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血液制备和储存,关乎到输血者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血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血液成分制备方法多样,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并且要注重血液储存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避免血液成分质量受到影响。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来制备血液成分,均是依据成分比重差异,通过过滤和离心方法进行分离处理,保证血液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储存措施。

  • 标签: 血站 血液成分 储存
  • 简介:摘要成分已经是临床输血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现在我国在成分制备上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而科学有效的血液成分制备对于血液有效利用及血液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血液成分制备的主要场所是血站,当前血液制备的方法已经非常完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最主要控制对象就是控制血站工作人员操作方式的科学及正确,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对血站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及培训,一方面是要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血液成分制备的技术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得他们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尽最大努力控制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

  • 标签: 血站 血液成分制备 质量控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法:本次研究将血站20名成分制备人员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施相应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均进行安全防护质量评估,分析防护前后职业安全状况;结果:安全防护后各项职业安全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安全防护前,前后评分差异显著(P<0.05)。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血液渗漏2件,针头刺伤1件;结论:通过对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为职业人员工作提供安全保证。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人员 职业安全防护 不良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站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血站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及发生原因;择取血站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采取预防对策,同样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对比预防对策采用前后血液报废率所发生的变化。结果采取对策前,共有6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6%,其发生原因分布为脂肪54例(90%),离心操作时袋破裂2例(3.33%),血液颜色异常2例(3.33%),热合不严1例(1.67%),血量不足1例(1.67%)。采取对策后,仅有1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1%,下降幅度明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离心袋破、血液颜色异常、热合不严、血量不足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血站在进行成分制备时应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预防。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 血液样本 血液报废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血站24名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纳入对照组(n=12)与研究组(n=12),两组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分别实施常规管理方式和细节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以及管理后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结果: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状况比较,管理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6),管理后评分均提升,组间对比研究组更优,且研究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实施细节管理措施,加强对各个方面和环节控制,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效果。

  • 标签: 细节管理 血站 成分制备工作 工作质量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现象的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2021年7月-2023年7月间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展开研究,记录其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后制定预防措施,比较改进前后血站血液报废占比变化情况。结果:根据血站近两年的工作情况可知,共发现12次血液报废情况,其中脂肪的占比最高,其次为凝块、袋破损、溶血等。在制定预防措施后血液报废占比显著下降,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显著。结论: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此在未来应做好工作人员宣教、做好血站成分制备过程的细节管理等工作,可显著预防血液报废问题发生,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血站 血液报废 预防措施 成分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1月期间我血站采集的血液 13000 U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 2015年 1月 -2016年 1月期间未实施血液报废预防管理的 7000 U作为对照组,将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期间实施了血液报废预防管理的 6000 U作为观察组。首先对 13000 U血液中发生报废的血液进行报废原因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血液报废预防管理,对比分析血液报废预防管理实施前后的血液报废率。结果: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脂肪( 7.79%),颜色异常( 0.30%),离心破袋( 0.08%),渗漏( 0.06%),热合不严( 0.08%)。与未实施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的对照组相比,实施了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后的观察组由于各项原因所导致的血液报废率均显著较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脂肪、颜色异常、离心破袋、渗漏及热合不严等,在深入分析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可显著由于各项原因所导致的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

  • 标签: 血站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预防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进一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效果。 方法 本次将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 10000 名献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计算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比重,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干预措施。 结果 本次 10000 份成分制品中,血液报废 128 份( 1.28% );相关原因包括:脂肪 86 份( 0.86% )、凝块 13 份( 0.13% )、溶血 5 份( 0.05% )、袋破损 5 份( 0.05% )、热合不严 3 份( 0.03% )、不足量 16 份( 0.16% 。 结论 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较多,包括脂肪、凝块、溶血、袋破损、热合不严以及不足量等,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血液成分制备合格率,降低报废率。

  • 标签: 血站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本院海南分院的成分应用现状,为输血科备及临床医生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成分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种血液成分中,红细胞占56.90%,血浆占36.11%,血小板占5.60%,冷沉淀占1.39%;红细胞、血浆主要用于外科,血小板主要用于内科.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同时开展自体输血,对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局势和提高医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成分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目的通过对地震伤住院患者的成分输注情况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收治住院的进行过成分输注的121例地震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9.5U,血浆用量为20400U,血小板用量为240U,冷沉淀用量为121U,全用量为0.成分使用率为100%.结论本次地震造成的伤员成分使用率符合规定,但成分使用不尽合理,血浆使用量偏大.

  • 标签: 地震伤员 成分血榆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低氧处理对脐带血中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 TNC)、干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集脐带10份,每份分为2组即空气氧组与低氧组,检测每个样本的白细胞数并作为TNC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CD34+细胞)、T淋巴细胞(CD3+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计算出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数值。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别比较空气氧组与低氧组在TNC数、干细胞比例、T淋巴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方面的差别。结果 1. 空气氧组、低氧组TNC数分别为(13.12±1.89)×109/L、(12.57±1.63)×109/L,低氧组TNC数低于空气氧组(P =0.001)。2. 两组在干细胞比例、T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细胞数方面均无差异(P >0.05)。结论 空气氧处理有利于提高脐带血中的TNC数,而不会改变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数。

  • 标签: [] 空气氧 低氧 有核细胞 干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 分析2021年7月-2022年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比2021年7-12月、2022年1月-6月两个时间段内辐照血液各种成分用于临床的差异。结果 2022年1月-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小板成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比率为7.16%,2021年7-12月为2.11%,2022年上半年较2021年下半年显著增加,p<0.05;2022年1月-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红细胞成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比率为2.05%,2021年7-12月为0.63%,2022年上半年较2021年下半年显著增加,p<0.05。结论 辐照是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输血中,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比率逐渐增高,表明一线临床医师对辐照的较为认可,辐照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 标签: 中心血站 辐照血 血液成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 分析2021年7月-2022年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比2021年7-12月、2022年1月-6月两个时间段内辐照血液各种成分用于临床的差异。结果 2022年1月-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小板成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比率为7.16%,2021年7-12月为2.11%,2022年上半年较2021年下半年显著增加,p<0.05;2022年1月-6月中心血站辐照血红细胞成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比率为2.05%,2021年7-12月为0.63%,2022年上半年较2021年下半年显著增加,p<0.05。结论 辐照是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输血中,辐照血液各种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比率逐渐增高,表明一线临床医师对辐照的较为认可,辐照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 标签: 中心血站 辐照血 血液成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21)、中(21-11)、低(≤11)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成分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值明显降低。输血后中低比例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优于高比例组。结论在急诊患者输血早期,将红细胞和血浆按中低比例(<21)输注,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

  • 标签: 成分血 不同输注比例 急诊患者 血液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提升血站文化,将血站文化通过全体职工的价值表象和日常行为传递给社会,促进采供血事业持续性发展。方法 吸收借鉴文化在企业、医院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形式方法,结合血站文化特色,不断创新改善,创建符合实际发展的血站文化。结论 以奉献精神作为血站文化的核心导向,以人为本的宗旨去服务献血者和管理职工,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树立血站品牌,促进采供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血站 文化内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