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放射治疗是胸部肿瘤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胸部肿瘤的放射治疗由于受呼吸、心博因素的影响,在常规放疗时代难以确保射线的精确投射,进而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发展。以螺旋断层放疗系统(TOMO)为代表的最新一代精确放疗系统,可通过螺旋照射、图像引导放疗(IGRT)及自适应放疗(ART)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放疗精确性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从而突破了放射治疗在胸部肿瘤治疗中的“瓶颈”,为胸部肿瘤的放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标签: 螺旋断层放疗系统 放射治疗 胸部肿瘤
  • 简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术式。手术切除包括胰腺病变部分、部分胃及十二指肠、部分空肠、胆囊和胆总管在内的器官组织,而后再将胰腺、胆总管和胃与空肠吻合重建。决定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胰肠吻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肠吻合术式也经过不断改良,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相继出现,特点分明。该文就胰肠吻合的历史变迁、各种术式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腺肿瘤 壶腹部肿瘤
  • 简介:1980年,Stanitski和Micheli首先提出"漂浮肘"的概念,用以描述肱骨髁上骨折合并同侧前臂骨折从而造成肘部与肢体失去骨性连接的儿童损伤,后来被扩展到成人骨折的范畴用以描述类似损伤。在儿童及成人患者中,这种损伤都很少见,由于致伤暴力的大小不同以及受伤时肢体的位置不同,造成骨折的形态差异很大。

  • 标签: 肘关节 肱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尺骨鹰嘴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fibromatosis,AF)又被称为硬纤维瘤、韧带瘤(desmoid-typefibromatosis,DF),是一种少见的肌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性肿瘤。AF属于交界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腹壁、腹腔。它以局部侵袭性生长和容易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不发生远处转移。

  • 标签: 交界性肿瘤 侵袭性纤维瘤病 硬纤维瘤 育龄期女性 肌成纤维细胞 切缘阳性
  • 简介: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位于前列[1]。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即合并有远处转移([2,3]),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肝和肺([4]),其次腹膜、脑、骨骼、肾上腺、脾等其他比较少见的部位([5-7]),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之一。

  • 标签: 结直肠癌肺转移 肝转移 孤立性肺转移 总体生存率 诊治策略 术后辅助化疗
  • 简介:胃癌属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新增病例近100万;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前列,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与第二位[1-2];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我国胃癌病例众多,但早期胃癌仅占10%左右,少数胃癌临床中心达到20%~25%,仍远低于日本、韩国50%~70%的水平。

  • 标签: 胃癌 转化治疗 腹膜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后的血供变化及前列腺动脉栓塞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检查,测量前列腺大小,以估算出的重量为标准将130例患者分为4组:A组(≤25g),B组(26~50g),C组(51~75g),D组(≥76g)。测量4组患者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130例患者中27例行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对比栓塞前后患者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及前列腺重量的变化。结果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等参数比较,4组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等指标与前列腺重量呈正相关。行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及1年时复查,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及前列腺重量等指标均明显变小(均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的血液供应明显增加,尿道前列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内径增宽,血管阻力增大。阻断尿道前列腺动脉能使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血供明显减少,并可使前列腺体积缩小,有利于缓解下尿路梗阻。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尿道前列腺动脉 动脉栓塞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5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3±6.8)岁,中位病程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血便者9例(60%),排便习惯改变者10例(66.7%),腹部肿块1例(6.7%)。术前肠镜误诊率为26.7%(4/15)。总的手术根治率为46.7%(7/15)。术后大体病理溃疡型9例(60%),隆起型6例(40%);小细胞NEC10例(66.7%),大细胞NEC5例(33.3%);淋巴结转移11例(73.3%),肝转移者8例(53.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例(6.6%),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l例(6.6%)。免疫组化中嗜铬素(CgA)染色阳性9例(60%),突触素(Syn)染色阳性12例(8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10例(66.7%)。Ki-67增殖指数≥50%者占53.3%(8/15)。随访3~70个月,10例患者死亡,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45.4%、26.6%、13%。结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淋巴转移、肝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可能使患者获益,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 标签: 结直肠 神经内分泌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5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PN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57例PNEN患者中,45例为神经内分泌瘤(NET),9例为神经内分泌癌(NEC),3例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病理学巨检显示,NET患者肿瘤的体积最小,NEC患者肿瘤的体积较大,且多为单发实性肿块,MANEC患者肿瘤体积最大,且多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化蛋白表现为弥漫性触突素(SYN)及嗜铬素A(CGA)阳性表达(89.47%、94.74%),并伴有较高的CD56及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85.96%、84.21%),广谱角蛋白(CK)、CD10、核β-链蛋白(β-catenin)等标记呈阴性表达;30例功能型PNEN患者伴明显激素过度分泌症状,24例非功能型PNEN患者无明显症状;46例获得随访,8例死亡(G2级1例,G3级4例、MANEC3例).结论原发性PNEN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是准确诊断原发性PNEN和预后评价的主要依据.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选择既往化疗失败、疾病进展或复发转移入住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分别采用阿帕替尼加以紫杉类、伊立替康类和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另选择同期未接收阿帕替尼的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并对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71例,均可以评价疗效。其中39例仅接受化疗(对照组),32例为阿帕替尼加化疗(实验组)。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为15.4%,疾病控制率56.4%;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为50.0%,疾病控制率84.4%。治疗过程中可见蛋白尿、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但多为0-Ⅱ度。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可控。

