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影像新技术(CT和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纵隔内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也促进了纵隔影像解剖研究的更加深入和细致。因而,对纵隔肿块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诊断 纵隔肿块 影像学 影像解剖 显示率 临床
  • 简介:1医学影像的研究现状1.1X线解剖及介入放射解剖近几年来数字成像系统的出现,满足了一些X线的特殊用途及特殊环境[1],也对影像解剖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影像解剖应更详细、更准确及更实用,我国的X线解剖研究也因此而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戴力扬作了胸、腰椎椎体高度的放射测量及寰齿间距的放射测量[2].丁士海用X片推测出颅容积[3].孙群慧作了腕骨的X线片观测[4].张维彬作了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的X线观察[5].此外,利用头颅骨性标志定位前、后联合:膀胱下静脉内结石的解剖及X线分析:心室壁动脉分布的图象分析: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水平段的立体定位以及视神经孔形态的X线解剖等等都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发展趋势 CT MRI 医学影像学 断层解剖学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10例GIST中单发9例,其中胃4例、小肠3例、直肠2例;多发(胃及肠系膜)1例.恶性GIST9例,有1例伴肝转移.有4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胃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趋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坏死或出血.5例行CT、5例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GIST影像表现对GIST诊断有帮助.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钡餐造影 GIST 回顾性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对影像诊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和特点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影像工作站、Internet、扫描仪等设备获取图像资料,利用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处理图像、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果初步完成了影像诊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结论多媒体课件在内容的丰富性、信息的及时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相关学科知识连接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影像诊断 多媒体 教学课件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肝癌术前CT,MRI,超声显像的结果与DSA及术中所见,探讨和分析其术后的复发的有关原因.方法在1991~2003.5作者对入院手术切除肿瘤最大径≤5cm的283例肝癌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283例中CT、MRI、超声显像为单个的而DSA发现21.2%为2个或2个以上病灶,在手术探查中有32.5%2个或2个以上病灶.本组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2%、67.3%、50.1%和70.1%、57.7%、35.2%.本组肝癌术后第1年内复发占29.9%、第3年内占42.3%、5年内复发率为64.8%.结论影像对肝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要提高诊断率,常常要结合多种影像检查方法.DSA可弥补CT或MRI和超声检查的不足,然而部分小转移灶也难于发现.

  • 标签: 肝癌 肝切除术 影像 复发 转移
  • 简介:影像检查是目前临床对疑诊肺栓塞的病人进行筛查的一线检查方法,但在影像表现特点和诊断的准确性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同时,介入治疗的原理及不同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别也未有定论。本文就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栓塞 放射学 介入性 血栓 溶栓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瘤内出血 坏死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膈疝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均行胸腹透视、拍胸部平片,其中10例做胃肠道造影检查,8例行CT扫描,对X线征象及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膈上胃泡影11例,多个液气平面6例,膈上肿块5例,漏诊2例.CT发现膈上疝囊5例,膈上肿块2例,漏诊1例.结论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综合应用能提高创伤性膈疝的诊断率.

  • 标签: 膈疝 创伤性 X-线检查 CT扫描
  • 简介:患者女,30岁,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背部疼痛不适来院诊治.疼痛向右下腹部放射,呈胀样痛,无明显剧烈发作,略有恶心,无呕吐、腹泻及发热.查体: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肝肋下未触及,无反跳痛,右侧腰大肌外侧缘有明显压痛点,右肾区叩痛(+).

  • 标签: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影像学评价 疼痛不适 肾区叩痛 30岁 下腹部
  • 简介:目的探讨影像在椎管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腰椎管狭窄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分为四度:0度、I度(轻度)、Ⅱ度(中度)、Ⅲ度(重度).结果椎管狭窄位于L3,4平面6例,L4,5水平者29例,位于L5,S1平面者15例.CT及MRI显示单纯黄韧带肥厚者12例;椎间盘突出并黄韧带肥厚致腰盘黄间隙狭窄13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人椎管者8例,椎体后缘增生并小关节突增生肥大16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管狭窄I度26例,Ⅱ度10例,Ⅲ度14例.结论腰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X线检查有其局限性,CT和MRI无创,能够准确显示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和部分组织改变.

  • 标签: 椎管狭窄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患者的影像表现,观察直肠型盆底疝和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合并直肠内脱垂的类型.结果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片上,120例盆底疝有直肠型56例、间隔型27例、阴道型12例和混合型25例,而混合型中有18例直肠型盆底疝.分组结果显示,74例直肠型盆底疝均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盆底疝疝囊位于套叠的直肠壁环形浆膜囊袋内;46例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均不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能准确诊断各型盆底疝,由于直肠型盆底疝与全层直肠套叠合并出现,因此,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也能准确区分全层直肠套叠与直肠黏膜脱垂.

