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脑白质颅内分布范围不同,病变后导致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多呈帽状、细线状或月晕状。较小的帽状或点状可无症状,进展较慢;深部脑白质病变多呈点状、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其病变后进展迅速,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波动异常、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等多方面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 标签: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血脂异常 血脑屏障
  • 简介: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cTnⅠ)在老年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老年AOPP120例,据中毒情况分三组:轻度组30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48例。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4小时、3天、7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其NT-proBNP、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同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120例患者中合并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有46例(IMS组),非IMS组74例,分别对比IMS组、非IMS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及心电监测情况。结果中、重度组患者NT-proBNP、cTnⅠ、CK、CK-MB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患者NT-proBNP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三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NT-proBNP、cTnⅠ、CK、CK-MB值在同一时间组间两两比较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MS组的心电图ST-T、房室传导阻滞(AVB)、室心动过速(VT)变化比例比IMS组低(P〈0.05);重度组患者MODS及猝死发生率高于中度组(P〈0.05)。结论随着老年AOPP患者中毒情况加重,其NT-proBNP及cTnⅠ的升高越明显,对患者的NT-proBNP进行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心肌损伤程度。

  • 标签: 中毒 有机磷化合物 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8只,构建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分别予以KH液、KH液+NaHS(由HCl和Na2S临用前配制,浓度为1μM)和STH液进行灌注。在T0(手术开始前30min)、T1(心脏停搏后15min)、T2(心脏停搏后30min)、T3(心脏复跳后15min)、T4(心脏复跳后30min)时,采用ELISA法测定灌流液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H9C2心肌细胞分为组1、组2和组3,分别予KH液、KH液+NaHS、STH液保存6h后恢复室温,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IF-1α、IL-6、IL-10和TNF-α表达。结果与术前比较,停搏后各组心肌HIF-1α表达均有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和C组比较,B组HIF-1α的表达在T2、T3和T4各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各组大鼠心脏停搏后IL-6、IL-10以及TNF-α的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IL-6、IL-10以及TNF-α的表达在T2、T3和T4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组1、组3相比,组2细胞上清的HIF-1α表达明显升高,IL-6、IL-10、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硫化氢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水平,增加HIF-1α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硫化氢 缺血/再灌注 炎症因子 心肌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否可减轻肺少血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改善肺功能不全.方法入组2015-2016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肺少血复杂先心病患者36例,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后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布地奈德1mg+基础雾化剂,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基础雾化剂,吸入方式、时间及剂量均相同,其他呼吸道管理措施及临床治疗原则无差异.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创呼吸机时间、无创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发生率及总死亡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不同时段的白细胞、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呼气末正压.结果试验组无创呼吸机时间[(41.00±21.20)h比(58.44±20.69)h]、ICU停留时间[(5.50±2.33)d比(7.33±2.03)d]及住院时间[(11.28±3.80)d比(14.00±2.54)d]比对照组短,其他主要指标无差异;在观察阶段中后期各次要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如术后第7天降钙素原(1.99±1.39)ng/ml比(3.58±2.21)ng/ml],早期则无差异.结论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段内减轻肺少血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促进肺功能恢复并缩短病程.

  • 标签: 体外循环 急性肺损伤 肺功能不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行以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导尿管留置以及间歇导尿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训练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经过干预,研究组尿路感染率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大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行以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对其膀胱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泌尿系统感染,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障碍 综合训练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接诊的122例疑似AMI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发病早期包括发病3h内、3~6h、6~12h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探讨各指标在AMI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FABP、Myo在发病初期3h内明显升高[(51.37±15.78)vs.(0.31±0.12)]pg/ml、[(185.32±87.36)vs.(55.78±11.7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h、6~12h内H-FABP、Myo含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Ⅰ在发病初期3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5,P=0.0545)、(t=0.3961,P=0.6927),但在发病3~6h、6~12h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在AMI发病前3h即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发现AMI并及时治疗。Myo在AMI发病初期前3h也明显升高,但是由于特异性差,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钙蛋白Ⅰ 肌红蛋白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水飞蓟宾(silibinin,SIL)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IL低剂量[100mg/(kg·d)]预处理组、中剂量[200mg/(kg·d)]预处理组、高剂量[400mg/(kg·d)]预处理组,每组各20只.SIL预处理组术前7d开始灌胃给药.7d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30min后再通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时间为6h.通过高分辨率超声影像系统检测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及每搏输出量(SV);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含量;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蛋白表达;TUNEL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经SIL中、高剂量预处理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LVIDd并显著提高FS、EF和SV;可显著降低血清中心肌酶(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提高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显著降低MDA含量;此外,还可显著降低NF-κB蛋白表达量,并且明显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状况,显著降低凋亡指数(A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SIL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并抑制其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表现出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水飞蓟宾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功能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 标签: 支架 大脑中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胃溃疡溶栓及介入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差异及其机理。方法收集2014—2016年在吉林中心医院以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及消化内科在院患者病例,试验分为GU(胃溃疡)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程为2周。结果①两组人群经比较显示,经冠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的GU组患者,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90±17)U/g、过氧化氢酶(CAT)(1399±90)KU/L、磷酸肌酸激酶(CK)(500±50)U/L的活性均优于对照组:磷酸肌酸激酶CK(758±20)U/L,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51±18)U/g,过氧化氢酶CAT(1100±30)KU/L,P〈0.05。②GU组提示胃泌素升高(49.56±11.49)ng/L可以改善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而其在降低心肌酶水平(500±50)U/L方面疗效也优于对照组。结论胃泌素可以有效缓解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胃溃疡 胃泌素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 简介:目的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并总结实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共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跟踪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并采用HAD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护理效果进行判定。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得到改善,观察组评分更优(P〈0.05);HA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更加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为66.7%(10/15),观察组护理效率较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肺功能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慢阻肺
  • 简介: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EMAPⅡ)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高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潜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高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72h,建立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模型,其中分为4组:1组正常糖浓度组(对照组),其他3组由不同浓度的高糖组成。应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糖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应用q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EMAPⅡ及其受体CXCR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葡萄糖浓度处理组细胞吸光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组高糖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且随糖浓度升高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炎因子和过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诱导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等炎介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和qPCR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使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显著上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处理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上调,进而介导TNF-α、NO和ROS等炎介质的释放,最终造成细胞损伤

