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为NSCLC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但用药前必须依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选择治疗对象。因此EGFR基因突变成为肺癌患者应用TKI有无疗效的关键因素。探索和建立快速准确检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方法,有助于筛选出适合治疗的人群,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EGFR 突变 检测
  • 简介:【摘要】肺腺鳞癌(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LASC)是一种罕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亚型,占所有患者的0.4-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第五版《肺肿瘤分类》,LASC被定义为混合型肿瘤,由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组成 。然而,它在病理上是异质性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非小细胞肺癌亚型,比传统的肺腺癌(LUAD)和鳞状细胞癌(LUSC)更难治疗,通常预后较差 。许多研究表明,基因突变是肺癌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诱发和维持恶性肿瘤的分子改变被称为驱动基因,包括EGFR,KRAS,HER2,PIK3CA,BRAF,MET基因突变和ALK,ROS1和RET基因重排。RET属于原癌基因,负责编码一种称为RET的跨膜蛋白,该蛋白属于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独特的细胞外结构域,在120个氨基酸序列中包含4个钙粘蛋白样结构域和16个半胱氨酸残基 。RET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或重排,进而激活RET基因,并可能编码出具有异常活动的RET蛋白,其将传递异常信号并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细胞生长、生存、侵袭、转移等。持续的信号传递会造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因此导致肿瘤的发生与进展 。本文将报道1例RET基因突变型肺腺鳞癌患者诊治的临床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肺腺鳞癌 RET 晚期 转移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1976年Nowell将CTC的定义修正为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获得脱离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EGFR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的NPMI(核仁磷酸蛋白)和FLT3(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20年6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80例成人白血病(AML)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初次治疗时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将其各自扩增为FLT3和NPMI基因,并用毛细管电池方法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FLT3基因突变:在5 ul 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于20 g/L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观察患者基因突变特征。结果:80例患者中,其中初诊白血病患者中FLT3+共检测出56例(70.0%),中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有41例(82.0%)高于异常核型白血病患者15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抑癌基因PTEN突变高发区外显子5(exon5)和外显子8(exon8)在胃癌组织中的突变频率,探讨其突变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对突变样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检测到PTEN基因突变3例,突变率为7.14%(3/42);42例胃癌临床病理分期,Ⅰ、Ⅱ期突变率为5.88%(1/17),Ⅲ、Ⅳ期突变率为8.00%(2/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未检测到突变.42例胃癌进行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腺癌突变率为12.00%(3/25),中、高分化腺癌突变率为0(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PTEN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低分化腺癌中,而PTEN基因突变与胃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病理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胃肿瘤 基因 转变 基因 PTEN
  • 简介: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qpolypeptide,GNAQ)是GTP结合蛋白异源三聚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下游信号通路。最近的研究发现,葡萄酒色斑(Portwinestains,PWS)中GNAQp.Arg183点突变,可能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信号通路。本文对GNAQ基因突变可能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egulatorofGproteinsignaling5,RGS5)、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和YAP等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 标签: 葡萄酒色斑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 蛋白激酶C
  • 简介:目的探讨FV基因突变(FVL)导致的高凝状态与炎症性肺损伤导致的肺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8周龄雄性C57BI/6J野生型小鼠(WT)、纯合子FvL转基因小鼠(FVQ/0)和杂合子FvL转基因小鼠(FV^Q/+)小鼠,分为博来霉素(BLE)处理组和磷酸缓冲盐水(PBS)处理组,分别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0.0375U/50μl或PBS50μl,每组6只。3周后,处死小鼠,取出肺脏标本,行病理、免疫组化和羟脯氨酸浓度测定。结果(1)博莱霉素组中FV^Q/+和FV^Q/Q转基因小鼠组的肺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分别为(35.3±4.4)μg/mg和(36.04±7.2)μg/mg总蛋白)较WT组(26.2±6.0)μg/mg总蛋白]明显增加(P<0.01),而生理盐水组中WT、FV^Q/Q和FV^Q/+转基因小鼠组间肺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无差异。(2)博莱霉素处理的WT、FV^Q/Q和FV^Q/+各组小鼠肺实质内均有大量的兰色纤维生成,其中FV^Q/Q和FV^Q/+组的胶原纤维明显较WT小鼠为多。(3)博莱霉素处理各组小鼠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染的纤维蛋白(原)存在,其中FV^Q/0和FV^Q/+组的纤维蛋白(原)沉积明显较WT小鼠为多。结论V因子基因突变与小鼠肺间质纤维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V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内纤维蛋白(原)沉积增加可能是继发肺部炎症反应后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之一,降低凝血活性的方法可能对限制继发肺部炎症反应后发生的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博莱霉素 基因突变 纤维蛋白 肺间质纤维化 鼠肺
  • 简介:摘要:索拉非尼因其对B-Raf基因突变型肿瘤的靶向作用而备受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以 Ras为靶点的药物也相继进入了第二阶段。安卓奎诺尔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脂肪酸转运酶抑制剂,可通过对 Ras的翻译后修饰来间接地抑制 Ras的转录。目前没有针对 ERK的抑制剂。索拉非尼因其对B-Raf基因突变型肿瘤的靶向作用而备受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以 Ras为靶点的药物也相继进入了第二阶段。安卓奎诺尔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脂肪酸转运酶抑制剂,可通过对 Ras的翻译后修饰来间接地抑制 Ras的转录。目前没有针对 ERK的抑制剂。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遗传变化和表观遗传变化。

