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讨论、分析舒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我院2018-2020年收治的病患中,随机选取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氛围两组进行研究,每组各50例,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其中参照组采用芬太尼麻醉,研究组采用舒芬太尼麻醉,在药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中麻醉的效果。结果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且舒芬太尼其麻醉、镇静效果均优于芬太尼,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麻醉具有更好的镇痛、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药理学 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临床中医学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针对中药材的药理研究也有所进步。杜仲属于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益气补血,强筋健骨、治疗腰膝酸软的疗效。与此同时,国内的高血疾病频发,杜仲的降血糖,调节骨密度,降血压的药效也引了医学界的关注。本次研究针对杜仲的临床药理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临床的综合用药价值,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药理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杜仲 现代药理学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在中药药效作用的实验中,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而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的学科,对中药粗制剂的体外试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实验的意义。但是如果在中药血清药理实验中出现实验处理不当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最为直接的就是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呈现假阳性或者是假阴性的问题。因此,要对中药血清药理实验中的各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解决策略,来提升实验的质量。

  • 标签: 中药血清药理学 实验方法 方法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预测姜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靶点,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相关文献及TCMSP数据库查询姜黄的化学成分,并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NSCLC相关靶点,借助Venny图得姜黄与NSCLC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姜黄-有效成分-交集靶点-NSCLC”关系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姜黄与NSCLC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得到姜黄456个有效成分靶点,NSCLC疾病靶点7171个,取交集得姜黄抗NSCLC的251个靶点。GO功能富集到影响生物过程的基因218个、分子功能的基因104个、细胞组分的基因91个,KEGG富集到PI3K-Akt、FoxO和HIF-1等信号通路及癌症中蛋白多糖的作用,从而发挥着抗NSCLC作用。结论 姜黄抗NSCL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 网络药理学 姜黄 非小细胞肺癌 作用机制
  • 简介:摘 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探索浙贝母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搜索浙贝母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在 Uniprot 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的基因校正后,构建“祛痰”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将其与浙贝母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融合,获得浙贝母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靶点。结果: PTGS2 、HSP90AB1 、NCOA6在3个活性成分中均出现。结论:因此推测PTGS2、HSP90AB1、NCOA6、PTGS1是浙贝母祛痰相关的基因。

  • 标签: 浙贝母 祛痰 网络药理学
  • 简介:摘要:为确定蓖麻油下泻功能机制,通过网络药理方法分析蓖麻油下泻功能关键靶标并结合腹泻靶标,结果表明Cyclin-A2、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B、receptor subunit 1、Bilirubin、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可能导致腹泻关键靶点。并结合病理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蓖麻油可能通过影响脾胃功能而使小鼠下泻。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学类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特别是课程思政的建设,有效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学理念,然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且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发放问卷从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调研皖北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1级398名学生,针对调研结果分析教学不足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医学类其他专业课程教改提供借鉴。

  • 标签: 思政元素 线上线下教学 效果 分析
  • 作者: 凌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0-10
  • 出处:《系统医学》 2022年第8期
  • 机构:“分子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与传统药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从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的角度去阐释药物作用机制。近半个世纪以来,分子药理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为新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著名的分子药理学专家,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程弘夏教授向笔者介绍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的效果及药理特征。方法 于2020年3月-2022年2月开展研究,将医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结合阿托伐他汀。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脂 阿托伐他汀 药理学 血脂水平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内科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参考对象,按照所给予不同诊疗方案进行临床分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90例,对照组的90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的9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西格列汀,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两项数据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血脂水平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实施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其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服用阿卡波糖、西格列汀两种药物,并将其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诊疗方案在临床上大力推崇。

  • 标签: 阿卡波糖 西格列汀 老年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价值。方法:选取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进行黄芪为主的中药治疗,统计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NT-ProBNP水平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药黄芪 药理作用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槲皮素(quercetin,QC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已有研究发现槲皮素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章,综述了槲皮素的药理作用,以期为今后槲皮素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思路。

  • 标签: 槲皮素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类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药性以及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在本院疾病治疗中应用阿莫西林接受抗菌治疗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给所选取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调研观察抗菌类西药阿莫西林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阿莫西林对药理药性的影响。结果:阿莫西林在患者的抗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抗菌效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解到,应用阿莫西林进行抗菌治疗过程中,有24例患者出现了用药不良反应问题,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其中, 抗菌类药物用药中,出现了41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合理用药率占比为13.67%。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开展抗菌治疗中,合理的选用抗菌类药物是关键,并且,不合理的应用抗菌类药物会诱发患者发生不良用药反应,影响其药理药性的作用的有效发生。因此,强化对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的分析,有利于抗菌类用药的合理性应用,进而提高提高临床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阿莫西林 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 甲基莲心碱是从睡莲科植物莲成熟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挖掘。本文对甲基莲心碱抗肿瘤、心血管药理作用、神经保护作用、抗炎等方面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为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 甲基莲心碱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双向调节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祛瘀、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三七具有抗疲劳、抗衰老以及增强人体免疫、止血等作用三七作为一种药用和食用植物,已制成各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迅速发展,其中包含食品、美容、医药等方面。本文综述了三七不同部位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为三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三七 药理作用 不同部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对产妇的影响。方法: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区分100例产妇,每组50例,对比两组产后出血情况、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后2h、24h出血量分别为(246.49±18.65)ml、(285.32±15.28)ml,产后出血率为10.00%,治疗有效率为98.00%,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米索前列醇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可使产后出血得到快速有效的抑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米索前列醇 产后出血 治疗效果 药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并分析其合理用药对临床治疗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分析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原因。结果:应用抗菌类西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有20例(16.67%),其中过敏反应(5.83%)与胃肠道反应(3.33%)占比靠前。结论:在患者接受抗菌类西药的治疗中,会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不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深入了解各个抗菌类西药的药理特性,并做好处方点评、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等相应措施,以便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性,以此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物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湿疹采用中药黄芩外用的效果和药理。方法 随机将90例急性湿疹患者分成两组,45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普通治疗,给予观察组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比较两组的效果和药理作用。结果 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观察组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

  • 标签: 黄芩外用 急性湿疹 疗效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沙坦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高血压患者共收治30例,均接受沙坦类药物治疗,分析应用效果和药理特性。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经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发现替米沙坦作用时间最久,依贝沙坦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度;替米沙坦可彻底作用在人体肾脏部位,依普沙坦在胆汁利用中作用最好;依贝沙坦以周围组织内分布明显,依普沙坦多见于血液;氯沙坦、坎地沙坦、阿奇沙坦均含代谢酶2C9。结论:沙坦类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高,建议推广。

  • 标签: 沙坦类药物 药理作用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