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同时客观评价该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好坏。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对比方法进行,详细整理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门诊共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功能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该68例患者均在我院接收住院治疗,其中有34例患者接受常规方法治疗,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的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全部在接受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比索洛尔。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总体效果。结果入院治疗一段时,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身体恢复状况明显劣于观察组的总体效果,同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其使用的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结论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全伴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可靠,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少,治疗可行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其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比索洛尔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 疗效及安全性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肾功能全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局部渗血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穿刺针眼处渗血、渗液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方法选择住院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将延长管呈U型弯曲一起覆盖透明敷料进行固定,可以减少留置针针眼处渗液、渗血及针体滑脱。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留置针 渗血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术后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对4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的患者给予严格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病程、年龄、手术方式、训练时间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结论膀胱功能的早期、长期训练对预防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小于70岁的患者作用更明显。

  • 标签: 膀胱功能训练 前列腺术后 尿失禁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3-01
  • 简介: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功能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间接血管重建手术疗效。方法将80例侧支循环功能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行间接血管重建手术,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对照组40例患者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管重建手术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建立和完善侧支循环,能够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还能消除Ⅲ级侧支的产生,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几率,是ICVD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脑血管病 缺血性 侧支循环 血管重建术 间接
  • 简介: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纤维腺瘤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上腹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及反流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且复发率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收效较好。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逍遥散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将会越来越高。TURP曾经被公认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TURP相关并发症风险,其作为BPH治疗的金标准的地位在不断受到挑战。近10余年来,泌尿外科先后出现4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激光技术。分别是:钬激光(HolYAG)、绿激光(KTP-YAG)、铥激光(Thu-YAG)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钬激光 激光技术 外科包膜 泌尿外科 前列腺中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用药过程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300例儿科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结果对所选的300例患儿进行分析,其中17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7例曾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史,12例存在皮肤不良反应,例如皮疹、荨麻疹等,1例有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腹泻呕吐症状,1例肾脏受到损伤。结论儿科患儿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科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的几率。

  • 标签: 儿科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1-01
  • 简介: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常见为恶性,良性肿瘤很少发生。我院自1995年1月-2010年12月共治疗21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报告证实,诊断明确,治疗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尿管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重症患者转运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15分转运患者369例,其中重症医学科参与转运158例。确定转运不良事件标准为到达目的地时:心率变化≥30%;收缩压<90mmHg,调整治疗5min后血压仍不能恢复者;出现严重缺氧并经皮氧饱和度≤80%者;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者;入科30min内死亡者。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良事件出现13例,发生率为3.5%。主要为缺氧、循环不稳定、不适宜搬动状态下转运等因素导致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而重症医学科参与转运未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包括空中转运3例(飞行时间>2h)、长途转运(路程10h以上)3例。结论转运前必须经过认真评估,做好充分转运准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要有处理预案。经过转运培训,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重症患者 转运 不良事件
  • 简介:自1991年Delaitre和Maignien[1]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以来,LS已得到广泛推广,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LS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推崇.脾脏良性肿瘤患者有时并不需要行完全脾切除术.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partialsplenectomy,LPS)可将脾脏中良性病变组织切除,同时保留部分健康脾组织.该术式不仅能保留脾脏正常的免疫功能,还具有微创优势.然而,由于脾脏血供丰富、质地较脆、缝合困难,保脾手术尤其是LPS技术难度高、风险大[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11月我科收治的5例施行LPS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LPS的操作要点和手术技巧.

  • 标签: 脾脏良性肿瘤 腹腔镜检查 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现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由于其可针对大多数心脏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成为目前最广泛用于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检查手段,但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判断病变的组织学特性仍存在一定难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存在局限性。而超声造影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为心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45例心脏占位性病变确诊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评价心脏超声造影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 标签: 心脏占位性病变 超声造影诊断 价值 经胸超声心动图 超声造影检查 确诊患者
  • 简介: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更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在乳腺癌预防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研究肿瘤在体内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是肿瘤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乳腺癌癌前病变为乳腺普通增生和乳腺癌之间的一种临界病态,建立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是研究乳腺癌发生原因及机制的重要方法,对乳腺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一般是通过自发性模型、诱发模型或可移植模型的方法进行建立,对其建模方法及检测途径进行介绍,并加以比较。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护士工作年限、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统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向各科室的主管护师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表,由其登记、分析发生于本科内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并经过整理和统计之后上报。结果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以规章制度落实类为主,所占比例为73.28%,其中最多的是信息或记录错误,占33.62%;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安全、疾病因素、流程或管理问题、能力与资质问题、评估不足、未遵守制度规程和沟通不良,所占比例依次增多;随护士年龄段的增长,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例数逐渐减少,其中工作年限<2年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最多,占41.38%。结论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工作中更加细心,增强责任意识,医院需加强培训与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与工作制度,提高其护理水平。

  • 标签: 临床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77-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案。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对本组研究中的各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护理人员因素(47.4%)、患者及其家属因素(20.5%)、相关设施因素(18.2%)及护理管理不到位(13.9%)。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其家属因素、相关设施因素及护理管理不到位4个方面,临床上可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流程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应对方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