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恶液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综合征,常常导致患者体重、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治疗耐受性下降,手术治疗后感染、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对肿瘤恶液发生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尚无统一、有效逆转恶液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肿瘤恶液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恶液质 治疗
  • 简介:软骨损伤及滑膜组织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滑膜间充干细胞(SMSCs)是骨髓间充干细胞(MSCs)家族的新成员,由于其具有突出的增殖特性和强大的成软骨分化能力等优点,SMSCs被视为治疗骨关节系统疾病颇有希望的种子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MSCs的分离纯化、基本特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SMSCs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 标签: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表型 免疫调控 种子细胞
  • 简介:背景:脂肪间充干细胞在跟腱组织工程再生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其诱导分化的有利环境(氧体积分数)尤为必要。目的:将脂肪间充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间接共培养,比较氧体积分数对脂肪间充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跟腱细胞。SD大鼠脂肪间充干细胞直接购买,经培养传至第1代后,与跟腱细胞一起在常氧(体积分数20%)和低氧(体积分数2%)条件下经Transwel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在培养7,14和21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跟腱细胞的特异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Tenomodulin,Thrombospondin-4,Scleraxis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胶原蛋白Ⅰ和Thrombospondin-4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干细胞与跟腱细胞经间接共培养后,低氧组检测到的跟腱细胞的相关特异指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达水平均高于常氧组。提示氧体积分数可显著影响脂肪间充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潜能,低氧是脂肪间充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跟腱细胞 低氧 常氧 共培养
  • 简介:脂肪间充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ADSC在抗皮肤老化方面的作用也被证实。本文就ADSCs在皮肤抗皱、美白、促进毛发再生、增强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老化 旁分泌 抗氧化
  • 简介:目的评价CT和MRI诊断外伤急性眼球突出(NTA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NTAP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结果42例NTAP中,14例眼眶自身感染包括蜂窝组织炎8例、炎性假瘤肌炎4例及视神经炎2例,影像学表现为眶脂体模糊片影、眼外肌及视神经增粗。20例鼻源性眼眶感染,包括毛霉菌病1例、骨膜下脓肿10例及鼻窦黏液囊肿9例,表现为眶尖不规则片状T2WI低信号、沿眶壁边缘清晰低密度影及突入眶内的囊性病变,伴相邻鼻窦炎。眶内血肿5例,CT及MRI表现符合出血演变。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表现为眼上静脉增粗及海绵窦扩大。结论CT及MRI诊断NTAP病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突眼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肝外伤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0例肝脏外伤中的77例,分别行单纯保守治疗和放射介入肝动脉栓塞治疗。结果单纯保守治疗48例中45例保守成功;放射介入肝动脉栓塞治疗29例中28例成功,77例患者均痊愈。结论肝外伤患者若血液动力学稳定,应考虑采用手术治疗,常可获满意效果。

  • 标签: 肝脏外伤 非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 简介: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及促血管新生的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继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一个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有些国家已经批准MSC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骨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数百个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上万人已经接受了MSC治疗.然而,MSC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毒副反应,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在MSC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新型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应重视符合医学伦理规范的受试者知情权保护.参试者有权了解细胞治疗细节及其可能机制,潜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其他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其与细胞治疗的比较等细节,以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医学伦理 安全性
  • 简介: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已证实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超声微泡体外作用于细胞,探讨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体外分别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干细胞于培养板中,随机各分为对照组、超声组、超声微泡组。对照组不做干预,超声组以频率1MHz,输出功率1W/cm2,持续辐照90s;超声微泡组加入5μL含氟碳气体脂质体超声微泡(约2×10^11L-1),以同样超声条件作用90s。〈br〉结果与结论:超声微泡组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超声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为与对照组无差异;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骨髓间充干细胞干预后CXCR4基因表达,超声微泡组、超声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强(P<0.01),但超声微泡组和超声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超声(1MHz,1W/cm2)联合微泡作用90s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同时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CXCR4基因表达,是其增强移植干细胞归巢效应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超声 超声微泡 血管内皮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作用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IFN-γ对脐带间充干细胞免疫抑制能力的影响。利用细胞因子刺激细胞表面受体的方法改变MSC的免疫抑制能力。用MSC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实验检测激活后MSC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实验和ELISA实验检测激活后MS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IFN-γ可以增强脐带MSC的免疫抑制能力,IFN-γ激活后的MSC能更有效的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上调MSC细胞内免疫抑制基因IDO1,COX2和HM—G等的表达和可溶性免疫抑制蛋白HLA-G、KYN、IL-10、PGE2等的分泌,并在细胞共培养实验中将间充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提高2—7倍。结论:IFN-γ可有效提高MSC的免疫抑制能力。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IFN-Γ