  • 标签: 直肠内脱垂 合并症 盆底疝 影像学诊断 盆腔造影 排粪造影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静脉血栓(venousthrombosis,VT)性疾病的重视,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对其发生、诊断、预防及治疗还没有统一认识.由于影像诊断对DVT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妇科术后DVT的发生和诊断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学诊断 术后 超声检查 静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普通X线片、二维CT、螺旋CT三维重建对手术治疗的髓关节骨折移位分型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治疗的髋关节骨折移位32例,使用3组不同的影像方法,A组:普通X线片32例;B组:普通X线片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16例;C组:螺旋CT表面阴影成像(SSD)及多平面重建术(MPR)和二维横切面图像8例。根据传统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不同的影像方法列髋关节骨折分型的正礁例数,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A组32例髋关节骨折移位中嵌入型股骨颈骨折7例,合并髋关节中心脱位7例;错位型股骨颈骨折25例,合并后脱位19例,前脱位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其中稳定型4例,不稳定型6例。结论普通X线是髓关节骨折的首选方法,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关节骨折的分型和治疗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髋关节中心脱位 影像学方法 骨折移位 分型法 螺旋CT三维重建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排粪造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83例P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排粪造影、盆底静息和最大用力排便时的CT、MRI扫描结果,分别测量肛直角(ARA)及其压迹长度、深度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并与56位正常人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83例PRS患者中62例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PRM)压迹,PRM压迹长度为(3.52±0.65)cm,深度为(1.68±0.49)cm;另外21例患者的静息、力排时ARA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PRS患者PRM较正常人厚度明显增加(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显示的PRM功能性异常是诊断PRS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PRM位置、形态大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将三者有机结合对早期、全面诊断PRS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排粪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罕见部位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并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组8例患者,CT检查4例,胃肠道造影检查3例,胸部X线、B超、MRI和DSA检查各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结果影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8例患者中,左前上纵隔恶性神经鞘瘤1例,左肺下叶支气管壁神经鞘瘤1例,回盲部肠系膜巨大神经鞘瘤1例,胃部神经源性肿瘤3例(腔内2例,腔外1例),十二指肠降部腔外神经纤维瘤1例,以及盆腔右侧骶骨恶性孤立性神经纤维瘤1例.结论罕见部位神经源性肿瘤缺乏影像特征,术前影像检查大多能够做出正确的定位诊断,但与其相应部位的其他恶性肿瘤不易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检验.

  • 标签: 神经源性肿瘤 罕见部位 影像诊断 病理
  • 简介:背景:自从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以避免传统椎板减压术所引起的问题。本文旨在阐述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长期疗效以及探讨术后出现的问题。方法:对5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男4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25例患者为退行性椎管狭窄,13例为腰椎滑脱引起的椎管狭窄,12例为复合性的椎管狭窄(同时存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6例为增生性椎管狭窄,(2例同时存在增生性狭窄和滑脱的患者分别包括在两个组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计算恢复率。影像结果分析包括:椎管横断面积、腰椎后凸情况、腰椎活动度及椎板间融合率。结果:在末次随访时,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平均恢复率为69.2%,复合性椎管狭窄为66.5%,增生性椎管狭窄为65,2%,滑脱性狭窄为54.7%;恢复差的主要原因为惠者年龄大和减压不充分。随访中有7例JOA评分降低,6例病变在椎板扩大处有发展和5例滑脱处有发展,22例(41%)发生椎板间融合。结论:在术后平均5.5年的随访中,多数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保持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是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并且是中央型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无,历史的,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椎管扩大成形术 治疗 腰椎管狭窄 影像学
  • 简介: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患者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青壮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增高,以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狭窄的发生率最高;而中、老年人以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大[1].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因素影像学
  • 简介:主持人: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胰后段和壶腹、胰头及其主副胰管,十二指肠二、三、四段,以及与这些脏器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缔组织。这一区域在解剖上复杂多变,是连接胆道、胰腺、胃肠道的枢纽,且变异多见;在功能上较复杂,一些功能性的改变亦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在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直观性、创伤小的诊断方法较少,恶性病变的根治范围广、并发症多,使该区域恶性肿瘤的根治率低,对于性质难以判断的肿块,在处理上更是进退维谷。近年来,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外科取得了较大进展,内镜手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代了传统方法;各种扩大、改良根治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在原Whipple手术的基础上得以开展,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期特邀国内肝胆胰外科界知名专家撰写笔谈,针对该区域较新颖或者有必要重申的手术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针对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力图能为广大读者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或更清晰的思路。更多还原

  • 标签: 影像学 外科疾病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X线、CT等影像技术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远近期实验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CHAP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术后ECT、X线、CT等影像手段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各种手段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早期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远期在术后2、3、6个月行CT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X线.结果术后影像手段检测表明,组织工程骨组可以修复2cm的骨缺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CT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12个月以后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结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影像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直观依据.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山羊 成骨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