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菌的耐药性,为防范及医治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医院剖宫产手术患者病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尿液定量培养和药敏检测依照细菌学有关技术操作,WHONET5.6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4年1至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3414例,尿路感染率6.5%;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导尿管留置时间、多次切入性操作;244株感染菌以肠道菌群为主,占78.3%;产ESBLs株检出率为48.7%,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3.5%,MRS检出率为53.3%;耐药率在60%-70%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抗生素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尿路感染菌的耐药率呈增长态势,相关管理机构应针对危险因素严于防范,扭转医院流行菌耐药性增幅较大的危险倾向。

  • 标签: 剖宫产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AMI传统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方法:随机选择60岁以上的冠心病(CHD)患者143例,其中AMI组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选择同期入院与CHD患者具有性别及年龄可比性且排除CHD诊断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各组Hcy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AMI组较UAP、SAP及对照组,UAP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高Hcy血症发生率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UAP组及SA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率、体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Hcy血症患病率则老年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血清Hcy水平均是老年AMI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AMI的发生率高Hcy组显著高于Hcy水平正常组(均P〈0.05),但吸烟率、BMI、年龄、性别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Hcy是老年AMI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促进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聚集并发生AMI。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疗效的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机采血小板 疗效
  • 简介:临床输血是现代急救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具有风险,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疾病传播,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是临床输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 标签: 输血 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以便监测和控制,使能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方法:对我站2013年3月330例献血者整个机采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参数,以及性别,体重,血管,环境温湿度,采血技术等与机采采集过程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采前宣教,认真筛选合适献血者;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提高全程服务质量。能使机采过程顺利进行,缩短机采时间,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巩固和扩大机采献血者的队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集 影响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在血液中心现行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的模式下,对核酸检测无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方法: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70231份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单人份检测(包括联合检测和鉴别检测)。结果:总测试数为78866,无效测试率为0.09%。2台仪器的无效测试率相近,但不同项目的无效测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别检测的无效测试率显著高于联合检测(P〈0.01)。在无效结果的原因分布中,联合检测较平均,而鉴别检测分布不均,其中样品原因和其他硬件原因的出现频率,鉴别检测均高于联合检测。结论:核酸检测人员只有通过重视样品的检测前质量控制和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才能减少无效结果的出现,避免浪费。

  • 标签: 核酸检测 无效测试 联合检测 鉴别检测 错误信息
  • 简介: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血液收回是指血液发出后,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血站对已发放的血液的一种处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9条"血液收回"明确规定了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收回程序,在收回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血液时,应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收回 质量 预防
  • 简介:目的:用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分析临床标本,探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分别为PLT-I,PLT-O,PLT-F和PLT-M,分别用PLT-I,PLT-O,PLT-F对PLT-M作Bland-Altman图。结合CLIA188室间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允许误差限值为T±25%),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统计分析对照组及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的红细胞碎片计数(FRC%)、小红细胞百分率(MicroR%)、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的95%可信区间,观察其对仪器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比较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小红细胞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最高,偏差随着FRC%和或MicroR%的增多而变大,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越明显,而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FRC%和Micro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PF%无明显差别。幼稚(大)血小板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结果可信度低,且光学法最低,而荧光法与手工法一致性较好,此时IPF%明显升高。结论:XN-9000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在正常血液标本中,3种方法与手工法一致性好,结果均可靠。在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标本及血小板形态异常标本中,电阻抗法结果不可靠,可用荧光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而光学法抗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能力较强,对幼稚血小板会漏检。

  • 标签: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荧光法 光学法 电阻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应用洗涤红细胞治疗患者72例(治疗组)和应用全血治疗患者66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全血和应用洗涤红细胞对于贫血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提升无显著差别,而2者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洗涤红细胞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为了解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同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输血反应与所输血液(成分)、输血史、孕产史、年龄及输血反应后再次配血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2004-10-04—2011-02-30乌鲁木齐地区临

  • 标签: 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 简介:在国家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需求逐年提高,输血作为临床医疗急救的重要手段,也伴随同步增长。为了准确把握临床用血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供血服务质量,保障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笔者对荆州市辖区内各医院近几年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 血液成分 用血需求 回顾 分析 应对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2010—2011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动态变化,探讨医院用血特点和存在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年血库统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共输血3826人次,输血14594.5U,用血最多的是ICU、烧伤、脑外、普外等科室,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结论:用血总量显著增加。全部实施成分用血,自体输血严重不足。要加强自体输血工作的引导和管理。约束医生严格按要求使用血浆。

  • 标签: 临床用血 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近几年来婴幼儿ABO血型正反血定型结果不合情况,探讨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生成变化趋势。方法:对1177例婴幼儿血型进行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检测。结果:共检测婴幼儿标本1177例,舍去AB型标本198例,其余979例标本中,血型IgM抗体生成与文献数据比较呈提早趋势。结论:应重视婴幼儿血液检测特别是新生儿正反定血型和交叉配血,明确新生儿个体输血策略,以保证其输血安全。

  • 标签: 婴幼儿 血清抗体 IGM抗体 生成趋势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致病菌科室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中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严格符合设计条件的200株细菌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的基础病史、感染细菌种类、感染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等进行分析。结果:①200株病原菌分离株中普外科27%、ICU15%,比例最高;②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6.5%,其中大肠埃希菌29.5%、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克雷伯菌10.0%和鲍曼不动杆菌9.5%最为常见,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12.O%;③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短、年龄因素等都对医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④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较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和唑烷酮类抗生素较敏感;⑤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监测,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和培训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延缓菌株的变异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加。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病原菌分布
  • 简介:目的:研究孕产妇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检出的几率,探讨孕产妇不规则抗体对输血的影响以及对孕产妇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本地区17家医疗机构自2009—2012年3年的孕产妇3654人次,用试管法、做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查和确认,并与3783人次随机无偿献血者的血样进行对比。结果:孕产妇血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18%,明显高于普通献血者的0.33%(P〈0.05)。其中E抗体的阳性率为0.65%(24人次),C抗体的阳性率为0.33%(12人次),其他抗体的阳性率为0.18%(7人次),而普通献血者的相应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19%(7人次)、0.11%(4人次)、0.03%(3人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产妇作为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几率比较高,输血时必须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必要时做RhE、RhC同型输注。

  • 标签: 孕产妇 输血 不规则抗体 筛查
  •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复查 输血前检查 感染性指标
  • 简介: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互助献血 无偿献血 对策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十堰地区加德纳氏菌(GV)感染途径的调查分析,以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78例女性,按其居住地分为2组:A组(城区)345例;B(乡镇)233例。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再从商品清洗液的使用、豢养宠物和性伴多少3个方面随机询问调查55例。结果:细胞学:A组:CⅡ344例,99.7%,CⅢ1例0.3%;B组CII231例,99.1%,CIII1例,0.9%,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V阳性率:A组:86例(86/345)24.9%,B组,35例(35/233)1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调查:①清洁液使用:A组(27/30)90.0%,B组(6/25)24.0%,P〈0.0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豢养宠物:A组(7/30)23.3%,B组(1/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多性伴调查:A组8例(8/30)26.7%,B组,1例(1/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区妇女GV感染与商品清洗液的使用、豢养宠物和性伴多少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加德纳氏菌 线索细胞 细胞学检查 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