  • 标签: EMAPⅡ CXCR3 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TTE监测下引导房间隔封堵器释放。所有患者于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TTE及心电图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通过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液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复查TTE及心电图,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避免放射线,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室期前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室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室期前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室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室期前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室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颤动数(FibN)预测心脏猝死(SCD)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脏复律降颤器(ICD)有效的价值.方法FibN的临床应用:使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参数QRS、QTc和LVEDd(记为FibNVT/VF=LVEDd·QRS·QTc-1).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调取我院符合SCD一级预防并植入ICD患者的起搏器数据,根据是否发生诊断正确的心血管事件(室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适当的ICD治疗分成2组,对比分析指标在两组间的统计差异程度.结果FibNVT/VF预测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0.613~0.853),且当FibNVT/vF≥14.995时,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64.3%(95%CI0.613~0.875).结论FibNVT/VF预测SCD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有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颤动数
  • 简介:目的对原发性胆汁肝硬化与病毒肝炎肝硬化进行超声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在我院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肝炎肝硬化患者各60例,分为原发组与病毒组,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结果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的腹腔琳巴结肿大、肝内细颗粒状回声以及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都大于病毒肝炎肝硬化患者;而肝实质回声呈弥漫结节状增生以及肝脏呈现缩小的征状的发生率小于病毒肝炎肝硬化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肝硬化与病毒肝炎肝硬化的超声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作为临床上的鉴别依据。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毒肝炎性肝硬化 超声诊断
  • 简介:1病例患者,男性,77岁,主因“呼吸困难10d”,于2016-2-7入住我院呼吸科。患者10d前受凉后出现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心慌、胸闷、喘气,夜间上述症状加重,于当地社区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好转;查体:血压144/110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前区可闻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奔马律,双下肢水肿。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3年,长期口服利血平,血压控制尚可。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病史2年,胆囊结石术后6年。吸烟史30余年,30支/d,已戒烟20年。2-8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脑钠肽(BNP):2587.9pg/ml;高敏肌钙蛋白I(cTnI):166.9pg/ml。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右下肺感染。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6mm,左心室内径61mm,室间隔10mm,左室后壁11mm,左室壁运动幅度普遍明显减低,以下壁明显,左室壁中部至心尖部内膜普遍凸起,凸起部与室壁心肌部比例为1.8:1.1;EF值25%。结论:左心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二尖瓣中重度返流(请结合临床考虑心肌致密化不全)见图1。最终诊断:①成人孤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功能衰竭心功能4级②肺部感染③高血压病④阵发性房颤。入院予以抗感染、化痰、平喘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15转入心内科治疗,予以利尿、改善心肌重构、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改善循环等治疗后,胸闷、喘息、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 成人 高血压病史 抗感染治疗 阵发性心房纤颤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评价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利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监测诊室血压(CBP)、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2周结束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的诊室血压,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及夜间下降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阿利沙坦酯降低白昼及诊室收缩压(SBP)和降低24h、白昼、诊室收缩压幅度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DBP)平均降压幅度、血压达标率、谷峰比值(T/P)及平滑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自行缓解,但在引起转氨酶升高方面比较,阿利沙坦酯更安全。结论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孤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近10年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孤立房颤患者214例,根据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和消融成功组两组.对两组的假设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消融手术史、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长短、发病年龄、房颤家族史、血胆固醇、三酰甘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大小、消融手术方式等共2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房颤家族史(P=0.0003)、左房大小(P=0.04)、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是否采用线性消融(P=0.01)、是否进行碎裂电位(CFAE)电位消融(P=0.02)、是否通过经胸电复律恢复窦律(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95%CI:2.73~26.13,P=0.0001).结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家族史的孤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入院日期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单数日入院,n=45)和对照组(双数日入院,n=45)。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延续护理,护理3个月。记录和观察护理前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加用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缩短康复进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延续性 护理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目的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