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1994-1999年与2000-2006年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将连续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1999年时期Ⅰ、2000-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显著高于时期I的32.8%、42.4%(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 病理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残胃癌与同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并资料齐全的残胃癌62例(溃疡术后38例,胃癌术后24例)、近端癌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同时比较根治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析根治术对残胃癌的预后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Borrmann分型、血清CE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与近端癌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64和60岁,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6%和17.7%,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比例分别29%和12%,低分化癌比例67.7%和56.4%,根治切除率79.0%、8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为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残胃癌不是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P=0.227)。在根治前提下,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31个月(P<0.05),根治切除后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40个月(P>0.05)。对残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术和非根治术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7个月(P<0.05)。结论残胃癌较近端胃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导致根治率降低,预后不良。根治性切除能显著改善残胃癌预后,较近端癌根治术相比,残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

  • 标签: 残胃癌 近端胃癌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50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开腹组则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和手术需要的时间,比较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25例肝细胞癌染色体DNA异常情况,并与临床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25例肝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染色体DNA拷贝数的扩增或缺失,较为常见的染色体DNA异常是+1q(72%)、+1p(64%)、+2q(、48%)、+2p(48%)、+5q(48%)、+Xq(48%)、+7q(44%)、-4q(48%)、-16p(48%)、-8p(40%)、-17p(36%);相关分析显示+17p、+18p、-8p、-13q、-11q、-8q染色体异常事件与临床指标部分相关。结论肝细胞癌存在明显的染色体异常,部分染色体异常事件是非随机性的,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癌 比较基因组杂交 染色体异常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gastriccarcinoma,MGC)与胃印戒细胞癌(gastricsignetringcellcarcinoma,SRC)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我科收治的1016例连续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MGC与SRC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差异.结果胃癌病例中,MGC占胃癌的6.8%(68例),SRC占9.1%(92例).MGC与SRC两组相比,在年龄分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接受根治手术、临床TNM分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肿瘤大小、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GC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29.4%,而SRC则为37.3%,MGC的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当伴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BorrmannⅢ型时,MG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SRC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根治手术是MGC的独立预后因素;而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根治手术是SR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GC与SRC比较,MGC在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根治手术及TNM分期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差,MGC5年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更多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胃黏液型癌 胃印戒细胞癌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手术质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治手术均按照CME的原则进行.按照手术入路的差异分为中间入路组(36例)和外侧入路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切除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中间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长度与外侧入路组相似(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入路组患者手术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17.83枚vs.15.82枚,P<0.05)、切除平面分级优的比例更高(91.7%vs67.6%,P<0.05)、术后平均每天引流量更少(265.00mlvs.310.0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中间入路组与外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因术后并发症行二次手术.结论中间入路更符合CME原则指导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获得较佳的手术解剖平面,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的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的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的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的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的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的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的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592例鼻咽癌患者的CT、MRI资料,探讨MRI及CT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的不同影响。方法:分析592例治疗前进行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比较MRI和CT检查的差异性所导致分期不同。结果:MRI分期结果较CT晚,92福州分期CT中T1+T2比例达59.4%,MRI中为39.9%(P=0.000);02UICC/AJCC分期中T1+T2比例达61.0%,MRI中为46.6%(P=0.001)。两种分期相比,92分期T4期比例为32.4%,02UICC/AJCC分期T4期比例为22.0%(P=0.001)。结论:较CT对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具有优越性,92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在T分期上差异不大。

  • 标签: 鼻咽癌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 简介:目的:比较几种介入治疗大肝癌方法优劣.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到肝动脉并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方法(TACE),合并B超引导下门静脉化疗栓塞(SPVE)或B超引导下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入(PEI)或结合多频治疗;对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行Ⅱ期外科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结果:TACE,TACE+SPVE,TACE+PEI,TACE及Ⅱ期手术切除,TACE结合射频治疗的肿瘤缩小率≥50%,分别为30.2%,44.9%,45.2%,58.4%;其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6.2%,57.9%,70.9%,94.7%,96.4%和22.9%,39.5%,41.9%,67.9%.(TACE结合射频治疗的2年生存率未随访).结论: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优于单纯TACE治疗.

  • 标签: TACE 肿瘤 介入治疗 大肝癌 疗效比较 原发性肝癌
  • 简介:目的:观察健择,顺铂(GP)和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41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GP组应用健择1000mg/m^2,静脉滴注,d1,d8;顺铂80mg/m^2,静脉滴注,d1,CAP组给予环磷酰胺600mg/m^2,阿霉素40mg/m^2,顺铂40mg/m^2,dl,iv。两组均21d为一周期,连续使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GP组有效率为52.4%。肿瘤控制率为85.7%,中位生存期为9.6mo,1a生存率为42.8%;CAP组有效率为40.0%,肿瘤控制率为80.0%,中位生存期为7.9mo,1a生存率为3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少数可出现脱发和皮疹,其中GP组骨髓抑制较CAP组轻。结论:GP和CAP方案均可作为.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GP方案的疗效略优于CAP方案,如经济条件允许,建议首选GP方案。

