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70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112至20011210间所有70以上AMI住院患者,共168住院临床资料.结果70以上AMI患者发病高血压、糖尿病明显有关,起病时多无典型心绞痛,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结论70以上老年人AMI,起病常不典型,全身合并症多,并发症和病死率高.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早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93符合诊断标准早期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7)和对照组(46).对照组应用脱水、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为76.6%,总有效率为91.5%,而对照组分别为26.1%和30.4%,两组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早期脑梗死疗效显著.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治疗 早期 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危险因素.方法:102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QTd、cTnI、CRP及ST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QT离散度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参考Wenger7步康复治疗程序,CCU及普通病房对12AMI患者进行院内短期早期康复治疗.结果:12AMI患者顺利进行了短期早期康复治疗,92出院,3于3周出院,无严重合并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可缩短住院日,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日 康复治疗
  • 简介: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脑卒中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可降低致残率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本项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必要、有效、安全。本文为该课题中期总结。

  • 标签: 卒中 康复 急性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2,以"反复胸闷、气短30,加重6d"于2002108日入院.患有冠心病30,2002102日因劳累及情绪激动出现胸闷、气短,并伴有夜间明显喘憋,未治疗,108日喘憋加重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急性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衍变期),入CCU治疗.

  • 标签: 心肌梗死 抢救 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醛固酮拮抗剂
  • 简介: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临床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血管内治疗组(56)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结果138患者中60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血管内介入治疗,22内科保守治疗;4死亡,134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常为单发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电除颤成功早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58AMI早期2h内)室颤患者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法复律成功,随机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观察其再通率,并发症,2周内死亡率,并于2周后进行心功能评估。结果:血管再通率81%,无严重并发症,无1死亡.心功能评估满意。结论:AMI早期2h内)室颤患者复苏成功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电抗休克 心室颤动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探讨其运动方式和安全.方法对本院近425充血性心衰患者实施临床医疗措施同时,早期介入运动康复,并与同期25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5患者均顺利完成早期运动康复,其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节省,可促进临床表现好转,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可增强患者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出院时生活质量.结论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康复 运动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选风湿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49,扩张心肌病左室减容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人工瓣膜急性失功9中,术后菌落样赘生物和心内膜炎2,左室腔内残留腱索卡住碟片2,破裂左心室后壁卡住瓣叶1,碟片边缘缺损1,碟瓣瓣钩断裂1,陈旧及机化血栓形成2,均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4急症手术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术后瓣周漏2,限期手术,采用带垫片直接褥式缝合修补.生物瓣衰败39中,二尖瓣位19只猪瓣及18只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出现并发症4,晚期死亡1.47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换瓣术后病人多是处于心功能已损害至严重程度或急症时期,手术死亡率高,掌握好再次换瓣手术指征、时机及方法,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心脏瓣膜 人工瓣膜 再次手术
  • 简介:24h室期前收缩(PVS)达1万次以上者在心律失常中并不多见。本文总结分析551万次以上PVS24hDCG资料,比较有无器质心脏病,对PVS分布影响及每hPVS频度变异,旨在探讨高频度PVS临床意义。1资料方法1.1病例选择自19928

  • 标签: 室性期间收缩 PVS 动态心电图
  • 简介: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上不同疾病是常有的事,高血压病人遇上各种手术问题也不足为奇,诸如高血压病人患上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病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或患上各种恶性肿瘤等等情况并不少见。此时首先要考虑手术必要手术对高血压病人可能带来影响,因为在同等条件下,

  • 标签: 高血压病人 手术 消化性溃疡病 十二指肠穿孔 急性阑尾炎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左室Tei指数(TeiIndex)对测定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价值.方法无左室肥大高血压患者30(Ⅰ组E>A18,Ⅱ组E<A12).正常对照组30.应用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两组左室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无论E>A,E<A组,左室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ei指数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心功能可靠方法.

  • 标签: TEI指数 高血压病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心电图抬高ST回降幅度对临床预后影响。方法:描记88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1h、2h、3h、1d、3d等时段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2h)ST恢复分为三组:A组.ST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幅度≥90%;B组,ST回降幅度50%~90%之间;C组.ST回降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高、预后;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心电图ST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评估。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 简介:目的:本文对2周程序康复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活质量(QL)进行观察.方法:通过QL问卷对顺利完成早期康复计划44AMI患者进行QL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41±3.76天)QL问卷积分较对照组高(P=0.02~0.01).随访1.89±1.02结果表明,康复组恢复性生活、工作,从事家务活动和体育锻炼等方面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0.001).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在对AMI患者实施早期程序康复同时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2周程序康复 生活质量 AMI
  • 简介:目的总结介入治疗患者冠脉搭桥手术临床特点.方法本组53患者,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CABG15,非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CABG(0PCABG)38.结果死亡2,术后再发心绞痛1,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结论介入治疗能造成冠脉血管内膜损伤;降低CABG动脉血管材料使用率;增加外科需血管化靶血管数目.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脉搭桥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手术期心肌缺血发生机制,为预防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选择69接受非心血管病手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分为缺血组(23)和非缺血组(46),于入院时、晨和术后第1天晨进行12导联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观察心肌缺血症状,中监测心电图.结果缺血组19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4有症状;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患者术后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收缩压以毫米汞柱计算)、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增高,N0显著下降;缺血组患者RPP、AngⅡ显著高于入院时;中RPP较晨显著增加;术后RPP、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高于晨,NO显著下降.结论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大部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相关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水平升高;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浆ET、AngⅡ增加,NO减少,上述异常可能为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发病机制.

  • 标签: 心血管疾痛 心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期间 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