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护理人员采集标本的质量管理,为配合检验科全面质量控制,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奠定基础。

  • 标签: 标本采集 质量控制 方法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采血环境和技巧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合格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和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新生儿足跟血传统采集方法和改进后采集方法效果对比。结果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共采集1741份,其中17份不合格。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采集2463份,其中2份不合格.改进后的方法采血所需时间短,采集容易,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提高了血片合格率。结论改进后的采血方法具有减轻新生儿疼痛,采集容易,标本合格率高,提高护理质量的成效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采血技巧 血片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按照MCS+型机采血小板的操作规程,对我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303例进行采集,每次采前输入献血者性别,身高,体重,血小板,血细胞比容等参数。其他参数设置机器默认。结果采前血小板计数与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循环数、循环血量、抗凝剂使用量、血小板收集量之间均P<0.01。它们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存在,并且关系密切。结论机采血小板因临床输注效果好,输注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率低,故被临床普遍应用。

  • 标签: 机采 血小板 影响因素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92-021 对象与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集过程及放置时间对血清标本对其生化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在室温下保存1h、3h、6h,对所有标本进行生化8项检查,观察比较不同的保存时间对其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室温条件下保存1h的血清标本生化检验结果较未放置前的标准值有所变化,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存3h、6h后的GLU检验结果较未放置前的标准值降低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6h后BUN、TBIL检验结果出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份血清标本不合格标本共32份(37.21%),造成原因包括采集管、采集部、采血时间、抗凝管的方法正确运用、混匀情况、标本与患者信息、采血量;其中因采集时间不当和抗凝管的方法正确运用不当造成的检验结果误差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范的采集方法及长时间的放置可能会导致标本检测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导致临床诊疗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医疗事故。

  • 标签: 不同时间 血清标本储存 检验结果 影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574-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接受血液生化检测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在其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并按照不同时间送检,对比分析检测结果情况。结果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中,钾离子(2.59±0.23)mmol/L、钠离子(179.11±21.31)mmol/L、氯离子(59.32±12.36)mmol/L、血肌酐(99.46±11.19)mmol/L均明显低于异侧血标本钾离子(3.89±0.36)mmol/L、钠离子(141.13±25.33)mmol/L、氯离子(97.12±13.21)mmol/L、血肌酐(138.34±10.8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后送检血标本中,ALT(61.00±5.7IU/L)、AST(19.00±4.2IU/L)、GLU(5.00±0.6mmol/L)与常规送检ALT(68.00±6.4IU/L)、AST(26.00±5.2IU/L)、GLU(6.50±0.9mmol/L)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采集中的误差对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影响,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过程,提高生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液标本 采集 结果
  • 简介:摘要献血车血液采集是我国当前最常用的血液采集方式,它是血站功能的扩展,为增加血站的血液采集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献血车采集的血液的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需要实施特殊的质量管理。本文以保证献血者安全和血液质量为宗旨,分析并总结了在特殊条件下提高献血车血液采集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

  • 标签: 特殊条件献血车 血液采集 质量管理
  • 作者: 湛川刘宝帅赵玉龙荣延龙张远石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湛川刘宝帅赵玉龙荣延龙张远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辽宁沈阳110032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周期性压应力通过Mapk通路影响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015-401作者简介:湛川,中国医大四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学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骨科副主任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腰椎间盘退变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另选择同时期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位检测、WesternBlot技术定量检测,分析P38MAPK表达量的灰度值.结果对照组P38MAPK蛋白表达图像的灰度值为(0.8561±0.0274),实验组中纤维环完整组P38MAPK蛋白表达图像的灰度值为(0.1623±0.0133),纤维环破裂组P38MAPK蛋白表达图像的灰度值为(0.3567±0.0135),三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蛋白含量少于纤维环完整组、纤维环破裂组.结论P38MAPK的表达含量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比的关系,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越严重,髓核细胞中的P38MAPK表达含量越高.关键词P38MAPK;腰椎间盘退变;关系;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59-02

  • 标签:
  • 简介: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

  • 标签: 信号影响 再灌注 后处理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Gli-1转录的特异性阻断剂GANT-61对胶质瘤细胞作用效果。方法用GANT-61处理血清培养分化状态的BGSCs,用DMSO做对照组。观察对裸鼠致瘤能力是否改变。结果GANT-61阻断后能明显抑制Gli-1的转录活性,细胞活性受抑制,丧失致瘤能力。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ANT-61能通过抑制Gli-1的转录活性而阻断HH信号通路,丧失致瘤能力。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HH 信号通路 Gli-1 GANT-61
  • 简介:目的:探讨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产生抵抗作用的机制及其最佳作用因素。方法:提取新西兰大耳白兔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紫杉醇溶液,通过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活性,IFCC测定α-SMA(即肌成纤维数量)荧光表达情况,P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信号通路情况,来测定紫杉醇对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化的抵抗作用及其最佳抑制浓度和最佳抑制时间。并在以上基础上分析紫杉醇缓释膜的疗效。结果:紫杉醇可通过阻滞TGFβ/Smad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转化,其最佳浓度为0.06g/mL,最佳时间为48h;紫杉醇给药时,使用缓释膜释放比直接药物操作更加简便,效果更理想,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P〈0.05);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抗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最佳载药量为9mg。结论:紫杉醇-壳寡糖能够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起到抵抗作用,为临床防治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意义。

  • 标签: 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 TGFβ-Smad通路 良性胆管瘢痕 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