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早泄属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常可导致夫妻不和、不育、甚至离婚。据笔者在男科门诊统计,早泄约占20—30%,已超过阳痿(E·D)患者。现临床报道资料不多,历代医家对此也少有专论。“未交即泄”或“乍交即泄”这就是早泄症状表现,指阴茎勃起后未插入阴道或插入阴道后在性高潮到来之前即行射精,随后阴茎变软,而不能完成正常性交的一种病症;或阴茎勃起正常,但阴茎未进人阴道或进人阴道后不足2分钟即排精者。它与阳痿的区别在于阳痿患者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而不坚(E·D)。现将由香港羊城国际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早泄宁(系笔者专利产品)在临床上对1000例早泄患者的治疗观察,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早泄患者 临床观察 治疗观 性功能障碍疾病 阴茎勃起 阳痿患者
  • 简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的开放手术向着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的"微"手术发展。在泌尿外科领域,肾癌根治术也向着"微"的方向大步前进着,从开放手术到小切口手术,再到后腹腔镜手术,以及新兴的单孔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 标签: 微创手术方法 肾癌根治术 后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 小切口手术 单孔腹腔镜
  • 简介:肾细胞癌(简称肾癌)为泌尿系三大肿瘤之一,2015年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肾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被调查的癌症患者中约为1.6%,排名第15位,男女间差异不大[1]。肾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而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预后息息相关。随着超声、CT、MRI等先进检查手段在临床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日渐提高,肾癌在健康体检中往往就能得以早期筛查,使无症状肾癌病例的检出率明显增高[2]。

  • 标签: 肾单位 肾细胞癌 早期筛查 流行病学调查 影像学检查 保留肾单位手术
  • 简介: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北京郭应禄泌尿外科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泌尿男科。大会将于2013年5月24~2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第二会议厅召开,并授予学分7分(2013-04-05-014国)。组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大会主席:郭应禄;学术委员会主任:辛钟成、李汉忠;大会秘书长:李宏军、张志超、高冰;大会秘书:彭靖、袁亦铭、严肃。会议主要议题:1.TestosteroneDeficiency-Awareness,Screening&Diagnosis(雄激素缺乏:知晓、筛查和诊断);

  • 标签: 国际会议中心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男科 泌尿外科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论坛
  • 简介:目的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L组),45例采用输尿镜钬激光碎石术(LL组),47例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RLU组)治疗。对三组结石清除率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微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PL组78.9%(30/38),LL组95.6%(43/45),RLU组100%(47/47)。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一种安全有效的微治疗方法,但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需要全面的腹腔镜技术训练。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 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
  • 简介: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潞林教授主编的《泌尿外科微手术学(第二版)》近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书店有售。本书总结了近年来微泌尿外科的新技术与新进展,详细讲解了泌尿外科腹腔镜、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纤维电子输尿管镜、经尿道内镜、精囊镜和显微男科手术等。

  • 标签: 泌尿外科 手术学 出版 微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输尿管镜
  •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外科手术治疗是治愈此疾病的唯一手段,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主要是开放前列腺摘除手术及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但因手术创伤较大及术中并发症较多,其在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各类新近微治疗方法的挑战,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微治疗技术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微创 经尿道微波 经尿道针刺消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尿道内支架
  • 简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一般是指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的肾病综合征,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39.9%~53.8%,既往传统治疗方案多给予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CTX)、环孢素(CsA)等治疗,但仍有部分无效,普乐复作为新型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因其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术后。我科应用普乐复联合激素治疗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联合激素治疗 普乐可复 临床观察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目的评估DAP肾肿瘤评分系统的可信度和重复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于我院行肾部分切除术的1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由5名泌尿外科医师(2名主治医师和3名住院医师)采用DAP系统独立进行评分,其中2名住院医师间隔3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分别应用Kappa和Kendalltau-b分析法评估同一评分者和2名评分者间DAP各参数及总分的一致性,ICC检验分析不同资历医师的一致性。结果同一评分者DAP各参数及总分的Kappa值分别为0.889、0.817、0.787、0.693和0.897、0.834、0.830、0.708。2名评分者之间DAP各参数及总分的Ken—dalltau—b值分别为0.896、0.832、0.847、0.832。Bland—Altman图显示,D、A、P参数均有超过90%的位点在95%的置信区间的参考线内。高年资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较低年资医师高。结论DAP肾肿瘤评分系统在同一评分者及不同评分者间的一致性好,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重复性。

