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液透析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随着透析技术的普及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得以维持生命,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大多数透析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近年来,我院提高护理质量,按照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加强了对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使透析疗效显著提高。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护理质量 心理状况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患者 血液透析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状况及带教方法.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谈心、临床观察等方法对48名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8名实习医生进入实习阶段后都表现着不同程度的新鲜感、依赖感、陌生感、偏科心理,同时有着明显的求知欲望.结论抓住实习医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的带教,对于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实习医生 心理分析 带教
  • 简介:目的:分析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各种因素,找出提高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护理措施。方法:笔者对我院在岗护理人员448名进行问卷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全部收回。结果:发现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结论:找出应对护士心理压力的策略,提高护士心理调适能力,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护士 心理健康 分析 对策
  • 简介:目的帮助初次献血者做好自我心理调整,有效降低献血者因对献血环境和献血过程的陌生及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献血不良反应。方法医护人员针对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时、献血后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成功实施无偿献血。结果95.59%的初次献血者顺利完成献血,4.41%的初次献血者出现生理心理不良反应。结论做好初次献血者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血站工作效率,为最大程度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初次献血者 无偿献血 心理状况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本院皮肤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成2组,对参照组38例患者开展基础性护理干预,对观察组39例患者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较为明显,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心理护理 寻常型银屑病 心理状况 护理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调查心理干预后孕妇心理健康现状。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22年1月-2022年9月收录的84例孕妇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孕妇均等分为42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依次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孕妇护理后心理健康状况、产后抑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心理健康状况:护理后组间孕妇经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抑郁发生率:实验组的指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采取心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孕妇的心理健康状态,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 标签: 孕妇 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状况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食道癌放疗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52例食道癌患者为样本分析对象,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将患者均等分为两组,组别设置为心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组名即组内护理方式,于护理前和护理后测定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组间相比,心理护理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食道癌 放疗 心理护理 心理状况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25名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男女性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相关分析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父母离婚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父母养育方式 离婚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心理状况。方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108例进行SCL-90心理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评定结果显示9个因子的阳性率均超过51%,其中强迫症状最多,92例,占85.19%。女性阳性均分/恐怖均分与男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促进其心理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其面临的心理困扰,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 标签: 精神分裂 心理状况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本院接受治疗且康复的3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作为主体,以问卷表调查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所用量表涉及SRQ-209(心理健康自评问卷)、PHQ-9(健康问卷抑郁量表)、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GAD-7(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应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问卷表有效回收率为100.000%,经分析问卷表评估结果发现:SRQ-209量表中有13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占比为45.00%;PHQ-9量表中有247例患者存在不同抑郁状态,占比为82.33%;ISI量表中有19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失眠状态,占比为64.67%;GAD-7量表中有21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状态,占比为72.67%;以PHQ-9、GAD-7、SRQ-20、ISI总分为因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对疫情担忧、年龄、健康状况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严重影响(P<0.01)。结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失眠、应激反应等状态,临床医疗工作者应关注此类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康复 老年人 心理健康状况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对于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其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医院对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接收诊治的122例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病患者作为作为本文实验的主要探究对象,同时将收集的全部病患者平均的划分至两组,针对常规护理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单纯的采取传统化的常规方法来进行护理,而针对于实验护理分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则在传统化的常规方法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对其展开护理,两种护理方式实行结束之后将对两组恶性肿瘤疾病的病患者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探究。结果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护理组的病患者在经过干预之后其负面情绪明显得到控制,心理健康指标显著优于常规干预组,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讨论现如今,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方法来护理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病患者,可以高效的提升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心理状态 恶性肿瘤疾病 中西医相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应对方式。方法:问卷调查50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对比常模,SCL-90评分中强迫、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总分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差,应将应对方式提出并实施,可明显改善这一情况。

  • 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护士 心理健康状况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本院接受治疗且康复的3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作为主体,以问卷表调查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所用量表涉及SRQ-209(心理健康自评问卷)、PHQ-9(健康问卷抑郁量表)、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GAD-7(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应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问卷表有效回收率为100.000%,经分析问卷表评估结果发现:SRQ-209量表中有13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占比为45.00%;PHQ-9量表中有247例患者存在不同抑郁状态,占比为82.33%;ISI量表中有19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失眠状态,占比为64.67%;GAD-7量表中有21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状态,占比为72.67%;以PHQ-9、GAD-7、SRQ-20、ISI总分为因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对疫情担忧、年龄、健康状况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严重影响(P<0.01)。结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失眠、应激反应等状态,临床医疗工作者应关注此类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康复 老年人 心理健康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7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取随机分配法对其实施组别划分,分别为参照组(36例)及干预组(36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接受心理干预。对比2组负面心理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负面情绪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用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可使患者负面心理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慢性肾小球肾炎 心理状况 睡眠质量
  • 简介: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新冠肺炎的出现不仅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使得社会民众出现了一些焦虑、恐慌的心理问题,这一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为更好落实疫情期间的心理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居家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文章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基本研究对象,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武汉各大高校进行了一项关于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和行为状态的问卷调查,结合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提出对应的心理辅导对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恐慌不安、焦虑、压抑、抑郁的心理,由此还会引发一系列失眠乏力、食欲减退、胸闷头痛等反应,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文章选择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武汉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并就如何在疫情期间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究。

  • 标签: 新冠肺炎 大学生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 ]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护士的心理状况展开调查分析,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隔离病区护士心理的影响。方法 隔离一区护士未开展心理干预,而隔离二区护士在上岗前接受团体心理干预。针对两个隔离病区护士利用焦虑和抑郁评价量表 (SAS、 SDS)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个隔离病区护士在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第二隔离病区护士的 SAS和 SDS问卷评分结果均显著低于第一隔离病区护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护士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岗前实施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护士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隔离病区护士 心理状况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结果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焦虑自评优于对照组患者,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随访护理调查满意率呈明显差距,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护理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失代偿期 心理护理 心理健康
  • 简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b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是由一个电池、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组成。它能持续不断的监测心脏的博动节律,当心律失常发生时,能自动采取电疗措施(超速抑制或电击),终止心律失常发生。ICD多应用于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速所致的心脏骤停;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等自发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不明原因的晕厥;持续性室速;有猝死史等家族性心脏病患者.

  • 标签: 除颤器 ICD电风暴
  • 简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因性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少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予以积极治疗,提高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至关重要,几年来在治疗,护理和控制该病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医护人员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护理之外,患者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及日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心理状况 社区人群 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