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以及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实体肿瘤而言,肿瘤的局部治疗,如手术切除或放疗是标准的治疗方式。但是对于部分局部晚期肿瘤患者而言,肿瘤局部浸润广、毗邻重要的器官或组织复杂时,使得局部治疗的难度提高,往往很难有效解决肿瘤负荷,并保证正常解剖及功能的完整性,

  • 标签: 诱导化疗 疗效评价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淋巴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脏淋巴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肝脏淋巴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1)结节型病变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内出现纤维条索样高回声),2例病灶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4例未见血流信号;3例(5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增强,门脉期快速廓清,延迟期呈低回声;术前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5例;无定性诊断1例,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2)弥漫型病变1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弥漫性增大,其中8例回声均匀,3例回声欠均匀;8例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3例出现静脉变细或栓塞;术前超声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7例,无定性诊断4例;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1例,非霍奇金淋巴10例。(3)混合型病变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回声不均,其内见多个片状低回声区,边界模糊,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常规超声显示18例患者中11例肝脾肿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肝脏淋巴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特征,结合超声造影表现,可为肝脏淋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肝肿瘤 淋巴瘤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不适1周”于2013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上腹部间歇性隐痛发作,稍感腹胀。自发病来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呕血及便血,大小便无异常,无消瘦。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腺癌 上腹部不适 间歇性 大小便 患者
  • 简介:胸腹主动脉(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动脉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胃肠道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机理是KIT基因、PDGFRA基因的突变导致的,Kit基因编码蛋白CD-117过表达。GIST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胀痛不适或腹部肿块,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困难。随着电子胃肠镜、超声内镜的应用,镜下诊断GIST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内镜下治疗胃肠道间质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现对我院诊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诊断、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间质瘤 临床分析 内镜
  • 简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临床上较为罕见,我单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节细胞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因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10余天入院。患者10余天前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血压正常,偶有双侧腰背部不适,无尿频、尿痛、尿急,无血尿、脓尿。查体:血压119/76mmHg,辅助检查:皮质醇、醛固酮及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未见异常。EKG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术 右侧肾上腺 苦杏仁酸 脓尿 非功能性肿瘤
  • 简介:肾上腺淋巴管(adrenal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1]。国外自2000年以后方开始有专门的文献报道,国内的文献报道亦多为个例报道。故目前对其病因及诊治方式尚不明了,通常认为肾上腺淋巴管属于无功能的肾上腺囊肿范畴。本单位近期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67岁,因“间断性右侧腰腹部隐痛不适2周余”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平扫发现肝脏

  • 标签: 右肾上腺 肾上腺良性肿瘤 淋巴管瘤 肾上腺囊肿 个例报道 ADRENAL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上胸椎椎体血管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胸椎椎体血管9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状况,对患者的疼痛评定采用VA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手术,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中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也未出现对骨水泥过敏的情况,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局部疼痛也明显降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上胸椎椎体血管,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恢复椎体的功能,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见。

  • 标签: 上胸椎 血管瘤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孤立性纤维(SFT)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和腹膜后SFT的MSCT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0例肿瘤4例来自腹膜,6例来自腹膜后间隙,肿瘤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楚,1例<5cm者密度均匀,9例>5cm者密度不均匀,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明显囊变1例,1例肿瘤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3例伴有多发小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表现两种强化方式:动脉期、静脉期均为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者7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由多种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构成,3例恶性SFT可见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10例,Vimentin阳性10例,Bcl-2阳性9例。结论MSCT检查可以对腹部SFT进行明确定位,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为手术切除提供帮助,当肿瘤血供丰富、坏死明显、局部包膜不完整时提示可能为恶性SFT,其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腹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cm,平均直径约9.5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内低密度坏死4例,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MSCT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 简介:脑膜(meningioma)占颅内肿瘤的15%~20%[1],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影像学在脑膜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由于其具有多方位成像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等特点,在脑膜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患者57例,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包括形态、部位、强化方式和周改变),为脑膜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影像分析 临床诊断 颅内肿瘤 随访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脑垂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50例行经鼻蝶入路脑垂体切除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结果。结果经手术治疗辅以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所有患者的手术效果均较为满意,术后出现尿崩症5例,脑脊液鼻漏3例,垂体功能下降1例,未见死亡病例。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蝶入路脑垂体瘤切除术 临床护理 围手术期
  • 简介:1临床资料男,55岁。因喘憋、心前区不适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右心房肥大。超声示:右房黏液。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支持上述诊断。手术所见:右房增大,可见60mm×70mm×50mm的胶冻状,形状不规则呈分叶状、黄绿色,占据大部分右心房并堵塞三尖瓣口,与三尖瓣无粘连,蒂直径约20mm,附着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的上缘。病理诊断示:(心脏肿物)黏液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心房黏液瘤
  • 简介: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1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10例,大腺瘤15例,巨大腺瘤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2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漏3例,垂体功能低下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彻底、创伤小、并发症较少,是治疗垂体常用的术式.

  • 标签: 垂体瘤 单鼻孔经蝶入路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14例)或载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体或载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安全,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 栓塞 治疗性 腔内治疗
  • 简介:婴幼儿血管(Infantile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其外观及并发症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成为家长的心理负担。脉冲染料激光(Pulsedyelaser,PDL)是用于血管性病灶的规范化激光,用于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已有20余年,但仍存在争议。本文综合阐述PDL治疗IH的研究进展,为IH的治疗提供方向。

  • 标签: 婴幼儿血管瘤 激光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
  • 简介:目的探讨IgM在滤泡性淋巴(FL)中的表达模式,为FL和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RFH)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辅助性依据。方法对25例RFH和40例FL行IgM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照分析。结果25例RFH病例均显示IgM可勾勒出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细胞(FDCs)网,生发中心B细胞阴性或偶尔有很弱的阳性。IgM在FL的肿瘤性滤泡中有3种表达模式:模式1(28例)显示细胞弥漫表达IgM,但是没有IgM阳性的FDC网;模式2(7例)显示肿瘤性滤泡中的细胞和FDC网均IgM阴性;模式3(5例)显示细胞可以表达IgM(3例)或不表达(2例),共同的特点是FDC网部分保留了IgM的表达。这5例在形态学上显示肿瘤性滤泡周围有保存较好的套细胞区。结论免疫组化显示肿瘤性滤泡中FDC网对IgM的表达完全消失或显著减少,以及B细胞对IgM表达的明显上调,是FL区别于RFH的显著特点。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化 IGM
  • 简介:目的:分析继发性胆脂的多排螺旋CT的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8例患耳CT诊断或高度怀疑继发性胆脂,所有病例采用轴位颞骨螺旋扫描,进行轴位、冠状位重建,必要时加脑窗重建。结果鼓室、乳突内软组织影(58患耳,100%),骨质破坏(58患耳,100%),自然根治腔(4患耳,7%),骨质硬化(48患耳,83%),Prussak间隙增宽(13患耳,22%)。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耳部内部结构,在继发性胆脂方面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方案及术后复查。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胆脂瘤 中耳 Prussak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