  • 标签: 肿瘤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分析对在我院出生并进行听力检查的375例试管婴儿双胎与358例自然受孕双胎婴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突变情况、听力筛查结果,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导致差异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 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本院出生并于出生后30-42天内到眼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的375例试管婴儿双胎(试管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期自然受孕婴儿双胎358例作为对照组。详细采集试管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耳聋基因数据、听力筛查结果。结果1、试管婴儿双胎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4.8%,自然受孕双胎婴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91%;2、试管组和自然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中,GJB2 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2%、2.23%,SLC26A4 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07%、0.56%,线粒体12S rRNA 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0.53%、1.12%;3、两组GJB2 基因235delC基因单杂合突变分别为2.67%、1.68%;299_300 del AT基因单杂合突变分别为0.53%、0.56% ;4、试管婴儿双胎耳聋基因突变组有1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结论1、试管婴儿双胎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于自然受孕双胎婴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2、可能原因与IVF技术有关。

  • 标签: 试管婴儿 自然受孕 双胎 耳聋基因 突变 听力检测
  • 简介:目的建立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HBV耐药基因位点高通量测序检测方法。方法设计可覆盖全部耐药位点的区域的高通量测序建库引物,利用耐药位点区域存在差异的乙肝基因组质粒梯度混合模拟样品对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突变率检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适用于iontorrent平台的扩增子文库构建方法,该方法可对HBV〉100IU/ml的血清进行建库,对模拟样中突变率在5%以上的位点可很好地检出(信噪比〉10)。结论初步建立了高通量测序检测HBV耐药突变的检测方法,为临床动态监测乙肝病毒耐药区域变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乙型肝炎 高通量测序 PGM 扩增子
  • 简介:摘要:对2023年0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DUOX2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甲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女,1天,因“发现炎性指标升高半天”入院。体重2.4Kg(小于胎龄儿),身长47cm(小于胎龄儿)。患儿父亲、母亲无相关表型,患儿基因检测示DUOX2基因有2个杂合突变。先天性甲减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格和精神发育障碍,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本研究报道2023年0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DUOX2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甲减的患儿,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DUOX2基因,先天性甲减
  • 简介: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具有强烈的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目前发现与SCN相关的异常基因有14种,ELANE是SCN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有CSF3R突变,可导致SCN转化为AML。深入研究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该疾病诊治。本文就SCN患者的遗传学及表型多样性,G-CSF对SCN的治疗作用及风险,SCN患者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突变影响G-CSF信号传导,CSF3R突变是SCN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因素和了解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疾病诊治等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因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IDH1基因4号外显子,应用基因测序分析基因突变,同时检测NPM1、FLT3-TKD、FLT3-ITD、C-KIT、CEPBA、TET2及JAK2V617F及MLL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判定其疗效和预后。结果:192例AML患者中,13例患者被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6.77%[95%CI(5.70%-13.38%)]。IDH1基因突变测序图表现为双峰形,均为杂合突变,其中c.G395A(p.R132H)8例,c.C394T(p.R132C)4例,c.C394A(p.R132S)1例,R132H和R132C较为常见,13例均为错义突变,突变组的中位年龄为52岁,而未突变组中位年龄为40岁,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0)。IDH1突变在M1及M2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FAB亚型,两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IDH1基因突变与NPM1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FLT3-TKD、FLT3-ITD、C-KIT、TET2及JAK2V617F及MLL突变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此外,IDH1突变易发生于正常核型或预后中等风险核型的患者中,11例发生在正常核型患者中,突变率为10.28%,2例发生在核型异常患者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预后中等风险核型的AML患者中,IDH1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CR)低于未突变组,同时IDH1突变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低于未突变患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1基因突变更易存在于年龄偏大AML患者中,在预后中等风险核型患者中IDH1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是预后不良的分子学标志。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IDH1基因 基因突变
  • 简介:直肠癌的吻合口复发率在5%~15%犤1犦,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直肠癌远侧癌旁黏膜的残留,而这种癌旁黏膜已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分子水平的改变,可能发展为新生癌犤2犦。由此,我们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直肠癌远侧癌旁移行黏膜中K-ras及p53基因突变范围,拟从分子病理学领域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切缘。1.材料与方法:本组资料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的68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2岁。高、中分化腺癌50例,低分化腺癌7例,黏液腺癌11例。DukesA、B、C及D期分别为14、23、25、6例。5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14例行姑息