  • 简介:背景:周围神经断伤后生长缓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及运动终板纤维化,导致肢体功能不可逆障碍。脐带间充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中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肉萎缩鲜有报道。目的:观察异种异基因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方法:新鲜脐带采集于健康足月产妇,分离鉴定脐带间充干细胞。制备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去神经束5mm,神经外膜修复,5mm小间隙移植脐带间充干细胞模型,对照组仅在小间隙内注入同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坐骨神经干潜伏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波幅,以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8及12周,脐带间充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右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12周肌电图显示,脐带间充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干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波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1)。提示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的坐骨神经断端,可促进神经生长,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维持失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
  • 简介: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来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组织来源的影响,MSC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分析比较脐带、脂肪及骨髓组织来源的M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从脐带、脂肪和骨髓分离培养MSC,在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来源的MSC的形态(UC—MSC,AD—MSC和BM—MSC),用流式细胞术诱导分化试验及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UC-MSC,AD-MSC和BM-MSC的免疫表型、分化能力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1,PPAR-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都是成纤维细胞样;经罗丹明和DAPI染色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的细胞形态类似;这三种来源Msc的免疫表型符合Msc的鉴定标准,而且表达水平一致;这三种来源MSC的成骨分化潜能相似,而成脂分化潜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D—MSC成脂能力最强,BM-MSC次之,UC-MSC最差。检测脂肪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1)mRNA表达水平在三种来源MSC中的基础表达水平,发现PPAR-γmRNA在AD-MSC中最高,在BM—MSC次之,而在UC—MSC中最低,与成脂能力的表现相一致。这表明三种来源MSC成脂能力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PPAR-1的基础表达水平有关。结论: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类似;免疫表型符合MSC鉴定标准,表达水平一致;成骨分化能力相似,而成脂分化能力不同;PPAR-γmRNA表达水平不一。关于差异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潜能 PPAR-Γ
  • 简介:背景:人脐带间充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0例,对照组给予丙氨瑞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米司酮保守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7.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乏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无需处理;对照组有12例出现了头晕乏力症状,有9例患者出现了乳房缩小或胀痛症状,有5例患者出现了注射部位硬结,停药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子宫肌瘤患者米司酮保守治疗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19-02
  • 简介:本研究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来源的外泌体(DC—derivedexosome,DCex)对人骨髓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从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DCex,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Cex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鉴定其细胞来源。取第3代MSC,设3组培养诱导体系:①对照组:d—MEM基础培养液组;②实验组:d—MEM基础培养液+DCex(10μg/m1)组;③α-MEM基础培养液+标准诱导剂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另外,荧光染料DiI标记DCex,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ex进入MSC的过程。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DCex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膜层结构,直径为40—100nm,并表达DC细胞的标志物CD83,CD86,CD80和HLA—DR。在DCex处理MSC后6h时,可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进入到MSC胞内的DCex,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按组培养第7天,DCex实验组Runx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MSC培养第14天,DCex组ALP含量OD值与对应蛋白比为2.22±0.2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20±0.21)(P〈0.01),但低于标准诱导组(3.22±0.24)(P〈0.05)。结论:DCex可以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且体机制仍需讲一步研穷证实.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米司酮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外孕患者3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患者氨甲喋呤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口服米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变化情况、尿妊娠试验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β-HCG为(1231.5±20.3)U/L,尿妊娠试验恢复正常时间为(3.11±0.38)d,治疗有效率为94.4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外孕保守治疗时应用米司酮能显著降低β-HCG水平、快速终止妊娠、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米非司酮 宫外孕 保守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70-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米司酮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2例不同妇产科疾病患者,均以米司酮治疗患者相关疾病并回顾分析所有病例资料。结果在治疗终止妊娠、紧急避孕、子宫疾病、异位妊娠、恶性肿瘤和其他妇科疾病,其有效例数(有效率)分别为19(90.48%)、17(85.00%)、19(82.61%)、6(75.00%)、4(57.14%)、1(33.33%)。结论米司酮治疗妇产科疾病,表明有着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和使用安全等优点,其将伴随研究的深入而得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妇产科疾病 米非司酮 临床应用
  • 简介: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方法:麻醉取Beagle犬的骨髓获取骨髓间充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间充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孔隙率高。培养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大部分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支架无毒性,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细胞种植在支架表面上培养后可形成单层细胞层。体外实验验证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瓣膜有一定的开闭功能。利用三维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和骨髓间充干细胞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组织工程带瓣静脉将有可能作为静脉瓣膜的的替代物治疗静脉瓣膜疾病。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可降解吸收材料 静脉瓣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