  • 标签: 肾肿瘤 DAP评分 一致性
  • 简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可控回肠贮尿囊需要定期进行灌注冲洗,以降低菌尿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通常我们都采用无菌溶液进行灌注冲洗。23名患者参与了此项前瞻性单中心双组交叉随机实验研究。在两阶段各90d的研究时间中,2组患者先后运用无菌的0.9%NaCl溶液和饮用水通过间歇性导尿的方式对可控回肠贮尿囊进行灌注冲洗。在每日灌注冲洗后都会进行亚硝酸盐尿试纸测试,每月进行尿培养和患者自身感觉的检测并记录每项花费。

  • 标签: 回肠贮尿囊 灌注冲洗 无菌溶液 饮用水 可控 安全
  • 简介:肥胖可增加患恶性疾病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或前列腺癌的风险,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增强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与类固醇激素的生物有效性。本文探索了雌激素受体α(ERα)与瘦素诱导的Star3激活的相互作用。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乳腺癌细胞 STAT3 瘦素 激活 脂肪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微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与输尿管镜取石术(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240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23例采用MPCNL治疗,117例采用URL治疗后,40例接受辅助ESWL治疗。结果MPCNL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100%(123/123),一次结石清除率为96%(119/123)。URL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58.1%(68/117),术后一次结石清除率47%(56/117),术后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一个月结石清除率为84%(99/117),均显著低于MPCNL组(P〈0.05)。结论微经皮肾穿刺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成功率、结石清除率,虽然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效果较差,但联合体外冲击波提高疗效。

  • 标签: 输尿管上段结石 输尿管镜 经皮肾穿刺碎石术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微经皮肾取石术治疗肾上盏结石的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64例肾上盏结石患者接受微经皮肾取石的手术路径、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结果肾中盏穿刺入路43例,结石清除率为88.4%;下盏穿刺入路7例,结石清除率为85.7%;上盏穿刺入路为14例,结石清除率为78.6%。1例第10肋间上盏穿刺入路患者,术后第6天拔除肾造瘘管后出现轻度液胸。无严重出血和需要输血病例。结论根据上盏结石的大小、形态、部位和肾脏集合系统的解剖情况,恰当地选择微经皮肾取石的手术入路,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结石 手术
  • 简介:RaufS等人利用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有关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项研究[BiosensBioelectron,2007,22(11):2471-2477]。该研究采用DNA修饰的玻璃样炭电极以及恒流电位测定法和微脉冲伏安法加以测定。通过测定不同电位时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与DNA的相互作用来阐明二者的结合机制,以鸟嘌呤氧化峰面积或蜂曲线的下降程度作为0.2M乙酰缓冲(pH5)体系中二者相互作用程度的指示。所得的恒流电位测定法和微脉冲伏安法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01±0.05)×10^5和(1.97±0.01)×10^5M^-1。

  • 标签: DNA修饰 传感器技术 相互作用 万艾可 电化学 生物
  • 简介:为改善前列腺癌的预防与治疗,应明确促进其生长与转移的分子机制。Stat5a/b与Stat3在局限性与进展的前列腺癌中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且有报道证实两者在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有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不仅在体外证实Stat3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发生转移,且在动物体内转移模型中证实其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细胞 癌细胞转移 肿瘤生长 STAT5 转录因子 Sta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