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采用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8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命名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其中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患者均采用右美托咪定,三组患者进行麻醉诱导以及维持的药物均相同。患者在手术中进行麻醉的剂量有所不同,其中试验1组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右美托咪定0.8μg/kg进行麻醉,以0.3μg/(kg·h)的剂量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试验2组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右美托咪定0.8μg/kg进行麻醉,以0.5μg/(kg·h)的剂量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对所有患者在如下几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麻醉诱导前时刻(T1)、手术结束时刻(T2)、术后第1天(T3)以及术后第7天(T4),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6(IL-6),并在患者手术前24h、术后第1天、3天、7天通过简易智力状况监测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者术前24h的MMSE评分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3天的MMSE评分同手术前24h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MMSE评分同手术前24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的MMSE评分同试验1组合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对比,对照组患者的NSE在T2和T3时间点有升高(P<0.05),在T4时恢复到术前水平,试验2组患者在T2和T3时间点的NSE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其他时间点的IL-6均高于T1时间点(P<0.05),试验2组在T2、T3时间点的IL-6水平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剂量为0.5μg/kg能明显改善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认知功能,其可能与炎症反应和可逆性脑损伤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不同剂量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并行再灌注治疗2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灌注方法分为直接PCI组(A组,n=198)和静脉rt-PA溶栓组(B组,n=45),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主要临床事件结果.结果:在平均住院日、出院时血浆BNP改善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上,直接PCI组均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心肌再梗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在直接PCI组明显降低(P<0.05).但年龄小于65岁,或发病在3h内的患者,两种干预方法的近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静脉溶栓组患者就诊至开始干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直接PCI组(P<0.01),且静脉溶栓组未作择期PCI的患者其治疗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直接PCI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总体效果优于静脉溶栓疗.但静脉溶栓起效快、费用低;对发病在3h内的患者,两种再灌注方法近期疗效相近.

  • 标签: 高型 心肌梗死患者 灌注方法 疗效差异 Myocardial INFARC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三种不同给药方法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给药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5例,A组皮下注射,B组静脉滴注,C组微量泵泵入,观察三组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4h匀速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更加有效,但微量泵泵入的方法更加经济。

  • 标签: 奥曲肽 给药方法 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不同麻醉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压进行分析以探寻合理的术后血压监测时间。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硬膜外、腰麻、全麻的4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麻醉术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显著性;腰麻所监测的术前收缩压与术后收缩压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舒张压与术后舒张压、术后30min舒张压及术后1~2h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8h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血压下降:全麻术前收缩压与术后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血压上升,其余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舒张压与术后舒张压及术后15min舒张压均有显著性差异,也表现为血压上升,其余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腰麻监测时间着重在后期,而全麻监测时间着重在前期。

  • 标签: 麻醉 血压 监测时间
  • 简介:婴幼儿手术由于年龄小、语言沟通难、依赖性强、好哭易动,手术期间一般不配合。本文就其麻醉期间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56天至3周岁婴儿245例,3周岁至6周岁幼儿80例。手术原因:外伤造成的肢体骨折、眼球破裂、颌面外伤、先天唇裂、疝气、阑尾炎等。

  • 标签: 麻醉期间 婴幼儿 患儿父母 手术期间 语言沟通 麻醉手术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43岁,因“车祸致胸部外伤伴呼吸困难2小时”于2011年1月26日12:30急诊入住我院ICU。入院时查体:神志模糊,体温不升,P117次/分,R32次/分,BP75/45mmHg,颈静脉怒张.心音低钝,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胸部CT示心包积液。入院时诊断:(1)胸部闭合伤:心脏挫裂伤,心包积液;(2)心源性休克。即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抗休克等处理,并于16:20送手术室行急诊手术。

  • 标签: 急诊手术 心脏损伤 麻醉 心包积液 颈静脉怒张 心包摩擦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手术实施全身麻醉存在的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科实施289例高龄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资料,术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麻醉中患者理想的生理状态,观察高龄患者全麻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89例高龄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较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麻醉意外及严重的并发症,出现5例频发室性早搏,33例患者术中血压明显升高,12例患者血压下降,分别对症对症治疗得以纠正。结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应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充分做好术前相应评估和准备,术中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维持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麻醉风险。

  • 标签: 高龄患者 全身麻醉 医疗风险
  • 简介:目的:识别院前急救不同行政区域人群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州市中心城区呼叫120呼叫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白云区的出车量显著性地多于其他中心城市区域(P<0.05);从2002年到2004年出车量和人口大小具有正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8及0.87(P<0.01).结论:影响院前急救出车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因素和城市化扩展,政策制定者及护理服务提供者应更合理地分配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 标签: 院前急救 需求 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营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19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66例)术后第2d开始肠内营养(EN)支持,术后第2~7d起,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B组(61例)术后第2d开始胃肠外营养(TPN)支持;C组(6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测定术后不同时间的多项营养指标。结果: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明显高于C组比较(P<0.05);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三组分别在第7d、14d、21d明显高于第0d(P<0.05);血糖:A组和C组,在术后第7、14和21d分别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于第7、14和21d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谷丙转氨酶: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A组和C组第7、14和21d与第0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在第21d与第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不引起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期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 传统鼻饲 营养状况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月,诊断:头皮血管瘤。30分钟前在门诊治疗室行头皮血管瘤硬化治疗,在进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时,突然出现抽搐,呼吸、心跳骤停。即停药,并实施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肌注肾上腺素0.5mg,安定1.5mg后心跳恢复被送入急诊科。既往健康。查体:面色青紫,叹息样呼吸,5~6次/分,意识不清,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0.5cm,左侧0.3cm,光反射迟钝,脉搏扪不清。立即给予吸氧、人工呼吸,降颅压,纠正酸中毒。50分钟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R30次/分,心率140次/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面色红润,哭闹,能吮奶。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家长要求自动出院。

