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肝豆状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又称Wilson病(WD),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和锥体外系病变的慢性铜中毒症状。但由于铜在体内各器官的蓄积程度不同以及病人对铜中毒的耐受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接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尤其在基层医院。本文对我院1989~2003年诊治的WD病人进行详细分析,以提高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WILSON病 漏诊 误诊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致瘤性。肿瘤干细胞指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潜力的少量细胞群体,与干细胞的特性类似。干细胞因子(NS)基因在干细胞处于早期多潜能状态时高表达,细胞开始分化后,其表达几乎完全消失。此外,多种癌细胞中NS基因亦高表达,而在分化的成体组织中不表达。NS基因表达与癌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本文就NS与肿瘤干细胞作一综述。

  • 标签: 核干细胞因子 肿瘤干细胞 基因 p53
  • 简介:肝豆状变性(又称肝脑变性)是1912年由英国神经学家wilson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做Wilson病,1912年正式命名为肝豆状变性。本病是一种可治的铜代谢障碍引起脑、肝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系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本病属少见病,多为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的肝豆状变性24例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析 诊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铜代谢障碍 少见病
  • 简介:本文报道一家2例腹型肝豆状变性病例,分别在4岁和6岁时发病,于发病后4周内死亡。例1,男性,4岁,因发热、乏力、纳差15天、尿黄5天、神志不清2天、肝功能异常于1992年6月8日住本院治疗,入院后查体神志恍惚,嗜睡状态,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浊音界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肋下1.5cm,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病 肝功能异常 腹型 石家庄市 传染科
  • 简介:抗-HCV对清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肝脏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表达HCV核心和外膜抗原的靶细胞具有溶解作用。在慢性HCV感染中辅助性T细胞1亚型(Th1)产生γ干扰素(IFN-γ)和IL-2促进T细胞增殖和MHC的表达,有助于HCV的清除。为探讨Th1细胞产生IFN-γ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例接受IFN-α及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慢性丙型 IFN-Γ水平 人外周血 慢性HCV感染 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0例肝衰竭患者28天内PBMCshTERTmRNA水平.结果39例生存患者PBMCshTERTmRNA水平在入院后依次上调,在入院时、入院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较正常人升高了2.87、4.27、9.23、23.35和30.50倍,而死亡患者在各时间点依次下降,分别是正常人的3.01、2.08、1.21、0.28和0.06倍;PBMChTERTmRNA水平对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入院时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为0.611±0.075、0.676±0.074、0.786±0.065、0.993±0.008和0.998±0.003.结论PBMCshTERTmRNA水平可作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是在治疗14天以后.

  • 标签: 肝衰竭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预后
  • 简介:目的构建HCV感染相关干扰素IFNL4蛋白融合His标签的真表达载体,并将其在293-T细胞中表达后进行初步纯化鉴定。方法采用PCR法从含人IFNL4基因序列的质粒pFC14A-p179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将其定向连接到pcDNA3.1-His真表达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以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培养72h后裂解细胞,采用抗His-Tag抗体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真表达载体pcDNA3.1-IFNL4-His,转染后经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20kDa位置有目的蛋白条带,大小与目的蛋白相符。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HCV感染相关IFNL4与His标签融合的真表达载体,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鉴定其工作良好,为后续对干扰素在HCV感染及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λ4 融合蛋白 真核表达 体外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与NF-κB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性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与浅表性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组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NF-κB与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该病的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细胞内是否存在HBV共价闭合环状DNA。方法以20例HBV携带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离PBMC,应用增效PCR法检测HBVcccDNA。结果本次未在PBMC中检测到HBVcccDNA;20例HBV携带者血清HBVcccDNA阳性率为10%,75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2%、52%和76%,肝移植患者为12.5%(P〈0.01);按血清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105copies/ml、1×105~108copies/ml和〉1×108copies/ml三组,其血清HBVcccDNA阳性率分别为15.4%(2/13)、50.0%(16/32)和76.7%(23/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外HBVcccDNA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取消化道异物的安全性及方法与技巧。方法通过我院199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共诊治115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15例患者,113例患者成功,成功率为98.5%。无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取消化道是安全可行的,在确保不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的前提下取出异物,故术前选择好适应症,术中根据不同的异物,选择不同的方法及配件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异物 胃镜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酸受体的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酸受体的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的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
  • 简介:消化道异物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因各种原因吞入异物的人群常见于儿童、精神病人、监狱内罪犯、咀嚼不当者,也有部分由于进食过量的柿子、黑枣、毛发而在胃内形成胃石或消化道蛔虫的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食管异物多见。我院1998年1月1日~2005年10月31日期间,在内镜下诊治消化道异物224例,并成功处理22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下 诊治 紧急处理 精神病人 罪犯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细胞的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接受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数亦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对老年人定义为年龄≥65岁[1],我国将老年期的起始年龄定为60岁.国外对老年患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主要由胃肠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来完成.老年人内镜检查与成年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和术中监护等方面.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人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老年患者 治疗 年龄 术前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的方法和技巧。方法胃镜下据异物的形状、大小、质地、滞留部位及时间等,选用不同的辅助器械如鼠齿钳、三爪钳、圈套器、取石网篮、拾物网兜、避孕套、橡胶手套、不同型号的透明帽等,结合操作技巧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结果132例消化道异物患者,成功取出异物127例,成功率96.2%(127/132),无上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窒息、异物掉落气管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胃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简单有效,安全可靠,是解决此类疾病首选方法。辅助器械的选择和操作技巧是取出异物成功与否、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胃镜 上消化道异物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