腔内治疗 腔内修复术
  • 简介:主动瘤腔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瘤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漏[3]。White等[4]于1997年最早

  • 标签: 内漏 ENDOVASCULAR 传统开放手术 腹主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ANEURYSM
  • 简介:胸腹主动瘤(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及腹主动动脉瘤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瘤和腹主动瘤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瘤和腹主动瘤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夹层腔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B型主动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瘤破裂。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B型主动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StanfordA型主动夹层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方法1994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StanfordA型主动夹层15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超声心动图(UCG)确诊。右腋动脉及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Bentall手术8例,Bentall手术加半弓置换4例,Bentall手术加主动弓全弓置换及术中降主动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3例。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2.6±16.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0.2±9.5)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1±6.7)min。死亡1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夹层较为理想的方法;尽早诊断及手术,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是手术的基本原则。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DSA技术评估主动形态及其分支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2例接受主动弓及全脑血管DSA患者的DSA资料,评估主动弓形态及分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4272例患者中主动弓形态及分支正常3925例(3925/4272,91.88%),主动弓形态及分支变异347例(347/4272,8.12%)。变异类型:左颈总动脉(LCCA)与头臂干(BT)共干起自主动弓(175/4272,4.10%);左椎动脉(LVA)直接起自于主动弓LCCA与LSA之间(97/4272,2.27%);右颈总动脉(RCCA)直接发自主动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RSA)(35/4272,0.82%);RCCA、LCCA、LSA直接起自主动弓,迷走RSA起自降主动(10/4272,0.23%);RCCA、LSA直接起自主动弓,RSA与LCCA共干起自主动弓,RVA起自RCCA(4/4272,0.10%);右椎动脉双起源于RSA(4例/4272,0.10%);RVA起自右侧颈内动脉(4/4272,0.10%);弓上自右向左发出RCCA、LCCA、LSA、RSA,迷走RSA,LVA缺如,伴原始三叉动脉(4/4272,0.10%);镜像型右位主动弓(13/4272,0.30%);右位主动弓,LSA起自弓上Kommecell憩室(1/4272,0.02%)。结论通过DSA评估主动弓形态类型及分支的变异情况对介入诊断及治疗和某些胸部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主动脉 解剖学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双主动弓胎儿产前超声心动图特征及产前诊断临床意义。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产前超声心动图检出的5例双主动弓胎儿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型及临床结局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例双主动弓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1)三血管气管观中主动动脉导管失去正常“V”字形结构,升主动发出左、右主动弓围绕气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环状血流信号围绕气管。(2)超声心动图示5例胎儿中3例为右主动弓优势型,2例为左、右主动弓平衡型。(3)1例(例2)胎儿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例4)胎儿合并半椎体畸形,3例胎儿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5例胎儿均行磁共振检查并随访至引产或产后3个月,随访检查均证实胎儿为双主动弓畸形。结论双主动弓是胎儿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是产前首选的诊断方法,三血管气管观是诊断双主动弓的有效切面。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管畸形 胎儿
  • 简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球[1-3]。该病最早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师AntoineMarfan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4]。100多年来,人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没有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MFS合并腹主动瘤(abdominalaortic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腹主动脉瘤 骨骼系统 器官系统 心血管系统 诊疗现状
  • 简介:患者男,59岁,5天前早餐后突发上腹部胀痛难忍,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体温39℃,心率104次/分,血压190mmHg/100mmHg;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吸烟30年,少量饮酒。查体:腹软,肠鸣音亢进,8-9次/分。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实验2.46mg/L(正常参考值:0-0.55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9.7μg/ml(正常参考值:0-5μg/ml)、高敏C反应蛋白94.0mg/L(正常参考值:〈3mg/L)。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腹痛
  • 简介:目的探讨Castor主动弓分支型支架治疗主动弓部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接受Castor支架治疗主动疾病的14例患者资料,其中主动夹层10例,胸主动瘤2例,主动穿通性溃疡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无I型漏,无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上肢缺血等严重并发症。6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胸段假腔血栓形成,无漏发生。结论Castor支架释放方式合理,定位准确,可以有效隔绝主动病变和重建左侧锁骨下动脉。本组患者未见严重近期并发症发生,远期结果有待继续随访观察。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支架 左锁骨下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氧化酶II(COXII)在腹主动缩窄所致的心力衰竭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硫化氢(H2S)干预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衰组和H2S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腹主动结扎术制作大鼠心衰模型,术后12周,采用动物超声监测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流动力学监测左心室收缩压力(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ax);记录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COXII的表达。结果:与心衰组比较,H2S干预组大鼠LVMI、IVS、LVPW、LVEDP及LVEF明显降低,而LVSP、LV±dp/dtmax显著升高(P〈0.05)。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心肌损伤程度减轻。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XIImRNA及蛋白明显高于心衰组(P〈0.05)。结论:心肌组织中COXII表达升高在心肌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而H2S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心肌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OXII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腹主动脉缩窄 心力衰竭 硫化氢 细胞色素C氧化酶
  • 简介:背景:小主动瓣环主动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方法:小主动瓣环均主动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mm,≤19mm的患者,选19mmSJMRegent瓣;对瓣口直径≤17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mmSJMRegent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mm,≤21mm,选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和21mmSJMRegent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mmRegent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瓣�

  • 标签: 组织构建 移植 有支架生物瓣 心脏瓣膜假体 小主动脉瓣环 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
  • 简介:目的总结破裂性腹主动瘤(RAAA)的开放手术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0年1月至2014年6月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疾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两方面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救治经验。结果共103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死亡共32例(死亡组),其中术中死亡7例,术后院内死亡25例,总体死亡率31.1%(32/103)。其余71例患者术后痊愈出院(存活组),围手术期总体存活率68.9%(71/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2)、发病至就诊时间(P=0.023)、合并冠心病(P=0.041)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8)、心跳骤停(P=0.036)、休克持续时间(P=0.007)、就诊时收缩压(P=0.015)及破裂类型(P=0.011)等疾病相关因素以及就诊至手术开始时间(P=0.001)、手术持续时间(P=0.024)、失血量(P=0.039)及主动阻断时间(P=0.030)等手术相关因素在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存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9)、合并冠心病(P=0.016)、休克持续时间(P=0.007)、就诊至手术开始时间(P=0.025)、手术持续时间(P=0.041)及失血量(P=0.02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AA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迅速有效的手术干预,开放手术仍然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颅脑出血病人实施微创清除治疗手术去除颅脑血肿的详细效用。方法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被送入本医院的颅脑出血病人中选出36例,依照救治方案的差异,把采取保守治疗方案的其中18例病人分到对照组,其他18例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方案的病人统一归纳为研究组,记录所有病人的复原状态以及颅脑神经系统缺损的恢复数据。结果研究组颅脑出血病人的康复概率是94.44%,对照组是康复概率是77.78%,概率数据的差别显著P<0.05;实施治疗并休养两星期后,研究组颅脑神经系统缺损的恢复水平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微创类血肿清除手术除了创伤轻微之外,还可以消除颅脑中出现的血肿情况,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医院需要对这种针对颅脑血肿进行的微创类清创手术方案实施普及。

  • 标签: 微创清除治疗 颅内血肿 颅脑出血症状 效用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治疗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腔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瘤(14例)或载瘤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瘤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瘤体或载瘤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瘤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瘤隔绝或栓塞良好,无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瘤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瘤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治疗脾动脉瘤安全,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 栓塞 治疗性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89例,CDT+腔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d,(4.0±1.5)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标签: 急性肢体缺血 导管直接溶栓 急性血栓形成 外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