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选取84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再选取84例下肢无病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设为对照组,均为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对所有实验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结果从CFV、SFV和POV值方面分析,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少,组间差异经t检验,证明P<0.05。从CFV内径值及MGV内径值方面分析,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尽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索预防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应用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围手术期与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461例因外伤导致骨折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静脉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血脂、D-二聚体、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关系,阐述可能诱发静脉的原因。结果研究期2年内我院住院手术患者行双下肢静脉彩超筛查出阳性患者,围手术期203例,而术后发生静脉患者258例,其中男性患者238例,女性223例,其中男性高发年龄段在60-75岁,女性在45-60岁,50岁以下女性下肢血栓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患有下肢静脉患者中多发骨折47例,髋部骨折78例,股骨干骨折111例,胫腓骨骨折97例,髌骨骨折3例,踝关节骨折82例,跟骨骨折43例。结论手术、创伤、高脂血症及既往患有血栓病史是下肢静脉的高危因素,而D二聚体对血栓的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较低,其结合下肢彩超筛查能够明显提高DVT的诊断率,对血栓诊断的资源配置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基于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患者腰椎手术后下肢静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两种不同预防方法应用到手术当中对患者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基于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患者腰椎手术后下肢静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课题研究,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主要采取了回顾分析与查阅病患者病历资料的统计方法,选取了近三年我院所收治的腰椎手术DVT高危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50例行利伐沙班片药物治疗预防的腰椎手术患者,以及观察组50例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的腰椎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均于下床行走后予以停止用药,分别记录了患者在48h引流量,以及手术治疗前后7d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统计情况,并且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情况。结果从表1当中能够观察到,两组数据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经过t检验之后,得出P>0.05.从表2当中能够观察到,两组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预防效果都比较显著,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表3中能够观察到,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之后,效果比治疗前及观察组显著,即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腰椎手术患者后下肢静脉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安全性相当。

  • 标签: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腰椎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施行有创操作后静脉栓塞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乳腺癌患者中4例施行有创操作后发生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经抗凝、介入下导管机械碎栓、溶栓等治疗,栓塞血管恢复通畅。结论有创操作增加了乳腺癌患者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重视VTE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协作,减少血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

  • 标签: 乳腺癌 有创操作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患者下肢静脉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260例外科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8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发生情况,对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利,在临床中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颈部外伤所致颈内静脉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A诊断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8例颈部外伤后颈部肿胀的患者作为实现对象,均为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对患者行CTA又行DSA的结果展开探讨。结果从诊断检出率方面对比,行CTA诊断的检出率为,62.5%,行DSA诊断的检出率为62.5%,组间无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DSA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应用CTA诊断颈内静脉并肺动脉栓塞时,以诊断明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越性,大大提高了颈内静脉并肺动脉栓塞疾病的检出率,可部分替代DSA诊断检查。

  • 标签: 颈部 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CTA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对电刺激所致家兔下腔静脉形成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使用电刺激伴狭窄法制备家兔下腔静脉模型,造模1h后,连续5天iv给予5、10、20mg/kg的注射用血塞通(冻干)、sc给予100U/kg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最后一次给药1h后测定家兔出血时间和出血量,颈动脉取血分离血浆,试剂盒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a)水平,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浆内凝血因子FIIa、FXa、FXIa、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因子TAT、活化蛋白C(APC)、组织性纤维溶酶激活剂(t-PA)、纤溶酶原(PLG)、尿激酶原(PROUK)、胰蛋白酶(Trypsin)、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取血栓,测定血栓湿质量、干质量以及基质量.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制各家兔贫、富血小板血浆,分别以胶原(CG)、二磷酸腺苷二钠盐(ADP)和花生四烯酸钠(AA)为诱导剂,比浊法测定不同浓度血塞通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家兔iv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与模型组比较,血栓湿质量、干质量及基质量均显著降低,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未出现明显增加,APTT、PT和TT也未出现明显变化;血浆内t-PA和6-keto-PGF1a水平显著增加,TXB2水平显著降低,其他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血塞通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具有良好的抑制下腔静脉作用,且无明显出血副作用,作用机制与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有关.

