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等,容易漏诊、误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EG最有效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本文就近年对EG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型肝癌疫苗对移植性肝癌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影响。方法取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1×10^6/只注入小鼠腹腔内,接种7d形成腹水瘤后再在小鼠体内传3代。取生长旺盛且无血性腹水,在无菌条件下制成2×10^7/ml细胞悬液,以2×10^6细胞/0.1ml/只接种于小鼠右前肢皮下。将肝癌细胞移植瘤动物分成3组。4天后,在右侧背部皮下进行免疫治疗,即制备GM-CSF分泌型H22肝癌瘤苗并免疫ICR小鼠(H22-GM-CSF组,n=5),同时设立无GM-CSF基因修饰H22肝癌瘤苗组(H22组,n=5)和PBs对照组(PBS组,n=5),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采用细胞增殖计数法检测小鼠脾血CTL杀伤活性。结果随着效/靶比增加,各组CTL杀伤活性均增强。在效/靶比为50∶1时,GM-CSF-H22组CTL杀伤活性为60±6.1%,明显高于H22组(17.4±0.9%)和PBS组(12.2±0.6%,P〈0.01);GM-CSF分泌型肝癌细胞瘤苗明显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在21天时,H22-GM-CSF组、H22组和PBS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63±0.05mm3、1.47±0.75mm3和1.79±0.34mm3(P〈0.01)。结论GM-CSF分泌型肝癌细胞瘤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强CTL杀伤活性。

  • 标签: 肝癌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疫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小鼠
  • 简介: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了解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发病中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15例急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3例慢性肝炎、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1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CD3+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6.15±8.94%、48.85±9.01%和55.86±9.03%,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6.35±8.93%(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4+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0.46±7.51%、26.71±7.03%和29.03±7.6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5.72±7.5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8+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1.93±5.06%、18.71±5.53%和21.15±5.6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4.58±4.9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60、1.35±0.53和1.34±0.5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58±0.47(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乙型肝炎发病和疾病进展。

  • 标签: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
  • 简介: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NKTT细胞来源和分类,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自然杀伤性T细胞 感染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既是固有免疫效应细胞,又是获得性免疫前体细胞,可根据其表达转录因子和产生效应分子类型分为不同亚群,包括T—bet+ILC(ILCl)、GATA3+ILC(ILC2)和RORγt+ILC(ILC3)。肠道菌群参与了ILCs分化,同时ILCs可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细胞因子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本文就ILCs分化与肠道菌群调节之间相互关系以及ILCs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分化 芳香烃受体 肠道菌群 免疫 黏膜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补体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采用Beckman-CoulterImmage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结果在治疗6月结束时,63例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转阴,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25.4%)HBeAg阴转;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D3、CD4和CD8比率分别为1002.3±356.5、563.2±185.6和435.6±156.8,及1350.5±258.3、745.0±223.4和601.5±336.5(P〈0.05);C3和C4水平分别为0.705±0.102g/L和0.135±0.082g/L,及1.185±0.189g/L和0.216±0.046g/L(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恩替卡韦治疗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纠正。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T细胞亚群 补体
  • 简介:细胞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TP53突变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陆地区,约有50%HCC患者携带TP53突变,最常见是黄曲霉毒素导致R249S突变。MDM2和p14ARF是TP53通路两个重要调节因子,近来研究显示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也参与了HCC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TP53通路改变在HCC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中应用研究,但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本文重点介绍了TP53通路分子遗传学改变(包括TP53突变、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TP53 MDM2 P14ARF
  • 简介:一、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实施。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细胞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至2012年12月最新数据,收集所有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13个RCT共962例患者,显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均较单纯TACE更优,其OR值分别为3.78(95%CI为2.79-5.12)、3.07(95%CI为2.27-4.17)和5.84(95%CI为2.86-11.93);在其中6个RCT共294例患者,联合治疗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下降至正常者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OR=4.0,95%CI为2.24-7.15),但两组间AFP下降(≥25%)而未达正常者无明显差异(OR=1.24,95%CI为0.68-2.27);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患者生存率及AFP下降至正常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无水乙醇注射 META分析 疗效
  • 简介: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节NK细胞分泌功能,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h1细胞FFh2细胞平衡调节、上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及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大量研究发现,IL-18与HBV感染后不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8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格尔德霉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格尔德霉素与人肝癌HepG2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在0.2、0.4和0.8μmol/L浓度下,格尔德霉素均显著抑制HepG2细胞增殖,在干预细胞48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20.36%、29.45%和42.52%,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同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24.47%和53.64%,也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尔德霉素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调亡。

  • 标签: HEPG2细胞 格尔德霉素 增殖 调亡
  • 简介: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同时,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

  • 标签: 人类缺陷病毒 艾滋病 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结肠透析机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结肠透析机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软胶囊和莫沙比利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3.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透析机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临床疗效确切,对老年习惯性便秘能够显著改善。

  • 标签: 结肠透析机 中药保留灌肠 习惯性便秘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脓毒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疗效。方法在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45例接受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71.2±56.4U/L、292.5±77.4U/L和83.2±22.6μ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283.1±62.3U/L、297.5±83.3U/L和90.3±27.3μmol/L(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9±16.5U/L、41.3±14.5U/L和14.7±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4±20.5U/L、70.2±18.8U/L和21.2±10.3μmol/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损害 脓毒血症 异甘草酸镁 还原型谷胱甘肽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较好疗效。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异甘草酸镁 丹红注射液
  • 简介:食管胃交界腺癌(AEG)发生于食管和胃交界区域,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Siewert分类法逐渐被临床认可。Barrett’s食管通路和胃通路是AEG主要发病机制。手术切除是AEG主要治疗方法,新辅助疗法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基因靶向疗法是治疗AEG新方向。目前,东西方国家对AEG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其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AEG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胃交界腺癌 分类法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讨论是结果逻辑延伸,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认识,为文章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研究中例外和相反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论文中存在问题和今后设想。讨论要从以下方面撰写:

  • 标签: 医学论文 讨论内容 实验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进行胶囊内镜检查1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6例,共行116次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共发现小肠病变49例,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例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例(40.2%),12例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例(33.3%),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例(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例患者胶囊内镜胃内通过迟缓,1例患者胶囊内镜完全停滞于胃内,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例胶囊内镜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就诊患者均有较好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特征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