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中心导管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后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360例行中心导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各180例,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行中心导管治疗期间发生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隧道、植入部位感染及CRBSI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ICU患者在行中心导管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上述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几率均低于对症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行中心导管治疗在临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能明显降低不良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系统性护理 相关性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接头对血液疾病患者PICC使用效果的影响,以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148例PICC置管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帽,观察2组患者PICC使用情况。观察比较2组患者PICC堵管率、回血率、针刺伤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的观察组与使用肝素帽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堵管率、回血率及针刺伤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PICC时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能使导管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且安全。

  • 标签: 血液疾病 中心静脉导管 正压接头 肝素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妇科化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探讨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外科监护室留置中心导管的患者274例为干预组,回顾2015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中心导管的患者231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加强手卫生,2%洗必泰消毒剂使用,穿刺时最大无菌屏障,每日必要评估,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敷料的选择及更换频率。结果干预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1.64‰,对照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5.1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心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减少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54例接受中心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54例接受中心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31.5%(P<0.05)。结论对接受中心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导管 闭式引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性护理对ICU患者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ICU进行中心导管患者238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系统性护理),每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部位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可有效降低ICU患者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系统性护理 ICU 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卧位对患者中心压(CVP)监测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期刊网等途径,以“不同卧位”、“中心压”、“影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针对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篇文献资料中,共涉及28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30°半卧位和45°半卧位时所测量的CRP水平均与平卧位时测量的CV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当尽量采取同一体位对患者的CVP进行监测,针对无法采取平卧位进行CVP监测的患者,应当采取其他体位对其进行CVP监测,避免频繁更换体位对患者的CVP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 标签: 系统评价 卧位 中心静脉压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和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0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常规组,一组命名为研究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案,给予研究组患者对症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总满意率95%,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总满意率为75%,相比之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实施对症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 留置导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颈内静脉移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乳腺科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药物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住院期间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应用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乳腺癌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颈内静脉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静脉配制中心运行初期的差错及出现原因,为提高医院静脉配制中心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针对我院静脉配制中心于2016年2月~8月期间运行初期阶段的差错事件进行统计,对差错事件类型进行整理,分析差错事件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应对措施。2016年9月开始实施差错事件应对措施,对2016年9月~2017年3月阶段内的差错事件进行统计,比较两个阶段内静脉配制中心运行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2月~8月,静脉配制中心的差错事件共发生25起,包括3起外部差错事件、22起内部差错事件,差错出现原因主要包括医师、护士、药师这3个方面;2016年9月~2017年3月,静脉配制中心的差错事件共发生7起,较2016年2月~8月同比降低72个百分点,均为内部差错事件,无外部差错事件。结论针对静脉配制中心运行初期差错事件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少静脉配制中心的差错事件,有利于提高静脉配制中心的工作质量,维持静脉配制中心的正常运行。

  • 标签: 静脉配制中心 运行初期 差错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总结并阐述静脉注射司洛尔对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特选取我院接收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阿替洛尔路径;实验组应用静脉注射司洛尔治疗路径。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7.5%,对照组82.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比有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在心率对比上,两组对比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上的优化(P<0.05),然而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比于常规治疗路径,应用静脉注射司洛尔治疗路径在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具有极易控制、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应用。

  • 标签: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 艾司洛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用于血液透析中的效果评价及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需行血液透析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比较,研究组(13.60±1.70)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9.20±1.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1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透析 效果评价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时运用针药联合治疗法的效果观察。方法以21天为治疗疗程,选取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贝尔面瘫急性期患者为分析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分别30人。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药治疗方法。结果21天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特别是对于病情严重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使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对。结论在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时运用针药联合治疗法,不仅在疗效上效果好,安全性高,在起效时间上也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贝尔面瘫 针药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 股静脉 采血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选择的20例病例给予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二甲双胍至少2个月,在此基础上加用塞那肽,观察期3个月,观察期间监测FPG、PPG、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患者HbA1c、FBG、2hPBG和体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不增高(P>0.05)。结论塞那肽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HbA1c,使治疗达标,减少低血糖风险,减轻体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艾塞那肽 2型糖尿病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产后出血应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产后出血的产妇实施救治方式的不同将2016年1月份——2017年3月份收治的79例产妇分成两组,常规组采用宫腔填纱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对两组产妇治疗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等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4.6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19.44%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出血应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止血时间短,降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产后出血 子宫填塞球囊导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抽吸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规组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联合抽吸导管。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常规组有所优势,两组对比,存在一定差距(P<0.05)。治疗后的慢血流情况,观察组要优于常规组,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应用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抽吸导管,有效清除血栓,降低远端血栓堵塞情况,安全性和可行性非常强,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抽吸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从我院的ICU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措施,比较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发生率更低,数据对比P<0.05。结论ICU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中,良好的护理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ICU 血管导管 感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接受普通导管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n=20)使用微导管系统进行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导管系统栓塞疗法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对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想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微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