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象鼻技术是一种治疗广泛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方法。Borst最早于1983年报道将该技术用于临床,一期手术死亡率达8%~20%。该手术难度大,国内报道甚少。象鼻手术主要适应症是升主动脉及弓部病变合并降主动脉病变的动脉,以及DeBakey

  • 标签: 象鼻技术 I型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 标签: 心脏肿瘤 治疗 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夹层动脉多为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或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常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手术有较大难度。夹层从内膜分离开始,进入中层,表现为壁内出血,顺主动脉向近端或远端延伸,造成广泛的血肿,主动脉腔变窄,累及分支开口时,使分支闭塞,造成脏器缺血或坏死。血肿也可重新穿入腔内而缓解。大多夹层起始部位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2~3cm处,另一常见部位在降主动脉峡部。夹层也可起于主动脉弓部,延及降主动脉,但很少起于腹主动脉,因此,腹主动脉穿孔或破裂不应误诊为腹部的夹层动脉

  • 标签: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简介: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 标签: 患者 栓塞术 动脉瘤 整体护理 术后 神志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的部位、大小、破口、壁修补、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 标签: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血管扩张药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老年应用此药时有其特殊的反应,已经引起临床的关注。现将我院对88例应用血管扩张药的老年人治疗监测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血管扩张药 治疗监测 心脑血管疾病 疗效
  • 简介:患儿男,2岁,因左颜面大片红斑,发育迟缓2年于2004年12月26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儿2003年1月出生后发现左颜面部以中线为界,布满红斑,压之不褪色,波及头皮.躯干及左下肢有散在不规则大片红斑,躯干部有大片青灰色胎痣样色素沉着.2003年4月中旬,患儿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每次数分钟或10多分钟,2~3次/d.在当地医院做头部CT及MRI检查,显示左额颞顶硬膜下积液,给予钻孔引流,引流出淡黄色液体约200ml.

  • 标签: 颅面血管瘤 影像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DSA 2003年1月 2003年4月
  • 简介:为了掌握老年主动脉的临床过程,积极进行康复干预与监测,从而提高其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我们总结了13例该病的临床、随访资料,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瘤 老年 监测 患者 临床 康复干预
  • 简介:近十几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成为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小儿VMC诊断标准,1995~1998年共收治38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结果1.1临床表现气短25例,胸闷18

  • 标签: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黄宛教授1918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协和医学院,从此走向了学医的道路。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严格求实的学风以及注重能力与实效的严师,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1947年10月,已获得医学博士的黄宛又以总分第1名的成绩在美国罗切斯特医学院及迈克瑞斯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大型图书馆、实验室设施先进齐全,学习环境优美。他研究的领域是内科学,主要是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还初步了解了心导管技术及血氧含量测定技术。他天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到深夜,凌晨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精神,很快成为医学

  • 标签: 心电图学 黄宛 医学工作者 中国
  • 简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尤其是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老年病理生理特点,其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较为特殊,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近五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组进行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分析,旨在提高老年人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资料 并发症
  • 简介: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d,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约17mm×7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夹层动脉,决定行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患者血清CBV-lgM抗体与左室总射血分值(EF)值及峰射血率(PER)、峰充血率(PFR)的关系,以及心肌显像与心肌各局部EF值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心肌炎患者以ELISA法测CBV-lgM抗体,用99mTc-MIBI心肌显像对其中37例行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总体EF值及局部EF值,并测其PER和PFR;设正常对照40例.结果:(1)CBV-lgM抗体阳性者120例中有VM85例(70.83%),对照组仅2例(5%),P<0.01;(2)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120例中有VM105例(87.5%),对照组仅1例(2.5%),P<0.01;(3)CBV-lgM抗体阳性与99mTc-MIBI心肌显像VM异常符合率为78.95%;(4)CBV-lgM抗体阳性中37例核素心室造影测得左室总EF降低者21例(56.7%);(5)节段性EF值降低33例(89.19%);(6)PER、PFR降低20例(54.05%);(7)心肌显像异常与EF降低符合率89.19%;(8)37例核素心室造影测定:PER降低22例(59.46%),PFR降低21例(56.75%);(9)各节段EF降低者:侧壁(LAT)l2例(33.43%),下壁(INF)15例(40.54%),心尖部(AP)12例(33.43%),下间隔(IN-SEP)24例(64.86%),室间隔(SEP)31例(83.78%).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CBV-lgM抗体水平与心肌显像和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心肌炎 CBV-lgM抗体 心功能 心肌显像 VM
  • 简介: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老年猝死的危险因素,以降低猝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80例中老年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中老年猝死患者中,猝死于心血管病者40例(50%),其中冠心病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0例、房颤或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急性左心衰竭7例,心绞痛并高血压、左室肥厚3例,隐匿伴左室肥厚4例),脑血管病15例(18.75%),原因不明者10例(12.5%),恶性肿瘤7例(8.75%),风湿性心脏病5例(6.25%,合并房颤2例),糖尿病并感染5例(6.25%),慢支并感染、电解质紊乱3例(3.75%),先天性心脏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炎各1例.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管病等是中老年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中老年人 猝死 危险因素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颈或载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患者的术中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