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连市内四区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重要危险因素之跌倒风险,本地骨质疏松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大连四区41至70岁女性487名进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相关跌倒风险评估。结果年龄、绝经年限、BMI、运动时长及服用激素类药物等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高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高低年龄、绝经年限和BMI、运动时长、口服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

  • 标签: 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痂骨密度变化病程长度关系,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术前定位陈旧性椎体骨折不愈合可行性。方法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均经磁共振成像或SPECT-CT明确诊断)患者66,年龄60~80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按病程长度分为A组(对照组)、B组(新鲜骨折组)、C组(亚急性期骨折组)、D组(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组)。运用方差分析观察骨密度比率(腰1椎体骨密度/腰2椎体骨密度×100%)病程长度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密度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39,P〈0.05),各组多重比较,A组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痂骨密度随病程延长而增加,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期骨痂骨密度较邻近椎体明显增高,条件有限情况下,双能X线骨密度仪不失术前定位"责任椎"好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陈旧性椎体骨折 骨痂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消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类风湿关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对照组服用甲氨喋呤5mg每周次,氟米特20mg次,必要时服用依托考昔,并如实记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消痹汤加减,必要时服用依托考昔,并如实记录。连续治疗12w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握力、20m步行时间、健康评价问卷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有较好治疗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疾病活动度、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20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和健康评价问卷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治疗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类风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水平变化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结论消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高疗效、控制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等均有较强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中药 瘀血痹阻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Scholar、CNKI、VIP和WanFang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文献,运用Stata11.0定量分析纳入文献。结果最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对照组对比,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0.038,95%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症 腰椎融合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牙槽骨骨密度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代谢状况。方法46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牙槽骨骨密度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1)血清BALP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参考指标

  • 标签: 骨质疏松 牙槽骨 骨密度 骨碱性磷酸酶 相关关系
  • 简介: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概况、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有髋关节受累AS患者82,并以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胸腰椎及骨盆X线、红细胞沉降(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水平(C-reactiveprotein,CRP)、HLA-B27、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diseaseactivityindex,BASDAI)、强直性脊柱炎Bath功能指数、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指数及治疗情况等。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测量部位腰椎1~4和股骨颈部位。结果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发生(78.0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5%);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表现出更高骨量减少(46.3%VS27.5%)和骨质疏松发生(31.7%VS5.0%)。但AS患者骨密度检测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极低。合并髋关节受累AS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SR升高AS患者腰椎骨丢失危险因素;而身高、体重、BASDAI及CRP水平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明显相关。结论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均明显降低;ESR及CRP水平升高、高疾病活动AS患者骨丢失危险因素;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骨质疏松发生高,但骨密度检测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极低。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髋关节
  • 简介: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血清25羟维生素D相关性。方法记录39750~97岁患者年龄,检测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检测骨质疏松4项[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type1amino-terminal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collagendegradationproducts,β-CTX)、N端骨钙素(Nendofosteocalcin,N-MID)]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BM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118)、骨量低下组(n=153)和骨质疏松组(n=126)。结果(1)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1);(2)骨质疏松组25-(OH)D、PTH、P1NP、β-Crosslaps及N-CTX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3)25-(OH)D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BMD、PTH、P1NP、β-CTX无相关性(P〉0.05),25-(OH)DN-MID相关系数0.193(P〈0.01)。不同骨密度组间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vitaminD,VD)水平不足现象,而骨质疏松症患者更为突出,其中VD严重缺乏和缺乏所占比例较大,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数据参考,应注意加强宣教及防治。尚未发现25-(OH)D骨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

  • 标签: 血清25羟维生素D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患者,男性24,女性40;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裂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B组,并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多裂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4患者多裂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0级6,1级11,2级20,3级27。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裂肌萎缩值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多裂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多裂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腰背痛
  •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60锁骨中段1/3移位病例,30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30行锁骨吊带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组30,男20,女10;年龄14~70岁,平均(43.73±4.28)岁。钢板固定组30,男21,女9;年龄16~63岁,平均(36.53±4.01)岁。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受伤严重程度、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方面无差别。研究结果按照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及术后患者肩关节外形满意度进行评价。骨折愈合时间主要根据术后影像学来判定。肩关节功能活动主要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constantshoulderscore,CSS),臂、肩、手功能障碍(thedisabilityofthearmshoulderandhandscore,DASH)评分来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3.40)个月。两组CSS及DASH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均P〈0.05(P=0.000,P=0.003),且钢板固定组均值均大于非手术组(均值差分别为5.49、2.71)。治疗愈合时间:钢板固定组(12.10±2.60)周,非手术治疗组(15.78±2.23)周。并发症:钢板固定组1骨折不愈合(3%),无畸形愈合;非手术治疗组3骨折不愈合(10%),12畸形愈合(40%)。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钢板固定组主要并发症,取出60%。非手术治疗主要并发症骨折畸形愈合(40%)。患者肩关节外形满意度分别为93%和77%。结论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治疗方法,切开复位钢板组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降低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因内置物刺激症状而取出固定是钢板固定组主要并发症。