  • 标签: GP方案 CAP方案 治疗 NSCLC 非小细胞肺癌 顺铂
  • 简介:乳腺癌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四分之一,在北美大约每九个妇女中有一人在其一生中可能患乳腺癌。随着钼钯检查的广泛运用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更多的乳腺癌会在早期被发现而可以治愈。保乳手术加放疗已经是Ⅰ、Ⅱ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在北美保乳手术加放疗的使用率占63%。保乳术后常规放疗的病理基础是即使切缘阴性仍有25%~30%的患者存在乳房残余病灶。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手术 照射技术 肿瘤 放疗
  • 简介:目的比较Pellet培养和纤维蛋白凝胶支架两种培养方式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差异。方法人脂肪组织酶消化分离脂肪干细胞,培养基为DMEM含10%胎牛血清,利用Pellet培养和纤维蛋白凝胶支架两种培养体系将P3代脂肪干细胞诱导成软骨后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DMMB法测定胞外基质中GAG含量,荧光定量PCR测定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蛋白凝胶实验组软骨细胞外基质大量分泌,并融合成片,说明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可更好促进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维持软骨细胞表型。GAG/DNA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凝胶组促GAG分泌的能力优于其余各组(P〈0.05),其Ⅱ型胶原mRNA表达的能力也最强(P〈0.05)。结论利用纤维蛋白凝胶支架诱导人脂肪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优于无支架的Pellet三维培养体系。

  • 标签: 纤维蛋白 干细胞 组织工程 软骨 Pellet培养 脂肪源干细胞
  • 简介:目的本研究前瞻性评估食管癌患者的营养风险,比较不同营养筛查工具间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评估54例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利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及主观全面评价法(SGA)作营养筛查,测定体重指数判断营养状况,分析各营养筛查方法的关系.结果54例患者均完成NRS2002和SGA.用体重指数(BMI)中国标准判定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7.4%、18.5%和5.6%.NRS2002筛查显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9.6%,SGA筛查显示营养不足发生率为81.5%.两种方法在营养不足筛查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结论NRS2002和SGA均适用于食管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 标签: 营养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 主观全面评价法
  • 简介:目的比较FOLFOX4方案和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2h,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脉推注,d1、d2;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脉泵输注22h,d1、d2。每2wk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采用ELCP方案化疗:足叶乙甙(Vp-16)120mg/m^2,静脉滴注,d1-d5;亚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d1-d3;氟尿嘧啶(5-Fu)500mg/m^2,静脉滴注5h以上,d1-d5;顺铂(DDP)20mg/m^2,静脉滴注2h,d1司5。每4wk为1周期。对两组的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缓解率分别为60%和50%,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75%和4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神经毒性和脱发等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FOLFOX4方案和ELC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FOLFOX4方案优于ELCP方案(P〈0.05)。

  • 标签: 晚期胃癌 化学治疗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足叶乙甙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剂量并观察长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48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0例,采用6MVX线外照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A组),1次,d,2.0Gy/次,5次/wk,总剂量68—70Gy:超分割放射治疗组(B、C、D、E、F组)在前2/3疗程常规放疗40Gy,后1,3疗程改用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2次/d,每次分别为1.2Cy、1.3Gy、1.4Gy、1.5Gy、1.6Gy,间隔≥6h,5d/wk,总剂量68—70Gy。结果A、B、C、D、E、F组5a生存率分别为11.3%、16.3%、25.6%、30.0%、27.5%和26.3%(x^2=0.84、5.10、8.59、6.76、5.91);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0.0%、41.3%、45.0%、47.5%、53.8%和50.0%(x^2=2.21、3.84、5.16、9.27、6.67)。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及气管炎的发生超分割组明显于常规组。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提高了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单次剂量为1.3Gy-1.5Cy,总剂量为68—70Gy时急性反应病人能耐受,并未增加晚期并发症。

  • 标签: 食管肿瘤 超分割放射治疗 放射剂量分次
  • 简介: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IMRT与RapidArc凋强放疗计划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0例鼻咽癌CT增强扫描模拟定位后勾画CTV,按统一标准外扩PTV;实施均分9野IMRT计划和单弧、双弧、3弧Arc调强计划;以门V处方剂量70Gy,分析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限剂量,进行剂量学对比研究并比较治疗时间的长短。结果IMRT调强计划适彤指数及不均匀指数明显优于单弧,与双弧和3弧没有明显区别;各计划之间危及器官受量均低于参考受限剂量;照射体积(irradiationvolume,IV)未见明显区别;机器跳数(monitorunit,MU),Arc调强计划明显低丁IMRT调强计划;治疗时问上Arc凋强计划更短。结论目前虽IMRT计划更符合鼻咽癌的治疗剂量要求,但Arc计划在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时的机器跳数上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IMRT/Arc调强计划
  • 简介:目的:探讨和比较GP、NP、MVP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96例经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GP、NP、MV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进行x^2检验比较。结果:GP、NP、MVP三个不同化疗方案组的有效率分别是46.2%(12/26)、46.9%(14/32)、36.8%(14/38),各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性(P>0.05)。NP组骨髓抑制和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P、MVP组(P<0.05),NP、MVP组脱发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高于GP组(P<0.05)。GP组不良反应最小。结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GP、NP和MVP方案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GP方案更安全,值得推荐作为治疗NSCLC的一线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联合化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毒副反应 健择 诺维本 丝裂霉素
  • 简介:据意大利学者报道,对于小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肝切除术或经皮乙醇注射(PEI)治疗的存活率是相同的。意大利那不勒斯NazionaleTumori研究所的BrunoDaniele博士指出,小HCC患者经常采用肝切除术或PEI治疗,为此,研究人员通过意大利肝癌计划(CLIP08)中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肝切除术与PEI对存活率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进行肝切除术(病例)或PEI(对照)治疗的单结节HCC(≤5cm)患者进行研究,配对标准为诊断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经皮乙醇注射治疗 肝癌 手术 肿瘤
  • 简介:出现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经。血行转移一般发生于胃癌晚期。当癌肿侵透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种植于腹膜、网膜或其他脏器表面,形成种植转移。胃癌转移的程度是判断病期、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亚临床转移 胃癌患者 临床研究 转移规律 胃癌转移 种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