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凝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肝病患者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肝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运用德国BEThrombolyzer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试剂对我院住院患者的血凝检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注意事项。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的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而FIB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P<0.05),而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凝检测对于肝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影响血凝检测的因素并严格执行检测操作规程,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 标签: 血凝四项 实验室检验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对凝血测定的影响。方法抽取40例健康体检者血标本各管,其抗凝剂分别为0.109mol/L枸橼酸钠(19)(作为对照组);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分别测其凝血值,比较各结果的差异。结果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的抗凝血PT、APTT、TT较0.109mol/L枸橼酸钠(19)显著延长,FIB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凝血时,应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正确的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19),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抗凝剂 凝血四项 测定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对我院6213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抗体(TP-Ab)、丙肝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检测,并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13例患者中,HBsAg(+)性535例(8.61%)、TP-Ab(+)163例(2.62%)、HCV-Ab(+)53例(0.85%)、HIV-Ag/Ab(+)19例(0.3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充分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感染状况,减少医院感染风险。

  • 标签: 输血前四项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梅毒特异性抗体 丙肝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贫血患者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降低,血浆与抗凝剂的比例发生变化,研究通过校正采血量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检验工作。方法收集50例大连地区贫血患者(HCT<0.25)进行凝血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检测。严格按照血液与抗凝剂91的比例作为第一管,列为对照组;再根据患者HCT和抗凝剂校正公式抗凝剂量(ml)=(100-HCT)×0.00185×采血量(ml),求出校正采血量(抗凝剂固定0.2ml),按校正采血量进行血样采集作为第二管,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不同程度HCT时,两组凝血结果的差异。结果当HCT<0.25时,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FIB结果减小,校正前后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HCT<0.25),不同采血量会对凝血检査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应严格校正采血量以提高凝血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贫血 采血量 凝血四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型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对标本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客观准确评价肝硬化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四项 纤溶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撷取的1130例受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1130例受血者,HbsAg、HCV-Ab、TP-Ab、HIV-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2%、1.33%、1.59%、0.18%,总阳性检出率为13.72%。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对患者血液传染指标实行检测,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受血者 输血 血液传染指标 检测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8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PCⅢ、Ⅳ-C、LN和HA水平,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上述血清学指标在肝炎患者中均明显升高,以肝硬化者为最高,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及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CⅢ、Ⅳ-C、LN和H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肝硬化/诊断 前胶原/血液 透明质酸/血液 层粘连蛋白/血液 胶原Ⅳ型/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行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护理分析及CRRT护理干预对凝血和血小板的数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MO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CRRT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凝血以及血小板的数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程度上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DS患者在进行CRRT的过程当中,做好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增加血小板数量,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护理 凝血四项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测定血清中输血前的光激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试验,探讨两者结果的相关性。方法以雅培ECL为参考方法,采用LICA和雅培ECL两种试剂盒分别测定180例患者血清标本,分析两种仪器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种方法检测输血前的结果比较,其中HBsAg、抗-TP、抗-HIV、抗-HCV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7.2%、100.0%、100.0%、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高,有很好的相关性,LICA光激化学发光法适合临床输血前的检测。

  • 标签: 光激化学发光 电化学发光 输血前四项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孕妇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及凝血酶原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健康妊娠妇女及同期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15例妇女,以及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8例妇女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分别将健康妊娠妇女列为试验组,将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疾病妇女列为疾病组,将体检妇女列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对照组要高(P<0.05),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疾病组要低(P<0.05)。结论静脉血栓孕妇在孕期的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功能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对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酶原实施动态监测,有利于诊断与预防静脉血栓。

  • 标签: 静脉血栓孕妇 血浆D-二聚体 炎性因子 凝血酶原四项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提升检验的准确性。方法我院对60例门诊和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血凝试验,对结果可疑病例,由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回访调查。结果220例住院患者,有185例标本合格,合格率是84.09%;60例门诊患者,55例合格,标本合格率91.67%。有30例不合格标本为标本量不足,占不合格总数的75%,8例偏多,占20%,2例凝块,占5%。40例可疑标本回访显示,20例患者正常吃药后接受标本采集,占50%,2例标本长时间放置,占5%,10例抽血不顺利,占25%,8例无影响因素,占20%。结论进行凝血试验时需要对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影响血凝试验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临床探讨。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接受血凝试验检验的30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统计临床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偏差患者的临床影响因素,并分析检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3000患者中总共有113例患者出现血凝试验检验质量偏差,同时所有患者均属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结论临床中必须不断改进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完善用人体系、培训体系、工作考核与监督体系,促使检验人员以及标本采集人员的操作能力的刀片持续性提升,根据科学的方式完成血凝试验检验任务,规避违规操作而导致的检验结果偏差,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保障临床诊治水平。

  • 标签: 血凝试验检验 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内来我院检验科做血凝试验的患者。将其试验结果及病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血凝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血凝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有人为操作因素、环境因素、试验材料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结论血凝试验是医学检验工作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手段,为了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对血凝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 标签: 血凝试验 检验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选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输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止血总有效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具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血量、治疗效果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T、AP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血凝酶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介入后咯血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方法纳入因大咯血入住我中心并接受介入治疗患者14例。依据术前是否使用血凝酶分为血凝酶组和非血凝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咯血情况及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结果血凝酶组患者有5例术后发生咯血P=0.021。血凝酶组患者术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001,非血凝酶组患者术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94。结论使用血凝酶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是导致介入治疗后仍咯血的重要原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效果与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的60例胃溃疡伴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血凝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超过常规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80.00%),统计学结果显示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效果显著,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达到止血目的,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临床治疗价值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凝酶 奥美拉唑 胃溃疡伴出血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对韧带钙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小针刀治疗组)和对照组(推拿、理疗治疗组),每组各30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疼痛、肿胀、活动度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在治疗韧带钙化效果显著。

  • 标签: 小针刀 项韧带钙化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普通外科在医疗临床学科中,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它是包括肝胆脾胰外科、消化道外科、外伤、甲状腺疾病等。同时也是疾病就诊率较高的一个科室。它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规律。通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来诊断。并依照科学的手段以手术切除、保守修补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下面针对外科临床常见的七疾病做以下介绍,包括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对策,并对治疗方式进行分析。

  • 标签: 普通外科 临床诊断 治疗剖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红细胞4参数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5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另从同期体检人群中选取5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4红细胞参数测定、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染色镜检。结果缺铁性贫血的病例组患者其MCH、MCHC、MCV明显比健康对照组低,但其RDW却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本次研究中54例患者,仅2例为阴性,占3.70%,另52例均为阳性,占96.30%;根据外周血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结果来看,54例患者中均为阳性,达到了100%。结论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通过对血红细胞4参数进行检测,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缺铁性贫血,可作为初步筛选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红细胞4项参数 缺铁性贫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标本溶血对19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正常体检人员648例,分别进行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的19常规生化检验,并进行对比。结果溶血与非溶血标本TBIL、DBIL、TP、ALB、AST、LDH、β-HBDH、UA、GLU、ACP、CHOL、TG、IP均有明显差异,P<0.05;Ca、BUN、ALT、ALP、γ-G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中应加以重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溶血,从而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检验标本 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