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从对双胞胎研究和分离分析(segregationanalysis)结果发现,HBV感染后果至少部分是由宿主遗传背景决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正在试图探讨影响HBV感染后果的人类疾病易感基因。从遗传学观点看,HBV感染后果是由许多遗传学和环境学因子综合决定,一些人类基因可能增加或降低HBV感染易感性,但是这些易感基因单独一个却不足以起到效果,这就降低了连锁分析(limkageanalysis)能力,并可能解释为什么疾病关联(diseaseassociation)研究

  • 标签: 慢性HBV感染 宿主遗传 等位基因频率 MHCI类分子 易感基因 HBEAG
  • 简介:背景:夜间胃食管反流(nGER)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具有相关性,并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目的:探讨GERD患者nGER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具有典型烧心、反流症状且食管MII-pH监测提示有nGERGERD患者,分析性别、年龄、BMI和DBI对nGER影响。结果:130例GERD患者中,97例(74.6%)MII-pH监测提示具有客观nGER,其中仅18例(18.6%)具有主观夜间烧心或反流症状。女性GERD患者和老年GERD患者食管容量清除能力显著减弱。肥胖GERD患者夜间pH〈4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周期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GERD患者。DBI≥2.5h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夜间酸反流。随着DBI延长,夜间食管弱酸反流可进一步降低。结论:GERD患者中普遍存在nGER,且以弱酸反流较多,但患者主观症状较少见;女性和高龄GERD患者夜间食管容量清除能力降低;BMI≥25kg/m2可促进nGER发生;DBI≥2.5h即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夜间酸反流指标,但以夜间弱酸反流为主患者,需尽可能延长DBI。

