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享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针对性护理后,34例好转出院,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中途放弃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护理满意率为97.22%(35/36),未出现1例严重不良反应。随访1~2年,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结论: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患者治疗过程中,结合其病情行针对性护理,保证了临床疗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伴肺间质 患者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指标及患者负性情绪。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漳州市中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单一治疗模式,观察组应用肾炎康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观察并测量肾间质纤维指标及患者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经治疗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肾小球过滤率及肾脏血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睡眠质量指数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指标及患者负性情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肾炎康 依那普利 糖尿病肾病 肾间质纤维化指标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介绍大脑实质转移性胃样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4月20日收治的1例大脑实质转移性胃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既往史以及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左侧颞顶部阵发性胀痛伴双眼视物不清,短暂性失语1月余;MRI检查显示左侧颞后叶肿物,拟诊为转移性脑肿瘤。3年前因胃贲门部、胃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后8个月B超和CT检查发现内多发性转移癌,施行动脉血管栓塞术。对左侧颞叶转移灶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存档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呈实性结节状生长、多角形上皮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圆,核仁明显,结节间有血窦样裂隙似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石蜡1单克隆抗体阴性,证实二者均为胃样腺癌。结论首次报告胃样腺癌大脑实质转移病例。提示,对于脑转移癌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需应用成组抗体.避免与肝细胞癌脑转移相混淆;尤其有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袭或转移至其他脏器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监测脑转移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胃肿瘤 肝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我们收治一例良性颅骨非骨化性纤维瘤,鉴于本病少见,好发于四肢长骨,多见于大龄儿童及青少年,且该类病例多为骨科或放射科同仁报导,经查询国内文献未见发生于颅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的报导,特此结合文献复习将病例介绍如下:

  • 标签: 颅骨 非骨化性纤维瘤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好发于青少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机体各脏器异常沉积引起多系统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硬化及豆状核变性。不同地区、种族及个体差异,铜离子沉积的速度、部位及程度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肾脏损害及角膜K—F环;生化特征表现为血浆铜蓝蛋白及血清铜离子水平低下,24h尿铜排出量增加。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WILSON病 治疗 多系统损害 铜代谢障碍
  • 简介:产后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产后病。藏血,为睡眠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分娩出血、流汗、用劲都可能导致产后血亏损。血亏虚,神魂失养,则夜寐难安。血亏虚为产后失眠的病理基础,因此调补血法为治疗产后失眠症的重要治法。

  • 标签: 产后失眠 肝藏血 补调肝血
  • 简介:颅骨病变并不少见,性质各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FD)是一种特殊的骨病(也称骨发育不良,或是骨纤维结构不良),是因正常骨组织被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逐渐替代而成,组织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化生;可发生于身体骨骼任何部位,发生率由高至低依序为肋骨、股骨、胫骨、上颌骨、下颌骨、颅骨及肱骨,神经外科常见颅、颌、面好发,多累及颅、颌、面单一或多块骨,单侧多见。

  • 标签: 小儿 颅骨病变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神经外科
  • 简介:《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更由情志过极、思虑劳倦等原因,耗伤气血阴精,加重肾阴虚,不能上奉于心,一则神魂失养,二则水不济火,相火妄动,或阳亢盛,神魂被扰,为中老年不寐的重要病理基础.徐凌云教授善用滋补肝肾、降火安神法,以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不寐;因辨证准确,用药精准,灵活论治,每于平淡小方出奇功.

  • 标签: 徐凌云 肝肾论治 失眠
  • 简介:目的探讨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应用纤维内镜进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纤维内镜对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的6例患者施行经侧脑室透明隔造瘘术。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情况均得到改善。追踪观察无症状复发者,复查CT示脑室系统及透明隔腔隙明显缩小。结论透明隔异常临床上并不罕见,透明隔囊肿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应用纤维内镜对致病性透明隔囊肿进行治疗效果肯定。

  • 标签: 透明隔囊肿 体层摄影术 纤维内镜 外科治疗 脑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例SF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年,肿瘤无复发。MRI示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病理免疫组染色检查:CD34(+),CD99(+),Vim(+)。结论颅内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颅内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  1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15岁,主因'反复发作右侧肢体抽搐2年'收住我科.患者于入院1年前开始,在活动以后出现右侧肢体抽搐,症状持续4~10min,未给予特殊治疗.以后症状常常在活动中、劳累后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时可以导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伴有意识障碍.曾于院外行颅脑MRI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发现左侧额颞叶有短程发放的中至极高波幅的3.5~7Hz波.诊断为局灶性癫(癎),给予抗癫(癎)药物(卡马西平,0.1g,3次/d)治疗,症状发作明显缓解.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来我院诊治.……

  • 标签: 贫血 纤维肌发育不良 癫(癎)发作
  • 简介:目的提高对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收治并随访50年的1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疾病的临床演变过程和治疗经过。结果女性患者,53岁,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为先后发病的双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符合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34岁时发现右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因肿瘤复发而行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2岁时诊断为左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行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学随访至今双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无复发。同时存在右侧三叉神经许旺细胞瘤、多发脑膜瘤、脊膜瘤,以及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瘤,神经系统受累广泛。近20年来多次施行手术及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病理诊断为前庭神经和三叉神经许旺细胞瘤、过渡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等。现患者能够生活完全自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耳聋,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左侧肢体肌力4级。结论Ⅱ型神经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保留患者听力、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2型 神经外科手术(学) 放射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视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DTI和DTF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 标签: 视放射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 简介:纤维蛋白质既参与血液凝固,又参与血液流变学特征的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原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本文就纤维蛋白原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患者男,12岁。因反复发作性愣神3个月于2004年11月3日到我院就诊。2004年8月出现发作性愣神,表现为突然停止活动,手中物体坠落,双眼凝视,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每次持续时间约10s,事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曾服用抗癫癎药物(不详),未能有效控制发作。无阳性家族史。体格检查:肤黑,角膜色素环阳性,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显示双侧对称的3Hz棘-慢复合波;头部CT检查显示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首发症状 癫癎 反复发作性 阳性家族史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dsis,NF)是源于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而导致神经、肌肉、骨骼、内脏、皮肤等先天性发育不良的疾病。NF伴颅骨缺损非常罕见,其发病率不足1%。本文作者报告1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颅骨缺损患者,行钛网成形颅骨修补术,详情如下: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颅骨缺损 小儿 凹陷变形 钛网
  • 简介:目的分析口服卡马西平(CBZ)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使用卡马西平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卡马西平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时间、停药前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变化及转归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男性患者均为长期不规则服药,时长与病史年限大致相同。经停用卡马西平,11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0g,/L以上,1例停药14d,纤维蛋白原由1.40g/L升至1.92g/L。结论卡马西平可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用药过程中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以防引起严重出血。

  • 标签: 卡马西平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梯度回波序列 LOGISTIC模型
  • 简介:患者,男性,39岁,因双下肢无力伴胸部以下感觉减退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双下肢无力以长时间行走后为著,患者无大小便障碍,无外伤及感染病史。

  • 标签: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硬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