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指包括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在内的一组疾病。在美国,每年有650000病人患有症状性肺栓塞,直接导致50000人死亡,并且间接引起200000人死亡。在英国,每年有65000人因肺栓塞入院,约有20000人死亡。

  • 标签: 肺栓塞 静脉血栓 心电图 X线检查 溶栓治疗 肺动脉内栓子切除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现代血液学的发展,对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所谓血栓前状态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了病理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其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下肢DVT形成的血流滞缓、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三大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 标签: 血栓前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肺血栓栓塞症(puml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PE的最常见类型,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通常所称PE即指FIE。除FIE外,其他类型的PE还包括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细菌栓塞、异物栓塞等。引起FI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最常见于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FIE常为DVT的并发症。FIE和DV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lsm,VTE)的两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临床上漏诊与误诊情况严重田。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00人因FIE住院治疗,而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被诊断,大部分病例被漏诊,因此每年约有60万~70万VTE发生。国内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过去曾将FIE视为少见疾病,但据国内部分医院的初步统计和依临床经验估计,在我国FIE绝非少见病,而且近年来其发病例数有增加趋势。未经治疗的FIE患者病死率为25%~30%。因此,早期正确诊断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系统
  • 简介:随着影像技术和细胞病理学进展,已能显示很小的胸内病灶并能进行针刺活检,针刺活检获得的小样本足以供给细胞病理学进行正确诊断。B超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1976年由Chanarasekhar等等报告,此后Izumi报道20例穿刺活检均获成功。Otto在1985年的报道本方法对肺癌的检出率为90.2%。国内黄燮民等于1986年报道11例B超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目前,B超引导下吸肺活检不但用于胸膜或胸膜下疾病的诊断,还用于肺的深部的结节的诊断。随着内窥镜技术和B超探头的进步,经食道内窥镜B超

  • 标签: 吸肺 型超声 引导针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血栓病和出血病的实验诊断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崭新和准确的科学手段。本文就此作一浅述。

  • 标签: 血栓 止血 实验诊断 基因突变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产生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32例急诊住院的PTE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预后,分析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呼吸困难(97%),胸痛(47%),咯血(25%)。辅助检查情况:D-二聚体阳性(100%),PaO2下降(69%),心电图出现SⅠQⅢTⅢ(16%);彩超:右室扩大(4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1%);螺旋CT:肺栓塞征象(88%);近期内有手术史者(71%)。首诊误诊(47%)。行溶栓+抗凝治疗(38%),抗凝治疗(62%)。死亡(16%)。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必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才能做到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无其他原因的呼吸困难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重要参考依据,螺旋CT可作为确诊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急诊 误诊 临床表现
  • 简介: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输液治疗结束后如何拔是保护患者的血管及保证下一次穿刺顺利的前提.为了保护患者静脉,便于治疗,笔者对静脉输液患者输液完毕后采用新拔针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液 静脉拔针 效果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Trucut活检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临床诊断胰腺癌但无病理诊断的患者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经皮Trucut穿刺活检检查。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109例,CT引导下穿刺15例。平均每例穿刺2.3次。124例患者均获取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与临床符合率95.2%,其中腺癌115例,囊腺瘤5例,转移癌2例,来源不明癌1例,1例未见癌细胞。诊断敏感性99.2%,特异性100%,准确率99.2%。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血清淀粉酶升高;5例术后腹痛加重,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1例术后34d发现原穿刺部位皮下种植转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胰腺肿物16~18GTrucut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简便、诊断准确率高的方法。

  • 标签: 胰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Trucut针 超声/CT引导
  • 简介: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完成乳头溢液乳管切除术58例,其中应用静脉留置定位溢液导管手术47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乳头溢液
  • 简介:由于静脉留置具有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和减少护士穿刺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在临床中已被普遍应用.关于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和进针长度,教科书上有说明: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15°~30°进针角度[1,2],由静脉的侧方或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3].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穿刺 进针角度 进针长度
  • 简介:穿刺洗脱液检测因其高诊断效能近年来倍受青睐,并衍生出多项检测内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综述FNA-Tg检测辅助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FNA—CT检测辅助甲状腺髓样癌及淋巴结转移诊断、FNA-PTH检测辅助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及术中保护、FNA—FT4检测辅助甲状腺毒性腺瘤诊断、FNA-MK检测辅助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

