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分泌性中耳炎病人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1.42%、89.66%,两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4±4.6d、10±5.3d,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内的浆液性和黏液性的治愈率分别为76.74%和53.84%、97.87%和54.55%,把两组病人的浆液性组、黏液性组的治愈率分别进行比较,浆液性组的治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粘液性组的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对浆液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有明显提高疗效。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七叶皂苷钠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耳内镜下鼓膜打孔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并发症,优势及复发率。资料与方法分析研究156例病史超过3个月,由腺样体肥大和慢性鼻-鼻窦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病例针对病因先行鼻内镜下等离子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研究组(78例)患者同期行等离子鼓膜打孔术,对照组(78例)行鼓膜置管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时的检查结果作对比,研究组78例患者鼓膜打孔处约1-3月愈合,两组治愈好转率经比较,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以中耳感染、流脓为主要参考指标,对照组的并发症在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研究组,经卡方检验,术后1周p值为0.043,其余均p〈0.001,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有显著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鼓膜打孔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

  • 标签: 内镜 分泌性中耳炎 等离子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注意事项。方法收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9例(56耳),所有患者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及至少1次鼓膜置管治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耳内镜检查确定中耳积液,声导抗B型图或C型图,咽鼓管测压(techniqueoftubomanometry,TMM)显示咽鼓管不通。所有患者均行BET,根据术中及术后情况确定是否行进一步的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术后予随访6个月,观察鼓室积液、鼓室图及咽鼓管功能测试的变化情况及记录术后处理的情况。结果54耳行BET顺利,2耳扩张不顺利术中行鼓膜置管。其中,8耳(14.3%)单纯行BET,6耳(75.0%)术后无积液再出现,2耳(25.0%)术后2周内仍有积液,各行鼓膜穿刺1次后无复发;46耳(82.1%)术中同时行鼓膜穿刺,20耳(43.4%)术后随访未见积液复发,23(50%)术后再行鼓膜穿刺后积液消失,3耳(6.5%)穿刺2次以上仍反复,再次置管。治疗有效率为91.1%(51/56)。术后半年,鼓室图及TMM测试提示患者咽鼓管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BET可改善咽鼓管功能且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不良 鼓膜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鼓膜置管脱出后复发病例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经过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自行脱管后复发的30例年龄3~9岁(46耳),不分性别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予以再次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术,乙组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同时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均采用药物治疗。结果随访12个月,甲组10例(15耳)治愈,好转2例(4耳),无效3例(6耳)。乙组治愈14例(20耳),好转1例(1耳),无无效病例。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腺样体切除术结合鼓膜切开置管术能提高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9和CD105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49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和20例正常胃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9阳性表达率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胃癌组织MMP-9阳性表达率、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67.35%vs25.00%,37.69±9.27vs16.22±5.92)(P<0.05);低度分化、浆膜层以外、有淋巴转移胃癌MMP-9、MVD明显高于高+中度分析、未及浆膜层、无淋巴转移胃癌(P<0.05)。结论MMP-9和CD105表达与胃癌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能预测胃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 标签: []胃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9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采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鼓室压力等指标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鼓室压力和语频气导听阀变化两项指标结果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鼓室压力和语频气导听阀变化两项指标结果分别是(-85.38±10.02)dapa、(50.99±8.12)db,和对照组的鼓室压力和语频气导听阀变化两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方式治疗后,可以有效提升疾病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处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鼓室 曲安奈德 盐酸氨溴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和IL-4水平检测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IFN-γ和IL-4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FN-γ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L-4水平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表明IFN-γ和IL-4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IFN-&gamma IL-4
  • 简介:摘要腔内注射尖吻蝮蛇血凝(HCA)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单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于手术末期关节腔闭合后,将HCA2ku溶于生理盐水40ml中注射入关节腔内。对照组仅使用生理盐水40ml,观察并记录术后24h内引流量、输血量、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试验组术后24h内引流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及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注射尖吻蝮蛇血凝能减少术后24h内出血量、输血量,对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血凝酶 凝血功能 人工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并与α-糜蛋白进行对比。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α-糜蛋白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显效36例(48.0%),有效29例(38.7%),无效10例(13.3%),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15例(25.0%),有效27例(45.0%),无效18例(30.0%),总有效率7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乙酰半胱氨酸疗效优于α-糜蛋白

  • 标签: 乙酰半胱氨酸 &alpha -糜蛋白酶 雾化吸入 毛细支气管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缺氧以及缺氧后复氧条件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iNOS)的作用。方法饲养SPF级SD大鼠,雌雄配对生产后,取出生24h内的SD乳鼠并处死,取乳鼠分离出海马,无菌条件下制成悬液。经过培养以及传代、鉴定后,取第4代神经干细胞(NSCs)作为实验对象。用氯化钴制备缺氧、缺氧/复氧模型,实验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复氧组,每组在4h、8h、12h、16h后分别行NSCs形态学观察,NSCs的增殖变化,iNOSmRNA的表达,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缺氧条件以及缺氧/复氧条件下iNOS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缺氧8h时iNOSmRNA表达最多,此时神经干细胞增殖数量达到最高值。缺氧/复氧8h后iNOSmRNA减少。随着iNOSmRNA表达量减少,神经干细胞增殖数目也随之减少。结论iNOS的表达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呈正相关,对神经干细胞增殖起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 SD大鼠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途径使用尖吻蝮蛇血凝(HCA),联合术后使用抗凝药用于老年患者行单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将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于切皮前15min,将HCA2k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经静脉快速滴入,关闭关节腔后用生理盐水40ml稀释HCA1ku注入关节内。对照组不使用HCA,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h开始每天腹壁皮下注射LMWH4100XaIU,连用10日。于术前一日、术毕即刻、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术前一日、术后第3天、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术毕、术后24h,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上升(p<0.05),术后第三天、第五天超声检查,两组各发生下肢DVT1例。结论两种途径使用HCA,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不增加老年患者行单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血凝酶 抗凝药 人工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