  • 标签: 直肠癌 K-RAS基因 P53基因 基因突变 安全远切缘 癌旁黏膜
  • 简介: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A突变 完全缓解率 免疫表型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其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鲜有研究报道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类型是否会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此外,淋巴结转移灶的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旨在阐述NSCLC淋巴结转移与驱动基因突变的关系,将从驱动基因突变与NSCLC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相关性,转移淋巴结的突变状态分析及其检测等方面综述NSCLC驱动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驱动基因突变 相关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的患者42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9月-2018年9月,其中将21例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例多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同时对其临床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采取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结果在研究组的2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单侧病灶,有18例患者为双侧病灶,有12例患者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57.1%,有12例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所占比例为57.1%,有6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所占比例为28.6%,有4例患者发生局部侵犯的情况,所占比例为19.0%,有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所占比例为4.8%,10年生存率为90.5%。有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42.9%,有4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未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19.0%,独立起源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高达42.9%。结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灶大多为双侧发病,很多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同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以及局部侵犯的患者也较多,但是与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比,10年生存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等数据差异不明显,对于不同病灶的起源问题可以通过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间接预测,且很多不同病灶是独立起源的。

  • 标签: 多灶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预测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肝切除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79例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和激光飞行质谱仪检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组织KRAS基因突变情况。观察指标:(1)KRAS基因突变情况。(2)KRAS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肿瘤无复发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30日。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KRAS基因突变情况:79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野生型54例,KRAS基因突变型25例。25例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中,21例第2号外显子12号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为GGT〉GAT(G12D)13例、GGT〉GTT(G12V)4例、GGT〉TGT(G12C)2例、GGT〉GCT(G12A)1例、GGT〉CGT(G12R)1例;3例第2号外显子13号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均为GGC〉GAC(G13D);1例第3号外显子61号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为CAA〉CAT(Q61H)。(2)KRAS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RAS基因突变型结直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分别为右半结肠11例、左半结直肠14例,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原发肿瘤部位为右半结肠7例、左半结直肠4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7,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7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7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0个月。25例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中位�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转化医学 KRAS基因 基因突变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是近年来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分析MDS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Ⅰ和COⅡ是否存在不同于正常组织的突变,这些突变是否为“热点突变”。18例MDS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年龄20—70岁。18例中RA2例,RCMD3例,RAEB7例,AML(MDS转化)5例,MPD/MDS1例。分别提取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颊粘膜细胞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Ⅰ和COⅡ的高度突变区,以获得528bp(7181—7709)基因片段,产物经纯化后双向测序,将结果与DNA文库标准序列和患者自身正常组织对应序列比较,对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8例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Ⅰ和COⅡ中高度突变区528bp的片段中共发现3个单核苷酸序列突变,分别为7674T—C,7353A—G和7702InsG。前2个突变存在于相同个体的颊黏膜细胞和骨髓细胞,导致编码的异亮氨酸改变为蛋氨酸,蛋氨酸改变为缬氨酸。7702InsG插入仅见于骨髓细胞,导致移码,这可能与MDS细胞突变有关。结论:本研究病例中没有发现文献报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Ⅰ和COⅡ“热点突变”,但发现3个新突变,提示mtDNA突变在MDS发病中仍然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复杂现象,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前期或伴随现象。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