  • 标签: 细针穿刺 洗脱液 甲状腺球蛋白 降钙素 甲状旁腺激素 游离甲状腺素
  • 简介:目的:分析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粗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coreneedlebiopsy,US—CNB)在甲状腺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US—CNB甲状腺结节778个,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778个结节中均穿刺成功。排除21例不能诊断的结节,病理诊断结果中恶性结节占16.4%(124/757),良性结节占83.6%(633/757),恶性的结节中微小结节所占比例为12.1%(15/124)。US—CNB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124/124),94.8%(600/633)和94.8%(717/757)。良、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统计,2者间在血流多少、边界情况、结节内部情况及钙化情况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长径的各组比较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空芯穿刺活检能安全、有效地获得甲状腺结节组织,有利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 粗针穿刺活检 超声
  • 简介:静脉留置因操作简单、套管柔软、留置时间长、患者穿刺肢可自由活动、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留置的应用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临床治疗效果。但留置在留置过程中由于药物刺激等因素极易发生静脉炎,特别是神经内科常用一些脱水利尿剂,且患者常有躁动、不合作现象,

  • 标签: 护理干预 枸杞叶 湿敷 留置针 静脉炎
  • 简介:目的:降纤酶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降纤酶10“加入0.9%氯化钠250ml,一日一次静滴,连滴两天。第三天停药,第四天改为隔日一次静滴,一疗程6次,共计10天。对照组红花25ml,加入0.9%氯化钠150静滴,每日一次,20天为一疗程。结果:降纤酶组和红花组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一个疗程前后FG(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表3、4,然而两组治疗后FG、PT比较发现,降纤酶组的FG显著低于红花组,而PT则较红花组延展(P<0.01)表5。结论:降纤酶在降低FC水平上优于红花组。

  • 标签: 降纤酶 药物治疗 脑血栓形成 急性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的流行病现况。方法依据先心病有无左向右或双向分流且血氧饱和度≤90%,将661例患儿分为紫绀组和非紫绀组,并按照年龄〈1岁,1-3岁和≥3岁进行亚组分析。术后常规进行TEG检测比较主要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先心病患儿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高达46.3%,其中,血小板功能低下发生率43.7%占主要原因,其他凝血异常发生率如纤维蛋白原缺乏13%和凝血因子缺乏4.2%。与非紫绀组相比,紫绀患者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63.4%显著高于非紫绀组39.7%,且凝血因子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均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亚组分析显示,〈1岁患儿凝血异常风险相对于其他年龄组患儿增加,但紫绀患儿在1-3岁时纤维蛋白原功能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发生率反而更高。结论先心病患儿心脏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较高,其中血小板功能低下是主要原因。低龄和紫绀可能是术后凝血异常的高危风险因素,其次较大紫绀儿童的凝血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在小儿静脉留置穿刺中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的-临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例需行留置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输液穿刺方法,实验组在穿刺前10min用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穿刺部位,10min后除去敷料擦干皮肤后按常规留置输液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穿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叭);实验组的家属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利多卡因湿敷能减轻小儿静脉留置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

  • 标签: 盐酸利多卡因 热湿敷 小儿留置针输液
  • 简介: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摘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58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同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术中术后血流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 急性心肌梗死(AMI)
  • 简介: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QCC活动开展前使用静脉留置的586例患者作为QCC前组,QCC活动开展后的637例患者作为QCC后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结果活动开展前586例患者中348例由我科低年资护士操作,穿刺成功率为86.49%,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开展后低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到95.24%,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后留置保留时间明显长于QCC活动前,留置使用率明显高于QCC活动前,敷贴下气泡、皮肤发红、敷贴卷边等发生率明显低于QCC活动前,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穿刺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提高了留置留置的时间和使用率,降低了敷贴不良情况发生率,对促进护理技术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品管圈 低年资护士 静脉留置针 穿刺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联合治疗7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