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发展,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虽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风险因素亟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通过分析关于纳米材料的吸收、生物效应、对生物体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同时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安全性 风险评估
  • 简介:目的磷脂爬行酶1(phospholipidscramblase1,PLSCRl)是一种Ca^2+结合的Ⅱ型膜蛋白。最初认为PLSCR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在细胞激活、损伤或者凋亡过程中发生的膜磷脂重新分布。近来发现,PLSCR1的生物学功能并不局限于细胞膜磷脂跨膜活动,PLSCR1可能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并在信号转导以及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磷脂转移蛋白质类 生物医学研究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在口腔医学中存在大量的生物力学问题,有限元法(FEM)则是目前工程技术领域中实用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模拟方法,也是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综述了有限元法在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学,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作用,并且指出了有限元法在口腔领域的不足及应用展望,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口腔医学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脂肪、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法律限制、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支持造血、多向分化等,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原性 多向分化潜能 应用前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西替利嗪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制剂的生物效性进行讨论。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本院通过应用盐酸西替利嗪进行过敏性疾病药物治疗的11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药物动力学及其制剂的生物效性分析。结果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两种制剂在人体内生物作用等效。

  • 标签: 盐酸西替利嗪 药物动力学 生物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24例应用拜仁司生物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术后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应用拜仁司生物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24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24~72岁。有22人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共置换拜仁司生物瓣膜146枚;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47例。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院外随访1个月~7年,随访106例,随访率87%。4例术后5~6年内因非心血管病方面原因死亡,余随访患者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指数均有改善,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未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拜仁司生物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近远期效果满意。

  • 标签: 拜仁司生物瓣膜瓣膜置换随访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骨髓(bone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 标签: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基因表达芯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对3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法国USB4)进行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2次/周,20~30min/次,10~15次为1个疗程,同时结合盆底肌肉训练,2次/d,15min/次。根据患者临床参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后半年效果,36例患者治疗结束时,治愈25例(70%),有效8例(22.7%),无效0例(0%);治疗后半年治愈29例(80.5%),有效10例(27.7%),无效0例(0%)。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以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无痛,治愈率均较高的治疗方法,盆底肌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肌锻练
  • 简介:Biology(《国际放射生物学杂志》),SCI收录杂志,ISSN:0955—3002,2012年影响因子1.895。主要发表研究原著,综述,简短通讯,技术报告,迷你综述,会议报告,给编辑的信,书评等类型稿件。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SCI 临床试验 杂志 国际 数据库
  • 简介: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对不同固定方式的单纯颧骨骨折(Zingg分类B类)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选择最佳的单纯颧骨骨折固定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及相关软件建立单纯颧骨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MSC.Marc软件对模型进行应力分析。结果颧牙槽嵴一点钛板固定时,应力集中分布于钛板中部,三点(颧牙槽嵴、颧额缝、眶下缘)钛板固定时,应力主要分布于眶下缘和颧牙槽嵴处。一点固定时,骨折断端的最大相对位移是0.12mm,大于三点固定法。颧牙槽嵴一点可吸收板固定时,最大应力位于上缘钛板的中部,骨折断端的最大相对位移是0.0926mm。结论三点固定优于颧牙槽嵴一点固定.但后者是单纯颧骨骨折同定最简便的方法。颧牙槽嵴一点可吸收板固定可获得一点式钛板固定同样的效果。

  • 标签: 颧骨骨折 三维有限元 坚固内固定 可吸收材料
  • 简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是生物体内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一种重要金属酶,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维持机体内氧自由基的动态平衡[1]。测定SOD酶活性水平,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自由基的活动情况[2]。细胞生物免疫疗法是从癌症患者外周血中分离提取自身免疫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

  • 标签: 癌症 细胞生物治疗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培养
  • 简介: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弓根 椎弓根螺钉 单节段固定
  • 简介:目的:分别构建Livin、Survivin基因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探究联合转染Livin和Survivin真核表达载体对肝癌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设计并构建针对Livin、Sur—vivin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pSD11-Livin和pSD11-Survivin,脂质体法单独或联合转染肝癌HepG2细胞,分空白对照组、质粒对照组、Survivin组、Livin组和共转染组。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Livin、Survivin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针对Livin、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共转染组Livin、Survivin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O.022、0.325±0125,与单独转染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共转染组Livin、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O.412±O.099、0.473±0.051,与单独转染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转染组转染后48、60、72h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单独转染组(P〈O.05),转染后48h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O.05)。结论:针对Livin、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联合转染pSD11-Livin和pSD11-Survivin更有效地降低了Livin和Survivin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更显著地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了肝癌细胞的凋亡。

  • 标签: LIVIN SURVIVIN RNA干扰 肝肿瘤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同时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不同骨水泥量对伤椎段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本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共36个椎体。将其按注入的骨水泥量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同时利用MIMICS软件对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CT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O.3MPa轴向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生理载荷下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模型整体及各部分的VonMises应力。结果: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原有症状加重或神经症状出现,5ml组2例,7ml中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8.9月。三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和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与疼痛缓解程度无相关性。成功建立了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轴向压力以生理载荷0.3MPa时,骨水泥量的注入量和伤椎的刚度呈正相关。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和骨水泥的的注入量无明显相关性。伤椎的刚度和强度恢复和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随着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牛率增大。

  • 标签: 骨水泥注入量 椎体后凸成形术 临床疗效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d(p-elF-2a)和caspase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丹参预处理组各25只,后3组大鼠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限(0、3、12、24和72h)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采用动脉夹钳夹肝蒂45min后,使血液复流的方法制备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假手术组仅解剖肝门不钳夹肝蒂;丹参预处理组大鼠在肝血流阻断前30min经尾静脉注入丹参注射液6ml/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则在肝血流阻断前30min经尾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eIF-20α和caspasel2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同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法。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p-eIF-20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296±0.038,假手术组在缺血再灌注0、3、12、24和72h分别为0.304±0.048、0.298±0.038、0.272±0.042、0.266±0.076和0.296±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肝组织中p-eIF-2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缺血再灌注0h为0.310±0.034,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05);在缺血再灌注3、12、24h,p-eIF-2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6±0.021、0.710±0.034和0.474-4-0.017,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0,211.52,25.15,P〈0.05);至缺血再灌注72h,p-eIF-2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336±0.043,基本回落至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时相点水平(F=1.57,P〉0.05)。丹参预处理组大鼠肝组织中p-eIF-2�

  • 标签: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丹参 磷酸化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 Caspas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