  • 标签: 锁骨中1/3骨折 钢板固定 非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应用价值并其骨折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经确诊7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相关临床指标以及骨密度值;评估FRAX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折风险预测值以及FRAX类风湿临床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类风湿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而类风湿组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RAX评分易激动、口味偏淡、体重指数、S-CTX具有相关性。结论FRAX工具临床评估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N-terminal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carboxyterminalpeptide,CTX)、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关系。方法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股骨颈及平均腰椎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OH)D3、SO、PINP、CTX各指标的差异,并做SO上述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绝经年限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均=0.000),低骨量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09、0.002);(2)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25-(OH)D3缺乏113(90.4%);(3)骨质疏松症组SO、PINP水平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0.000),低骨量组SO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45);(4)SOPINP、年龄、绝经年限正相关(r=0.978、0.194、0.205),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体重指数负相关(r=-0.518、-0.349、-0.24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OPINP呈正相关(β=7.015,P=0.000)、股骨颈BMD呈负相关(β=-11.245,P=0.023)。结论(1)绝经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SO水平明显增高,PI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2)25(OH)D3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硬化蛋白 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 Ⅰ型胶原C端肽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科经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愈并获得完整随访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26,其中男16,女10;年龄6~14岁,平均10.8岁;左侧16,右侧10。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3,Ⅱ型20,Ⅲ型2,Ⅳ型1。受伤至就诊时间1~52h,平均5.5h根据病情及踝关节X线评价骨骺愈合情况,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通过1周、6周、6个月、1年、2年随访观察,26患儿均骨性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未见有明显畸形愈合,未发生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X线片示骺线不清或称有早闭,但未见患肢短缩。AOFAS踝-后足评分评分,优24,良1,般1,优良96.15%。结论手法整复治疗胫骨远端骨骺损伤费用低、创伤小、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愈合速度快、安全可靠治疗方法。

  • 标签: 手法整复 胫骨远端 骨骺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腰椎骨折风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速率法7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和7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之间相关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发生风险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等指标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osteocalcin,N-MID)、骨碱性磷酸酶(bonealkalinephospha,BAP)、钙离子(calciumionic,Ca~(2+))、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Icollagen,β-CTx)等生化指标之间无关联,而与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25-(OH)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0.007、0.001),其中PINP、TRAP-5b呈正相关,25-(OH)D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血清PINP、TRAP-5b和25-(OH)D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联合检测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12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1,C4/C52,C5/C66,C6/C73。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C级2,D级7,E级2。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ESR)(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和D级7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7.58±5.32)mm/h,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规范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术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硬膜外脓肿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紫外线总暴露剂量相同情况下,多次小剂量暴露集中大剂量暴露对生长期大鼠血清25-(OH)D和皮肤效应影响。方法选用90只21d断乳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MED组(27只)、1/3MED组(27只)、1/5MED组(27只)及避光组(9只)4组。饲以维生素D缺乏饲料。1/5MED组大鼠连续照射15d,每日照射剂量1/5MED;1/3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9d,每天照射剂量1/3MED;1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3d,每天照射量1MED;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均为3MED。避光组接受白炽灯照射,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0mj/cm~2。实验期15d,测定各组血清25-(OH)D水平,观察皮肤改变情况。结果4组大鼠血清25-(OH)D浓度差异明显(F=20.695,P〈0.001)。其中1/5MED组血清25-(OH)D浓度(151.97±73.52)nmol/L,高于1/3MED组(136.21±71.39)n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6);1/5MED、1/3MED组均显著高于1MED组(54.50±20.52)nmol/L和避光组(15.63±0.8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MED组高于避光组(P〈0.001)。1/5MED组照射5次后背部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红斑、无水肿;1/3MED组照射3次后开始出现中度红斑,轻度水肿;1MED组大鼠照射1次后开始出现重度红斑,中度水肿;而对照组实验期间未出现红斑,水肿。结论紫外线暴露能够促进大鼠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多次小剂量暴露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25-(OH)D水平,且皮肤损伤明显减轻。

  • 标签: 紫外线 暴露频率 25羟基维生素D 皮肤损伤 大鼠
  • 简介:目的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52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男9,女23,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1.9cm/年。B组有20,男6,女14,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1.19cm/年。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患者(21.9%)共发生9次并发症,B组有12患者(60%)共发生15次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有效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并可获得更好脊柱畸形矫正与控制

  •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橄榄苦苷不同药物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破骨细胞增殖影响。方法破骨细胞制备,采用sRANKLM-CSF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细胞获得破骨细胞。设置实验组:4组分别加入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橄榄苦苷,另设空白对照组。运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液试剂盒进行破骨细胞TRAP染色鉴定,并采用CellCountingKit法(CCK法)检测应用不同浓度橄榄苦苷及不同作用时间抑制破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00μg/mL、200μg/mL、100μg/mL橄榄苦苷破骨细胞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药物作用时间24h及72h时,400μg/mL橄榄苦苷破骨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当药物作用时间48h时,200μg/mL橄榄苦苷破骨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μg/mL橄榄苦苷破骨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橄榄苦苷可能通过破坏破骨细胞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破骨细胞增殖。

  • 标签: 橄榄苦苷 破骨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1332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融合器明显移位共有8,这8患者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塌陷进入相邻椎体,总体发生0.6%(8/1332)。其发生融合器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后路固定以及患者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技术辅助下,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借助数字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3,其中男28,女15;年龄23-45岁,平均35.3岁;左侧27,右侧16;高处坠落伤34,其它9。借助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模拟手术,最终根据模拟手术效果选择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并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9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宽度差异,依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术后并发症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3个月,平均12.3个月;均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5.2个月,平均4.1个月。未出现皮瓣坏死、固定外露、神经损伤、腓骨肌腱激惹等常见并发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B9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21,良15,可5,差2,优良88.3%。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结合数字技术微创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迅速、固定牢固、复位丢失少、并发症发生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跗骨窦切口 微创 Sanders型 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