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的10月~2017年的10月前来我科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患89例,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组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中医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在接受治疗与对照组相比更低;中医组的治疗方法获得了比常规组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具备一定安全性和优异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期临床症状,推荐应用。

  • 标签: 穴位注射 中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穴位注射是临床常见、运用较广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运用时要注意“辨析”运用,特别是对辨病、辩证、辩经、辩穴、辩药、辨虚实等方面给以重视。结合临床治疗,探讨在穴位注射疗法运用时,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医疾病证型,经络的虚实,疾病的归经,穴位的特性,药物的偏性,穴位注射针刺时的补泻,以及穴位注射与其它疗法的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穴位注射的配伍运用,结合、吸收、融合中西医注射刺激和药物作用以及针刺和药物的交互作用以及穴位的特性和配伍共振作用,会取得倍增效应。

  • 标签: 穴位注射法 临床运用 辩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薰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DPN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治疗,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薰药治疗,均治疗8周。统计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57.89%,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与对照组2.6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薰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穴位注射 中药薰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小儿肺炎过程中的的意义。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中,抽取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取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中药穴位敷贴,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辅以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明显的改善患儿咳痰、气喘、发热等症状,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药穴位贴敷 小儿肺炎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合理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6月-8月期间出院病历共1407份,统计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1407份出院病历中共包含中药注射剂442例次,运用率达到31.41%,而不合理用药共计159例次,相应不合理率为35.97%,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溶媒不当、超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没有适应证、混合配伍、联合用药不适宜以及疗程过长等几个方面。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管理,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对于保证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120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克一日一次静点,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一日一次口服,治疗组同时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4个小时,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穴位贴敷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熨烫配合穴位按摩在眩晕(风痰上扰)病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眩晕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实验组用中药熨烫配合穴位按摩,于治疗后一周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熨烫能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药熨烫 穴位按摩 眩晕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患者就诊流程现状,优化贴敷流程,提高贴敷效率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选取196名穴位贴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开单建卡缴费、穴位贴敷排号、等待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等4个方面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科室在穴位贴敷期间不同时段花费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加大技术和人员的投入和改进穴位贴敷材料和灵活调整穴位贴敷时间,病人等待时间缩短为52.7±,贴敷时间缩短为3.4±,缩短率为40.3%。结论优化穴位贴敷流程,更有利于满足门诊不断增长的肺病保健人次的需要,提高我科的优质服务水平。

  • 标签: 中药穴位贴敷 就诊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联合华佗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大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偻患者12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治疗。治疗组102例采用补肾通督胶囊口服,联合每日三对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27例采用补肾通督胶囊口服,联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口服。两组均用药6周。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前后治疗有效率。结果运用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统计,对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治疗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70.3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联合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大偻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大偻 华佗夹脊穴 补肾通督胶囊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治疗眩晕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且降低复发率,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眩晕症 中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纳入2017年8~10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前后,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0%(37/200)和8.00%(1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72/200)和41.50%(83/200),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药学干预 中药注射剂 不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实施中药浴足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以12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浴足,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血压下降程度较好,P<0.05。结论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对其实施中药浴足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浴足 穴位贴敷 高血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的方法,探究组给予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治疗。结果通过治疗对比,对于治疗有效率,探究组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5.7%;对于不良反应率,对照组7.1%低于探究组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更加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活血化瘀 中药注射液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对产妇的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吗啡用于鞘内注射的最佳剂量,并观察穴位贴敷三阴交穴对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180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分成6组(各30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照组(A组)用0.5%的布比卡因2.0ml(10.0mg)+50%葡萄糖溶液0.2ml,B、C、D、E组为吗啡处理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吗啡0.1、0.3、0.6和0.9mg,F组在C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方法。评价新生儿情况、术后VAS评分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新生儿1min和5min时Apgar评分在正常范围(P〉0.05)。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加人吗啡可使术后无痛时限明显延长(P〈0.05)。术后各吗啡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与剂量相关,D组和E组病例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组与C组相比镇痛效果显著(P〈0.05),能减少吗啡的使用量,并能显著减少使用吗啡后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吗啡鞘内注射能有效延长剖宫产术后镇痛时间,对新生儿无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白芥子膏三阴交敷贴能减少吗啡的使用量,同样能达到镇痛效果,并能显著减少使用吗啡后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注射 脊髓 吗啡/投药和剂量 穴位贴敷法 剖宫产术 疼痛 手术后/药物疗法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中药塌渍联合穴位按摩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大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的患者5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应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应用中药活血通经汤中药溻渍,试验组25例,应用活血通经堂中药塌渍联合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周径差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肿胀患者通过中药溻渍联合穴位按摩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癌术后 上肢水肿 中药塌渍 穴位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热敷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 2017年 1月 1 日到 2018年 12月 31日,共纳入研究对象 60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先后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药热敷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 60.0 %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 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护理前 NRS评分差异不显著, P> 0.05;护理后观察组 NRS评分( 1.86±0.49)分低于对照组( 3.22±0.61)分,差异显著, P< 0.05。两组护理前 GCQ评分差异不显著, P> 0.05;护理后观察组 GCQ评分( 78.16±4.29)分高于对照组( 49.44±4.97)分,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 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 46.67 %,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中药热敷结合穴位贴敷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优质护理可辅助治疗效果的提升,有利于疼痛的缓解以及舒适度的提高,对提高护理满意度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中药热敷 穴位贴敷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风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的护理方法,查看其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中风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中医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的护理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熏蒸 穴位盒灸 中风 肢体功能 康复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共70例,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情况,统计其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9%,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2.9%。同时经过危险因素分析表示,患者的年龄、超量注射、合并疾病以及体重指数为导致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应当在结合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 标签: 活血化瘀 中药注射剂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治疗)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联合中医理疗,患者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穴位注射 中医理疗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肝硬化并顽固性腹水患者使用逐水高穴位贴敷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自2016年3月~2017年10月诊治的74例肝硬化并顽固性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7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中药逐水膏穴位贴敷,10日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总不良反应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的综合疗效分布和常规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间总不良反应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逐水膏穴位贴敷应用于肝硬化并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较常规西医治疗更为理想,且并不会明显增多不良反应。

  • 标签: 中药逐水膏 穴位贴敷 肝硬化 顽固性腹水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