  • 标签: 晚期胃癌 阿帕替尼 联合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ALK在213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3例HCC中无ALK基因重排阳性,28例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ALKgenecopynumbergain,ALK-CNG)现象。ALK-CNG阳性表达与HCC患者年龄。性别。AJCC分期。Child-Pugh评分及复发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48),晚期患者中ALK-CN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LK-CNG阳性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P=0.046)。结论HCC患者ALK基因重排阳性少见,但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且可能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荧光原位杂交法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49)和对照组(n=4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测量手术开始时、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7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癌胚抗原(CEA)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7d的IGF-1、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0.20%)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临床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免疫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外科手术 胸骨柄
  • 简介:目前新辅助放化疗已经逐渐变成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新辅助放化疗能使肿瘤降期,提高病理缓解率和保肛率,减少局部复发率。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ESMO)针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制定了治疗指南,并作了相关推荐。

  • 标签: ESMO 局部进展 保肛率 肿瘤内科 局部复发率 短程放疗
  • 简介:评价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单纯手术与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2011年收治的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214例,其中单纯手术93例(单纯手术组),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121例(术后放化疗组),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化疗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5.37%和27.38%(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6.23%和31.65%(P<0.05);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5%、23%和98%、74%、52%(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7个月和64.6个月(P〈0.05)。术后放化疗组不良反应以1-3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和咳嗽,晚期不良反应为放射性肺纤维化和吻合口狭窄。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安全、可行,能有效提高生存率。

  • 标签: 食管肿瘤 手术 术后放化疗 替吉奥 调强放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lncRNAHOTAI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91例NSCLC患者,取其经手术切除癌组织91例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6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以上标本的HOTAIR水平,分析NSCLCHOTAIR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CEA水平)的关系,并分析不同HOTAIR水平的预后情况。结果NSCLC组织的HOTAIR相对表达量为6.271±0.884,高于癌旁组织的1.027±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中HOTAIR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CEA异常均无关,而与TNM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Ⅱ+Ⅲ期、肿瘤大小〉3cm及有淋巴结转移者的HOTAIR表达均高于对应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NSCL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36.4个月,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CEA水平无关,但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HOTAIR表达有关,其中HOTAIR高表达者中位OS为27.8个月,低于低表达者的3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HOTAIR表达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HOTAIR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均有关,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 简介:目的评价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使用ForceTriad能量平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92例,其中56例术中使用ForceTriad能量平台,36例选择高频电刀传统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ForceTriad能量平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也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手术并发症方面,能量平台组有2例(3.6%)喉返神经损伤,而传统手术组有1例(2.9%),能量平台组与传统手术组间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Triad能量平台辅助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虽然住院总费用较传统手术组高,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 标签: 能量平台 甲状腺手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DBC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DBC1在150例结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DBC1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等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DBC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71.3%vs24.7%,P<0.05)。DBC1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0)。DBC1表达与结肠癌的总体生存时间、结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密切相关,DBC1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短(P<0.000)。结论:DBC1在结肠癌中呈高表达,可作为结肠癌的预后判断指标,提示DBC1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DBC1 结肠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中RO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332例肺腺癌组织和55例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ROS1蛋白的表达,分析ROS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332)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1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肺腺癌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史及TNM分期有关(P〈0.05),ROS1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和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分别为30%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ROS1对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检测肺腺癌患者ROS1蛋白对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ROS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表皮生长因子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翻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胃GIST接受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27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胃GIST外翻切除术(laparoscopictransgastrictumor-evertingresection,LTTR)组8例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laparoscopicwedgeresection,LWR)组19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标本切缘、切除正常胃组织面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随访情况。结果术中LTTR组的手术时间较LWR延长[(70±9)分钟vs.(56±8)分钟,P〈0.001]。LTTR组出血量与LW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9±12)mlvs.(38±14)ml,P=0.942]。LTTR组的正常胃组织切除面积明显少于LWR组[(33.0±5.6)cm~2vs.(119.3±41.6)cm~2,P〈0.001]。术后两组均无胃出血、胃穿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无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发生。术后两组肛门排气时间[(2.4±0.5)天vs.(2.3±0.5)天,P=0.842]、进食半流时间[(3.5±0.5)天vs.(3.0±0.8)天,P=0.07]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4~31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腹腔镜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无黏膜溃疡改变的胃GIST患者,其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胃壁组织,能有效减少胃腔狭窄、梗阻发生率,是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的有效补充术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胃肠间质瘤 外翻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