  • 标签: 利多卡因 心跳骤停 局部麻醉 血管瘤 人工呼吸 门诊治疗
  • 简介:目的:在不使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快速诱导对患者心血管反应、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42例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PR2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2ug/kg;PR4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4ug/kg;PR8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8ug/kg。记录各时点MBP、HR的变化、判断气管插管条件。结果:在3组患者中,PR8组气管插管条件最好,但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毕时出现心动减慢、血压下降;PR4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呛咳反应;而PR2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下颌不够松弛、出现呛咳反应。结论: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联合使用异丙酚2mg/kg、瑞芬太尼4-8μg/kg快速诱导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取得较好的插管条件。

  • 标签: 哌啶类 异丙酚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抑郁程度患者手指再植成活率。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存有抑郁症状需手指再植患者120例,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Zung氏抑郁量表,就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实施测量,且分别对S-AI、T-AI量表累加得分及SDS得分予以计算,将其与患者病历信息相结合,采用Epidata4.0完成数据录入,运用SPSS19.0d对数据予以分析,最终对不同抑郁程度患者实施统计分析手指再植成活率予以比较及临床观察。结果经数据统计计算可知,S-AI、SDS及T-AI平均得分分别为(49.15±11.46)分、(52.69±9.58)分和(49.16±11.05)分,本次研究患者当中,中度抑郁及轻度抑郁均具有较高的比例,即分别为25.0%、30.83%。经对断指再植成活实施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可知,术后抑郁乃是对再植成活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其程度高低与手指再植成活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结论断指再植人群均存在有程度不同的心理抑郁状况,且伴随抑郁程度的加深,其断指再植成活率呈现出下降状况,至此,针对断指再植且存有抑郁患者,需对其抑郁状况给予消除,方可实现手指再植成活率的相应提升。

  • 标签: 手指再植 成活率 抑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接受臂丛麻醉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结果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麻醉维持时间以及用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延长麻醉维持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B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哮喘与不同身体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明确其与哮喘之间的相关临床特征,为研发新的有效治疗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为提高难治性哮喘患儿的治愈率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选自2013年5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哮喘患儿,将所入患儿按照是否需要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吸入剂量≥1000μg/d)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其中中途退出研究者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BMI百分位数及按体重水平分组的结果;分析对比肥胖相关因素(瘦素水平)在哮喘患儿治疗效果中的范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MI值为26.61±6.81,高于对照组的20.87±2.18,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BMI再次分组观察组中正常体重组显著的少于对照组,而肥胖组患儿则显著的多于对照组中的再次分组人数,差异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水平(P<0.05);两组患儿中的肥胖者瘦素水平均高于本组中的其他分组患儿,且观察组中的肥胖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值与哮喘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着BMI值的增高其病变的严重性增加,血清中瘦素的水平也相应的增高。

  • 标签: 儿童,难治性哮喘 BMI 影响程度 相关性研究
  • 简介:目的:减少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副作用。方法:在无痛人流术麻醉中运用分别运用芬太尼、曲马多、鸡矢藤与异丙酚合用,观察麻醉作用的效果,术后离院的时间,苏醒后腹痛的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讨论。结论:结果发现,鸡矢藤与异丙酚合用最适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

  • 标签: 鸡矢藤 无痛人流 苏醒 腹痛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外伤性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急诊拟行单侧下肢外伤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局麻药均用罗哌卡因。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9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针刺疼痛消失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的麻醉后血压均下降,B组病人麻醉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术中B组的晶体输入量,曾用麻黄碱病例数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针刺疼痛消失时间A组显著低于B组,两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均无更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肢创伤性手术病人。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腰丛 坐骨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月妊娠不同规格水囊引产促宫颈成熟的治疗效果。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引产的足月妊娠患者105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将105例足月妊娠引产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有足月妊娠引产患者35例,其中一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采用水囊的规格为30ml,称为小规格组,一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采用水囊的规格为80ml,称为中规格组,一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采用水囊的规格为150ml,称为大规格组,观察三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的促宫颈成熟的疗效,并记录三组足月妊娠引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中规格组与大规格组引产患者的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规格组与大规格组引产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小规格组引产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小规格组引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明显低于中规格组及大规格组引产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中规格组引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与大规格组引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不同规格的水囊对足月妊娠引产患者具有不同的促宫颈成熟疗效,其中水囊规格为150ml的促宫颈成熟疗效最佳,引产成功率最高,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足月妊娠 不同规格 水囊 引产 促宫颈成熟 引产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右美托咪啶的临床麻醉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接诊的48例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其中24例给予右美托咪啶(观察组);另24例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苏醒期内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苏醒期内观察组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醒期内观察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共6例,25.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麻醉,能够稳定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右美托咪啶 生理盐水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