  • 标签: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家兔 下腔静脉血栓 纤溶活性 血小板聚集
  • 简介: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下肢静脉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P-选择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s-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39/60);观察组患者HIF-1α、P-选择素、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HIF-1α、TNF-α、P-选择素表达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血清HIF-1α P-选择素 TNF-α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需要静脉置管的患者临床资料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强迫体位随机分为A、B组,每组均为30例。A组体位为半卧位静脉置管患者,B组应为端坐位静脉置管患者。结果A、B两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静脉置管术在置管长度、平均耗时、舒适度评分、留置时间、穿刺次数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引导下 强迫体位患者 深静脉置管术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气道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至2015年3月在我院ICU收治的6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静脉置管与皮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600例患者中有214例患者发生了导管相关性感染,达到了35.7%的感染率;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PACHEⅡ评分、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存在其他部位感染;观察组患者的穿刺处局部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气道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气道与皮肤护理 ICU危重症患者 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氧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动脉置管,抽取其动静脉气进行分析,监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并计算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复苏6h后再次监测,对两组患者上腔静脉氧饱和度低于70%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上腔静脉氧饱和度高于70%时停止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当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继续复苏,而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停止复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h和12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中,采取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氧饱和度指导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 休克 复苏
  • 简介:取一小段新鲜芦荟,洗净,剪去两边的刺,再将芦荟剖开。取其中的芦荟胶状物涂在患处皮肤上,用纱布包扎。一日5-6次,每2-3个小时换药1次,直至患处红肿热痛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即可。

  • 标签: 芦荟外敷 静脉炎 新鲜芦荟 红肿热痛 胶状物 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为本次文章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优质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后对两组脑血栓患者的CSS、MBI、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优质组中脑血栓患者的住院时间、CSS评分、MBI评分及护理质量满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对脑血栓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为了观察血栓通联合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本研究将307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血栓通组和联合组,采用对应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针刺联合血栓通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率、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其余三组(p<0.05或0.01)。本研究中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该研究提示,血栓通联合针刺治疗脑梗塞可明显降低血小板凝集率,降低实验室和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率的发生,改善神经缺损功能和预后,是对脑梗塞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理想方案。

  • 标签: 血栓通 醒脑开窍针法 脑梗塞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观察经口给予脑脉利颗粒(NML)对实验性脑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血栓诱导剂(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实验性脑血栓模型,观察致瘫时间和存活时间;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注入混合血栓诱导剂(ADP、凝血酶、肾上腺素)诱导脑血栓模型,测定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等。结果:NML可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小鼠偏瘫发生时间和死亡时间,减轻偏瘫症状;NML能显著降低大鼠脑血管通透性、右侧脑指数、脑含水量以及右/左脑半球湿重之比,降低大鼠右侧大脑半球MDA含量,增加SOD活性;改善大鼠右侧近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紊乱现象。结论:NML对实验性脑血栓后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脑脉利颗粒 脑血栓 脑水肿 抗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分析346例脑梗死患者静脉用药情况,为脑梗死患者合理选用静脉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问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46例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静脉用药情况,以限定日剂量(DDD)计算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Dc)。结果:346例脑梗死患者静脉用药金额排序前3位的药物类型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成药和抗感染药物,其中奥扎格雷钠在脑梗死患者静脉用药金额排序中居第3位,其DDDs排序靠前,具有疗效好、用药金额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和经济学属性佳的特点;乙酰谷酰胺的DDDs值为最大,DDDc值为最小,该药的经济学和药物治疗学属性均较为理想,为医院最常用的脑梗死患者辅助治疗药物;依达拉奉的用药金额、DDDc排序均居第1位,其用于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较为显著,但经济学属性欠佳;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用药金额、DDDs排序均居第2位,其DDDc值较大,价格较高,药物经济学属性不佳。结论:346例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1%,提示治疗用药和病情基本匹配,但由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复杂性,需多种药物联用治疗,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合理选用静脉用药物。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用药 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核医学科接受^99锝^TC亚甲基二膦酸注射液(云克)静脉注射治疗的清醒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手背静脉采用松拳法进针,对照组采用握拳法进针。观察2种静脉穿刺法是否一次性成功、漏针情况,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经观察,观察组手背静脉穿刺法成功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漏针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穿刺时患者所感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穿刺成功率高,漏针率低,疼痛感轻,是一种可推广于临床的静脉穿刺好方法。

  • 标签: 松拳法 握拳法 手背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6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一组。依据患者的病情,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结果在发病<6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较对照组更高,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较对照组更低,在发病24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血栓前体蛋白和肌酸激酶联合检测有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栓前体蛋白 肌酸激酶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可达龙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至2014年入院治疗,在使用可达龙期间发生静脉炎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分别从药物因素、护理因素、患者因素几个方面分析该因素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程度。结果回顾性分析表明,因使用可达龙而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中,药物因素占主要方面;护理因素、患者因素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结论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可达龙致患者静脉炎的危害。

  • 标签: 可达龙 静脉炎 影响因素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