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组织学特点条索状或簇状排列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脊膜瘤老年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脊膜瘤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临床资料;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56例患者中术前McCormickI级6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4例,V级3例。结果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55例(98.2%),完全位于硬膜外1例(1.8%);56例患者中38例(67.9%)肿瘤位于胸段。55例(98.2%)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McC0rmick分级改善者31例(55.4%),不变者19例(33.9%),恶化者6例(10.7%)。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老年脊膜瘤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术前脊膜瘤误诊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多位于胸段及脊髓腹侧及腹外侧,且部分质地坚硬,显微手术应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

  • 标签: 椎管内脊膜瘤 老年患者 显微手术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预后KPS评分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标签: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血管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并脑微出血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分析16例自发性脑出血并脑微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与MRI—SWI影像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9岁。1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9例为首次发病脑出血患者,7例再发脑出血患者。再发脑出血患者SWI检查全部发现脑微出血,其中6例(85.7%)微出血同时累及双侧半球多个脑叶及深部脑组织。首发脑出血组合再发脑出血组患者脑微出血病灶数量均数分别为5.22±2.829.71±3.50,2组间微出血病灶数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结论脑微出血与自发性脑出血关系密切,较多脑微出血病灶可能预示着再发脑出血风险增高。

  • 标签: 脑微出血 脑出血 核磁共振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四级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影响。方法:由护士与肿瘤志愿者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四级预防心理干预12周,在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四级预防心理干预后,其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四级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恶性肿瘤 四级预防 心理干预 心理状态 康复
  • 简介:脑室外引流是治疗和缓解神经一些疾病有效手段。但是,随之而来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感染临床处理很棘手。因此,外引流后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感染,是减少病残率病死率关键。我自1997年9月~2009年9月共行各种涉及脑室系统手术145例,行脑室外引流28例,5例出现脑室系统感染,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术后感染 脑室系统感染 有效治疗 2009年 临床处理
  • 简介:随着神经科系统各科室同国外交流学习日益密切,各学科发展随之细化,亚专业出现成为必然,每个临床科室可以分成两个甚至多个专业组,在这种临床科室发展扩大化细分化背景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值得临床教师思考,而合理培养模式应是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 标签: 神经科 临床 研究生
  • 简介:目的分析库欣病患者经蝶手术治疗前后代谢特征变化。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经蝶手术治疗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54%患者体重指数(BMI)〉25,86%患者血脂异常,80%患者患高血压,20%患者有糖尿病,BMI大于〉25患者血脂异常(96.3%)及脂肪肝(51.9%)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患者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51.9%BMI〉25患者于术后6个月之内降至25kg/m2以下,平均恢复时间(4.1±1.6)个月;92.5%高血压患者在随访期间血压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3.9±7.3)个月。结论库欣病应早期行经蝶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高血压、糖及脂代谢异常有不同程度缓解,但仍有较高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

  • 标签: 库欣病 经蝶手术 代谢变化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颅内肿瘤,在国内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35.26%~60.96%,平均44.69%[1]。虽然针对胶质瘤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患者预后仍然不佳。研究提示,胶质瘤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关系十分密切[2]。然而,其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生长模式,使肿瘤全切变得十分困难。

  • 标签: 辅助治疗 胶质瘤 临床研究 切除术 引导 荧光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危险是对照组5.6倍,瓣膜病合并房颤是对照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
  • 简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41例41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男17例,女24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2)岁。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影响,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干预作用。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IL-18MMP-7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稳定斑块。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纳美芬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纳美芬 高血压 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差异。结果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瘤形状与术中动脉瘤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动脉瘤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水痘-带状疤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可引起中枢外周血管病变。VZV感染后脑血管病变是导致儿童期脑、脊髓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原因。近几十年,有关VZV感染后缺血性卒中病例报道有所增加,其原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性及其相关治疗措施仍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管炎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住院天数经济支出影响。方法将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汉语失语检查表(ABC)分别对神经功能、Et常生活能力、痴呆程度及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经济支出。结果1、3、6个月时,微创组NIHSS评分、MBI指数、ABC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3、6个月时,微创组CDR分级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微创组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较少。

  • 标签: 微创 脑出血 经济支出 住院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