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筛查的意义。方法对1091例北京市户籍社区居民,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体格检查、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方法,对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四位可变的危险因素为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此四种危险因素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2.0%、45.7%、28.7%和17.3%。吸烟(10.6%)、饮酒(12.6%)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占较大比例。在1091例参与者中,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455例(41.7%)内膜中层增厚、326例(29.9%)单发斑块、324例(29.7%)多发斑块和90例(8.2%)颈动脉狭窄。结论①社区脑卒中筛查能够了解本辖区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隋况,为高危人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②填写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这种社区筛查的方法是筛检脑卒中高危人群可行有效的方法,对社区脑卒中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筛查 社区
  • 简介: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面对一群沟通障碍的病人,我们近年来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诚信服务”的实施、评价,全面提高了精神科护理工作内涵质量,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主动,住/出院病人满意度大为提高。具体做到四抓到位。

  • 标签: 护患沟通 精神科 有效性评价 病人满意度 护患关系 工作主动性
  • 简介:目的进一步分析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基础治疗平行对照试验设计。90例发病48h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DELP治疗组(55例)、对照组(35例)。评估DELP治疗后第4、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90d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层分析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等对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开始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14天DELP治疗组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但Barthel指数(BI)变化无显著差异;DELP治疗组第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良好预后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第4天各项指标间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治疗第14天则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6h、收缩压≥140innqHg、舒张压〈90mnlHg(11Tlnl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血糖〈7.0mmol/L的患者第14天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6h〈T≤24h、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血糖〈7.0mmol/L的患者DELP治疗后第90天mRS良好预后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DELP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少了严重残疾的发生。尤其能促进收缩压≥140mmHg、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或血糖〈7.0mmol/L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良好预后的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 分层分析 血液滤过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人所有关于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版本5.0.1)评定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1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符合标准的研究,共11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于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明显优于激素治疗组(OR=1.83;95%可信区间:1.09~3.06;P〈0.05);②对于提高患者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OR=0.71;95%可信区间:0.47~1.06;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激素治疗。虽然神经内镜组开颅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对视力恢复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有效。方法回顾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有效。结果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LVIS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及安全;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有效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及安全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枕寰枢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元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一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护理人员关注的是整体的人,也就是说关注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各个层面。由于关注点的广泛涵盖范围的多面,护理研究也具有了复杂的特性。护理研究者必须能熟练地应用多种研究类型,包括质研究研究,并且经常需要在一次研究中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也就是采用混合方法学或者说是多种方法学的科研设计方案。

  • 标签: 方法学 设计 护理人员 质性研究 多面性
  • 简介:1文章概要应用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寻找皮层下血管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SVCI)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 标签: 认知障碍 MRI 血管性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环路 功能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位点多态汉族难治癫痫(RE)的关系.方法收集170例诊断明确、治疗合理的汉族癫痫患者,根据是否符合RE诊断标准将其分为RE组(91例)和非RE组(79例).RE定义为:至少观察2年,按患者发作类型正确使用≥2种对该发作类型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单药前、后分别使用或联合使用,仍每月发作≥1次达2年及以上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MDR1基因C3435T多态.结果RE组CC、CT、TT基因型分别占48.4%、40.7%、11.0%,非RE组分别占40.5%、38.0%、21.5%,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5,P=0.164).RE组患者C3435T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68.7%、31.3%,非RE组患者分别为59.5%、4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3.112,P=0.080).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癫痫、症状或隐源癫痫2组,结果示2组患者中RE亚组和非RE亚组C3435T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MDR1基因C3435T多态汉族RE有关.

  • 标签: 癫痫 药物抵抗 P-糖蛋白 多药耐药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血管痴呆(VaD)系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认知功能障碍。血管痴呆的两项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及作为痴呆病因的脑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良性发作位置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a)[Lipoprotein(a)]及其他脂质相关成分颅内囊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探讨Lp(a)在动脉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自1996~1999年,我们分别收集并测定了颅内囊动脉瘤病人组(176例)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180例)的血浆Lp(a)及其他脂质相关成分的浓度,运用分组对照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并参照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动脉瘤发病的相关.结果动脉瘤患者Lp(a)平均浓度为(53.1±15.5)mg/d1,正常对照组仅为(15.9±8.9)mg/d1(P<0.001,测定方法为ELISA夹心双抗体法).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在动脉瘤组内没有发现动脉瘤部位血Lp(a)浓度存在相关,也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而其他各项血浆脂质(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HDL和LDL)和载脂蛋白(apoAI,apoB)浓度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动脉瘤组内没有发现发病的家族遗传倾向.结论血浆Lp(a)浓度颅内囊动脉瘤发病有显著相关,可能是导致动脉瘤形成的一种致病因子,也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发病倾向的一个独立指标.

  • 标签: 发病 囊性动脉瘤 内囊 Lp(a) 颅内 血浆脂蛋白(a)
  • 简介:卒中位列全球人口全因死亡率的第4位,尤其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地升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由数十种炎因子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以炎因子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广阔、进展迅速。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性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 靶向治疗
  • 简介:疼痛不仅可以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其实有些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例如中枢疼痛、幻肢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直是临床上的治疗难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疼痛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消除疼痛。国际上早在100多年前,疼痛就已经纳入神经外科的诊疗,

  • 标签: 疼痛 神经病理性 止痛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有助于高血压脑出血(HICH)预后判定及治疗方案选择的评估方法.方法根据HICH出血量、出血部位及血肿破入脑室情况三者之间预后的关系,提出一种用计分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结果依本计分法,时260例HICH病人的计分进行分组,并将各组病人计分的均数病死率行直线回归相关分析(r1=0.9757,r2=0.9973),经相关系数显著检验(P<0.0005),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在非手术组手术组病死情况比较中,计分61~100组,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X2=5.67,P<0.05).结论计分法能较客观地反映HICH病人的预后,并在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计分法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 预后 相关性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和非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非动脉瘤SAH16例动脉瘤SAH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and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动脉瘤SAH非动脉瘤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and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非动脉瘤SAH,尤其是非动脉瘤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纹状体源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增殖特点,比较两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发育时期上的异同,寻找更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孕14d小鼠的胎鼠的脊髓及纹状体中分离培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nestin)抗原和诱导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并比较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在培养及分化方向上的异同点。结果从胎鼠的脊髓和纹状体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均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nestin。脊髓血清诱导分化后脊髓源神经干细胞8.tubulinⅢ阳性细胞(13.5±0.8)较纹状体源神经干细胞(17.4±1.1)减少,而nestin、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45.7±0.3vs539.2±1.2;25.2±1.3vs18.8±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细胞增殖特点和分化结果的区别,证实纹状体源神经干细胞更适合用于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 标签: 纹状体 脊髓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主因体位头痛1月余,于2011年4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体位头痛,表现为下蹲或平卧后站起时头痛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呈后枕部胀痛,发作1~2次,d,每次持续约数分钟,伴鼻塞,无流涕、咳嗽,无发热、盗汗,无视物模糊,无肢体麻木、乏力,无恶心、呕吐。

  • 标签: 颅内低压 综合征 头痛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