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1]。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相关并发症增多,并降低患者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最终影响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因此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应得到充分的重视[2]。最新的ESPEN指南也指出,所有营养不良的癌症患者、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胃肠道 临床应用 营养补充 营养不良 口服
  • 简介:目的探讨骨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重建手术后的并发症、下肢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手术治疗的13例骨盆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肿瘤,去除骨外肿瘤包块,刮除松质骨内肿瘤,将残余骨壳放入65℃20%高渗氯化钠溶液中灭活30min,原位植入灭活骨,螺钉、钢板内固定。累及骶髂关节者采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加固,累及髋臼者行全髋关节置换,髋臼破坏严重时用带翼网杯、钛网杯加固,必要时采用骨水泥填充提高骨强度。结果手术时间4.0~8.5h,平均5.7h;术中出血量820~5000ml,平均3500ml。术后1例失访,其余随访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5例复发,远处转移3例;骨折和关节脱位各1例;浅表感染3例。截至随访终点,4例无瘤存活,3例带瘤生存,5例死亡。7例存活者灭活骨愈合情况ISOLS评分为38.0%~93.0%,中位评分为81.0%;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3.0%~91.0%,中位评分为60.0%。结论肿瘤骨灭活再植术后虽然肿瘤复发率较高,但对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应权衡利弊,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骨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下肢 预后 骨肿瘤灭活再植
  • 简介: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腮腺肿瘤的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耳垂、乳突后小“C”隐蔽切口入路,借助内窥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找到面神经主干,根据肿瘤位置解剖相应分支,行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来评价内窥镜辅助小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变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干、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以及术区麻木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小切口径路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切口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美容效果,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微创 腮腺良性肿瘤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B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3支)、C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6支),观察并分析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术后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应用6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术后5年生存率要高于应用3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三组在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 腹腔化疗 总生存期
  • 简介: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的皮肌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45例皮肌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病理学和/或随访结果,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的皮肌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5例皮肌炎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3.33%(15/45),平均年龄为58.33岁,男∶女为2.1∶1。18F-FDGPET/CT发现恶性肿瘤的灵敏度、误诊率、特异度、漏诊率、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13.33%、86.67%、0、91.11%、78.95%、100%。肌肉/皮肤18F-FDG弥漫性代谢异常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6.84%(7/19),肌肉/皮肤18F-FDG局部异常代谢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28.57%(2/7),肌肉/皮肤18F-FDG代谢无异常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1.58%(6/19)。三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肌炎伴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5%(3/20),无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48%(12/25)。两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肌炎是否伴有肌肉/皮肤代谢异常和恶性肿瘤发生率无关,对年龄较大且无间质性肺病的男性皮肌炎患者,18F-FDGPET/CT对于肿瘤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皮肌炎 肿瘤筛查 18F-FDG 间质性肺病
  • 简介:软骨肉瘤是发生在软骨细胞的继骨肉瘤之后第二高发骨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因发生部位及组织学分型不同,软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差异较大。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瘤极易复发。对于长骨低级中心型软骨肉瘤可行病灶内刮除并给予辅助治疗,而发生于骨盆及脊柱的软骨肉瘤,多选择广泛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作者对软骨肉瘤的临床诊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软骨肉瘤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学 治疗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的提出及实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目前ERAS临床实践多强调围术期处理,评估指标多关注术后住院日、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等。这些指标尽管相对较客观,但忽略了患者的自身感受,未能全面客观地评价ERAS的临床实践效果。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reportedoutcomes,PROs)为近年兴起的评价体系,有研究证实其与ERAS有潜在联系。本文就消化肿瘤ERAS临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F)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增生性筋膜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F好发于四肢及头颈部,发病年龄为32~80岁。临床表现为伴有疼痛,迅速生长浅表孤立性肿块。镜下特点为黏液样背景、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间质散在分布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及神经节样大细胞表达Vimentin、SMA和H-Caldesmon。结论:P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后罕见复发,不转移,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加强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假肉瘤 增生性筋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皮肤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采用ALA-PDT治疗分为联合组(ALA-PDT+手术治疗)43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手术治疗)37例,对比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43例患者均完成了ALA-PDT治疗,其中治疗显效38例(88.37%)、有效5例(11.63%);联合组的术前病灶面积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手术创面面积小于单纯手术组,外观满意度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9.30%,24个月的复发率为18.60%,单纯手术组分别为16.22%、3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2个月,单纯手术组为2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A-PDT结合手术治疗皮肤癌有利于减小手术创面面积,对患者术后创面外观恢复有利,但是对皮肤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皮肤癌
  • 简介: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ISSN1001-7399CN34-1073/R),月刊,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及科技部中国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精准医疗被认为是继经验医学、循证医学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

