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卧床病人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286例骨科卧床病人,给予心理,饮食,疼痛护理,采用基本预防,机械和药物预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结果286例病人中有28例出现下肢静脉的临床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下肢静脉形成是骨科卧床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必须格外重视护理工作,采取综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一2015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DVT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958~11.24,P<0.05);DVT发生率5.97%明显低于对照组17.91%(x2=4.542,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及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 血液流变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的预防效果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变换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57.94±6.7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8±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7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8.20%,显著低于对照组3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建议积极开展应用。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肝胆胰 恶性肿瘤 护理干预
  • 简介:患儿男,7岁.因反复头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15年10月9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患儿出生后4个月因外伤致脑出血(图la),就诊于当地医院,因脑积水(图lb)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泵压力不详,图lc),术后恢复良好.此次人院前2个月,患儿出现反复头痛,为间歇性胀痛,以额部为著,发作时伴有间歇性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无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在全身麻醉下拔除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术后患儿头痛无明显缓解,且进一步加重2周,并出现复视,两次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压力均>300mmH2O(1cmH2O=0.098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其结果未见异常,头部MRI及MR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上矢状窦后部狭窄闭塞可能(图ld).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积水 颅内高压
  • 简介:摘要综述了可达龙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及毒性低等优点,临床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但因其刺激性大,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注射部位静脉炎的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现将可达龙致静脉炎的诱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手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可达龙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虽然冠脉支架的发展大大地改善了冠心病的死亡率,但支架内血栓仍然影响着PCI术后的患者,甚至心梗和死亡率可达80%。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是支架类型或边缘夹层和支架膨胀不全,但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1年后发生的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

  • 标签: 支架内血栓 药物涂层支架 膨胀不全 冠脉支架 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经产妇分娩活跃期晚期镇痛的可行性。方法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自然分娩,选择进入第1产程活跃期晚期后自愿要求分娩镇痛产妇120例为观察组行瑞芬太尼静脉镇痛(PCIA),同时选择同期常规产科处理经产妇自然分娩12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呼吸循环指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程、催产素应用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经产妇分娩活跃期晚期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进展,对新生儿也无不良反应。

  • 标签: 瑞芬太尼 经产妇分娩活跃晚期 静脉自控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双通道方式减轻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刺激反应。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时,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剂型为10mg/50ml,抽取50ml注射液接于专用微泵持续泵入,治疗组以每4小时在双通道间交换尼莫地平通道一次,对照组以固定通道泵入,观察治疗过程中尼莫地平引起患者血管刺激疼痛程度及因静脉炎更换泵入部位次数。结果治疗组患者因静脉炎更换泵入部位明显减少,且患者刺激疼痛及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以双通道方式能明显减少更换部位次数,减轻患者血管刺激疼痛感,从而患者依从性好。

  • 标签: 静脉双通道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尼莫地平 血管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和操作实用性。方法分为新生儿组和成人组,各组100人,每组随机分为单手操作(试验组)和双手操作(对照组),比较置管效果及保留天数。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为95%,对照组为78%(P<0.05),保留天数无差异。结论与常规方法比较,单手操作静脉留置针轻巧、方便,穿刺成功率高,适用于各种人群。

  • 标签: Y型静脉留置针 两种穿刺方法 效果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犬急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方法:取24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均分为单纯快速心房起搏组(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和RAP+快速静脉输液组,尝试建立犬急性房颤模型,比较各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与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比较,RAP+快速静脉输液组房颤诱发率(0%比0%比62.5%)和房颤平均持续时间[0比0比(115.68±135.87)s]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联合快速心房起搏+快速静脉输液可成功建立心房颤动模型。

  • 标签: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既往体健,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因间断咳嗽伴胸闷2个月,于2015年6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45次/min,

  • 标签: 右下肺癌 临时 起搏器 电极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泵控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管理的资料,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累计43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PICC置接化疗泵管、B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接化疗泵,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比较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等情况。结果A组比B组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可操作、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减少穿刺过程的风险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泵 持续化疗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从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透内瘘失功的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①急性内瘘闭塞共11例,6例患者发生于透析结束后,患者均存在透析后低血压,回家后发现内瘘震颤减弱或消失,瘘口处有疼痛感;3例患者由于低血糖反应、腹泻后发现内瘘闭塞;2例患者由于造瘘侧肢体受压时间较长而发生闭塞;经溶栓治疗以及介入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等措施,有9例患者内瘘再通,2例患者处理无效,给予内瘘重建术;②20例为慢性闭塞,由于内瘘吻合口狭窄或血管瘤形成导致血栓形成。17例患者再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再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则在同侧肢体更高位置行动静脉吻合10例,另外2例行对侧肢体动静脉吻合术。3例患者因为局部血管条件差,无法再次行造瘘术,改为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例患者改为腹膜透析。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众多,护理人员应分析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证动静脉内瘘的质量,提高患者透析的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患者女,39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伴呕吐1h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诊入黔南州人民医院。入院前1个多小时,因交通事故,患者左枕部着地,当即意识模糊,头部伤口出血,被送至当地医院进行头部伤口清创缝合。随后,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谵语,频繁呕吐,即转至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0℃,脉搏104次/min,呼吸21次/min。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颅内出血 创伤性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d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vs24.3%,P〈0.01)。结论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颅内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