  • 标签: 夜间胃食管反流 晚餐-睡眠间隔时间 弱酸反流 体质指数
  • 简介:常用幽门螺杆菌(H.pylori)诊断方法包括侵入性试验,如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学检测、培养等和非侵入性试验,如血清学试验、13C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各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诊断 因素 尿素酶活性 组织学检测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临床普遍采用三联疗法对相当一部分患者H.pylori根除无效。目的:探讨影响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根除主要临床因素。方法:取128例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内镜活检标本行H.pylori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7d三联疗法行H.pylori根除治疗,以PCR—RFLP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分析不同因素对H.pylori根除率影响。结果:共123例完成治疗,H.pylori根除率按ITT和按PP分析分别为66.4%和69.1%。H.pylori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8.4%和14.1%。有吸烟史者H.pylori根除率显著低于无吸烟史者(37.0%对88.3%,P〈0.01)。甲硝唑敏感菌株和克拉霉素敏感菌株根除率均显著高于相应耐药菌株(90.5%对46.7%,P〈0.01;76.6%对18.8%,P〈0.01)。CYP2C19强代谢型根除率显著低于弱代谢型(63.4%对86.7%,P〈0.05)。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饮酒患者之间H.pylori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和宿主CYP2C19强代谢型是导致H.pylori根除失败主要原因.吸烟史对根除失败亦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慢性胃炎 螺杆菌 幽门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2C19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cale回归分析并发感染危险因素。结果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O.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e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60岁、白蛋白水平〈35g/L、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对神经外科中行血管介入手术临床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麻醉复苏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神经外科行血管介入手术病人106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3例,所有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组给予盐酸纳美酚注射,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对病人消化系统影响。结果:实验组给药至拔管用时(2.51±0.83)min,对照组给药至拔管用时(8.46±0.97)min,两组相比有明显区别(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嗳气、早饱、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评分皆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性血管介入术全麻后使用盐酸纳美酚可缩短病人恢复意识时间,使复苏更为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血管介入手术 麻醉方法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间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电刺激(GES)对胃慢波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目的:探究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4例处于ICU并实施CRRT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功能得到控制有25例(73.53%);间断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14.71%);自身脏器管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有2例(5.88%);经济负担过大导致出院有2例(5.88%)。结论:探究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有效提升了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CRRT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背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内镜诊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急诊内镜时机尚未完全统一。目的:探讨EVB患者内镜诊疗时机以及急诊内镜时间>24h影响因素,为优化诊疗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124例EVB患者,依据急诊内镜时间分为急诊内镜组(12~24h)和择期内镜组(>24h),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内镜时间>24h因素。结果:急诊内镜组与择期内镜组学历、对EVB了解、家庭成员、非工作日就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死亡率、外院二次转运时间、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内镜时间>24h危险因素为对EVB不甚了解(OR=4.644,95%CI:1.206~17.888,P=0.026)、家庭成员众多(OR=5.895,95%CI:1.115~31.171,P=0.037)、非工作日就诊(OR=3.653,95%CI:1.297~19.487,P=0.014)、获取知情同意时间(OR=1.391,95%CI:1.115~1.687,P=0.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稳定EVB患者最好在出血后24h内接受内镜诊疗。对EVB了解较少、家庭成员众多、非工作日就诊、获取知情同意时间增加延长了EVB患者急诊内镜时间,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优化非工作日EVB诊疗流程,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急诊 内镜 影响因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宿主因素和病毒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病毒学因素包括HBVDNA载量,HBV基因型、HBV基因变异及HBV蛋白表达等。本文就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结局 病毒学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官能症患者系统性抗神经症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对257例临床确诊神经官能症患者于系统性抗神经症治疗前进行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发现有胃部病变患者经系统性抗神经症治疗后行胃镜复诊。结果首检发现浅表性胃炎51例,占19.8%,未见其他严重胃、十二指肠病变;在浅表性胃炎中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衰弱、躯体化障碍、癔症依次为41.18%、27.45%、23.53%、3.92%、3.92%;51例病理组织切片查Hp仅发现2例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系统性抗神经症药物及心理治疗,但未给予胃炎对症治疗,疗后有49例复查胃镜显示41例胃部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神经官能症患者胃镜检查仅显示浅表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抑郁及焦虑性神经症,Hp感染率极低;神经症经系统性抗神经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而无需胃炎对症治疗,大部分胃部病变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神经官能症 胃镜检查 上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体检成人脂肪肝和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水平减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00例机关职员进行年度健康体检,使用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使用瞬时弹性检测仪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并计算eGFR。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292例成人中,B超证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154例(52.7%);与138例无脂肪肝组比,NAFLD组体质指数、腰围、血红蛋白、AST、ALT、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甘油三酯、尿酸和CAP等指标显著增高,而eGFR(107.95±35.38mL.min^-1.per1.73m^2对122.95±66.19mL.min^-1.per1.73m^2)则显著降低(P〈0.05);在292例研究对象中,eGFR与CAP值呈负相关(r=-0.137,P=0.020),并且eGFR随着CAP值增高而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肌酐、CAP值是影响受检者肾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超诊断NAFLD患者存在亚临床型肾脏功能减退,肝脏脂肪含量增多与健康体检成人eGFR下降密切相关。因此,对NAFLD患者,需预防慢性肾病发生。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受控衰减参数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 简介:各种致病因素所致慢性肝损伤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实验证明,肝星状细胞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心环节,而诱导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可使肝纤维化发生逆转。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植物神经系统参与对肝脏功能调控,可影响肝纤维化形成。其中,肝星状细胞可能是植物神经递质作用靶点。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药物可能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广泛、弥散于各器官组织神经内分泌系统异质性肿瘤。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缺乏特异性,发病率低、术前误诊率高。肝脏原发性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同源性,血清标记物和病理检查无法区分两者,需综合多方面检查排除肝外原发病灶。本文就PHNEN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肿瘤 诊断
  • 简介:肠道感觉主要通过两条通路传入中枢.一条经交感神经上传肠道伤害性感觉,至后根传入脊髓,与皮肤感觉传入通路伴行至躯体感觉投射区;另一条则通过迷走神经接受胃肠道生理性感觉,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nucleustractussolitarius,NTS),调节胃肠道分泌和运动功能[1].

  • 标签: 肠道迷走神经感觉通路 调节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背景:局部电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电刺激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电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电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损伤,理想电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运动、分泌和血液供应具有独立调节作用,功能性胃肠病(FGIDs)慢性症状如腹泻、便秘和疼痛与肠神经调控胃肠道功能异常有关。某些FGIDs存在肠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甚至神经元退行性改变;肠神经系统与肠道Cajal间质细胞、胶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连接和功能异常亦可能参与了FGIDs发病;脑-肠轴功能紊乱是应激和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肠神经系统在FGIDs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肠神经为靶点为开发治疗FGIDs有效药物开辟了广阔前景。

  • 标签: 肠神经系统 功能性胃肠病 脑-肠轴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肠癌治疗手段有较大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大肠癌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差和死亡主要原因,其过程除受传统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调控之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microRNAs等多种因素参与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作用,对其预后估计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侵袭转移 趋化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 MICRORNAS
  • 简介: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20万患者死于胰腺癌,其中以发达国家胰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为高。在所有肿瘤中.美国胰腺癌死亡率为第四位,日本为第五位,而欧洲国家则为第六位。随着这些国家人们寿命延长,胰腺癌发病率正逐渐增加。

  • 标签: 胰腺癌 危险因素 再认 预防 世界范围内 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