  • 标签: 临床医学类 核心库 经验医学 核心期刊 省部级基金 临床医师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型,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T1-4N0-1M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分型(lymphaticdrainagepathway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型、内乳(internalmammary,IM)型、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mammary,A-IM)型、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型、胸肌间(interpectoral,I)型、上腹(epigastriumtype,E)型和其它;其中A型、A-IM型、IM型较为常见,在这三型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mammarylymph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lymph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型25例占5.6%、A-IM型75例占16.7%、A型345例占76.7%、S型2例占0.4%、I型2例占0.4%、E型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型、A-IM型、IM型共占98.9%,对比发现:A型、A-IM型、IM型这三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型、A-IM型分别与IM型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分型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分型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型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型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型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引流途径 淋巴流域 淋巴分型
  • 简介:淋巴上皮瘤样癌(1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部,原发于输尿管极为罕见。1998年Chalik等最早报道1例输尿管LELC,到目前为止,仅有9例输尿管LELC病例报道,其中1例为国内报道。

  • 标签: 输尿管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5例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将同期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中发热、不全肠梗阻、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相比白细胞水平更高、肿瘤直径更大(均P〈0.05)。研究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58个月,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48.4%VS.45.4%.P=0.573)。结论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容易误诊漏诊,术前应全面分析,重视围术期处理.术中应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并且清除感染灶。

  • 标签: 结肠癌 急性阑尾炎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及地塞米松防治顺铂高致吐风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接受3日顺铂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静推,d1、d3;地塞米松10mg静滴,d1~d4。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每晚加服奥氮平5mg,d1~d4;高剂量组每晚加服奥氮平10mg,d1~d4。比较两组急性期CINV和延迟性CINV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评估不同剂量水平的奥氮平治疗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低剂量组急性期CINV和延迟性CINV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0.2%(33/47)和63.8%(30/47),均低于高剂量组的83.8%(36/43)和74.4%(3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CINV和延迟性CINV控制的有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头晕、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8.5%和4.3%,低于高剂量组的27.9%和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氮平联合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对于防治高致吐化疗方案致恶心、呕吐的控制率较好,需要解救性抗呕吐治疗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 奥氮平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相关的miRNA表达,探讨miR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10例肺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miRNA表达谱,结合临床分析可能与预后有关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84例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标本中miRNA表达,结合临床预后分析确认表达差异的miRNA。结果在5例无进展生存期(PFS)≥5个月和5例PFS≤2个月患者中,芯片筛查显示共13种miRNAs表达变化倍数〉2倍。在84例不同预后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中选取miR.146a、miR-16、miR-155、miR-484、miR-134、miR-141、miR.106b和miR-93共8个miRNA进行QPCR验证,发现仅miR-93和miR-146a表达存在差异(P〈0.05),miR-93在预后好的患者中表达升高,变化倍数为2.41倍,miR-146a在预后好的患者中表达下降,变化倍数为0.46倍。结论miR-93在预后好的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高表达,miR-146a则相反,其可能成为判断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预后新的分子标志物。

  • 标签: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miR-93 MIR-146A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奈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排尽胸腔积液后对照组31例予奈达铂胸腔灌注化疗,研究组31例予46℃奈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4.52%(P〈0.05)。研究组胸痛、疲乏感、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90%、19.35%、6.45%,对照组分别为38.71%、48.39%、29.03%(P〈0.05)。结论奈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近期疗效好,安全性较高,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肿瘤 奈达铂 胸腔热灌注 恶性胸腔积液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手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血红蛋白(HGB)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另60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并发症,以及两组手术前后血清PA、ALB、TLC及HGB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手术用时长于开腹组(P〈0.01),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开腹组(P〈0.01),两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CRP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两组血清PA、ALB和HGB均较术前有上升(P〈0.05),且腹腔镜组改善程度好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TCL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同时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干扰要少于开腹组,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营养状况 胃癌根治术 手术并发症 前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69)和传统组(n=79),ESD组患者接受ESD治疗,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住院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减压时间、禁食禁水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SD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4%,低于传统组的2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6.92%、92.31%,传统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8.63%、95.89%,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效果相当,但具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传统外科手术 早期胃癌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miR-150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2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其中Ib期患者23例,IIa期患者29例、IIb期患者10例,正常宫颈组织1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50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iR-150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宫颈癌组织miR-150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50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相关,与宫颈癌Ib期患者相比,IIa期以及IIb期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50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颈癌IIa期与IIb期患者的miR-150mRNA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150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作为癌基因调控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

  • 标签: 宫颈癌 miR-150 微小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探讨RAB22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RAB22A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AB22A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4.9±1.1vs1.1±0.3,P〈0.01)。不同年龄、肿瘤大小以及不同ER、PR、HER-2表达状况乳腺癌患者中RAB22A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淋巴结转移数患者RAB22A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RAB22A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差(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AB22A和淋巴结转移数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RAB22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与乳腺癌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RAB22A 转移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