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Miltenberger是与MNS血型系统有关的相对稀有的一系列血型,是极具多样及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Mur抗原属于Miltenberger血型系统。该血型在欧美属于极低频率抗原,临床意义极低,一直未受到重视。但研究表明,该血型在我国有一定的分布频率,近些年来不断有引起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报道,因此我们对本地区献血人群中Mur抗原的频率进行调查,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血型 Mur抗原
  • 简介:目的:了解吉安市近5年来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及分布特点。方法:用我站唐山现代工作软件血源管理系统中献血者档案统计模块收集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档案信息资料,用EXCEL软件分别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献血次数和血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共有3509人次,其中男2843人次(81.02%),女666人次(18.98%);捐献年龄集中在25~45岁,共有2639人次(75.21%);职业以从业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为主,共有2631人次(74.98%);学历以专科及高中为主,共有2463人次(70.19%);捐献次数≥5次共有2141人次(61.02%),其相对应的采集治疗量占总采集治疗量的64.09%;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吉安市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25~45岁的年龄段捐献率较高;学历以大专及高中较多;军人、农民工、学生及职员(包括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的捐献率较低。提供一支稳固、及时、有效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应策划针对的宣传招募方案,扩大无偿单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成分用血安全。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捐献 献血者队伍 招募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特征及途径,为低危献血者招募服务。方法:对2012-2013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传染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有反应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统计HIV确证阳性数;对确证HIV感染者进行告知和首次随访,分析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染途径。结果:2012-2013年HIV的感染率分别为0.049%和0.056%;感染者绝大部分为男性,占94.0%,女性感染者占6.0%,男女性别比为15.6∶1.0;感染者中年龄以21~30岁阶段为主,占45.8%,31~40岁,占33.7%,18~20岁和41~50岁分别占6.0%和14.5%,51~60岁阶段无感染者;感染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例最高,占43.3%,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41.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6%;感染者职业主要为普通务工者,占68.7%,商业、服务行业者占16.9%,学生占1.2%,医务工作者占3.6%,其他职业占9.6%;感染途径全部为性传播,其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男男同性性传播占31.3%,同时有异性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占13.3%,未出现女女同性性传播案例。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呈多年龄段、多职业人群分布状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形势严峻,应针对的加强献血前问询和对高危献血人群的排查,以减少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特征分析 高危献血人群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与湖北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13例RA患者及126例健康人进行TNF-α的-308位点多态分析。结果:RA组与对照组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G/G、G/A、A/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多态与RA活动期指标ESR和CRP高低无关。结论: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一个风险因子。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TP)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间确诊为TTP的10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每次2000~3000ml,治疗2~5次,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2例死亡,8例存活。存活患者在经过3~5次血浆置换后,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尿素氮、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逐渐降低,治疗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TTP的首选疗法,对TTP患者尽早的进行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等容稀释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疟疾是一种有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人与人之间接触不感染,但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疟疾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成果 输入性疟疾病 输血安全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ELISA间接法试剂和双抗原夹心法的检测效能,探讨确证结果用于试剂选择,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和依据。方法: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ELISA方法检测有反应及灰区的44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3个厂家的抗-HCV有反应标本经RIBA实验确证后,假阳性率分别为70.6%、44.1%、2.9%,灰区标本15例,未确认阳性检出。结论:为确保血液质量,血筛实验室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以有效提高抗-HCV有反应标本的检出率。在献血者管理中,参考确证结果用于献血者反馈,特别是长期固定献血者,对单试剂反应者经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可以重新参加检测确认,合适献血的可进入归队献血程序。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CV ELISA有反应性 确证实验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与3型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汉族人群中100例3型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干扰素常规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rs8099917)进行基因分型,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5例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携带基因型TG发生未达到RVR的风险较基因型TT高14.85倍(P〈0.01),携带基因型GG较基因型TT高33.750倍。携带等位基因G发生未达到RVR风险高(P〈0.01)。纳入的研究对象中,65例(65%)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基因型TT患者中67.8%达到SVR,基因型TG中62.5%达到SVR,基因型GG中50.0%达到SVR,回归分析未见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8B基因多态(rs8099917)可能影响丙型肝炎治疗效果。

  • 标签: IL-28B 基因多态性 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