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心电图表现为Q波与非Q波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将心电图表现为Q波的28例患者作为Q波组,将心电图表现为非Q波的58例患者作为非Q波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非Q波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及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闭塞患者通过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用其他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疾病的临床确诊率。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闭塞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磺脲降糖药治疗2糖尿病产生继发性失效的原因,通过分析采取相应治疗手段。方法本文对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的2糖尿病52例口服磺脲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口服此类降糖药,2-5年均有不同程度产生继发性失效,疗效下降,且以3-4年发生率最多。结论血糖控制不良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在临床中及早发现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积极采取其他治疗手段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治疗手段 口服 并发症 临床分析
  • 简介:近年来,临床实践有许多药物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甚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TdP)。本文通过对1979年-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个案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了56个病例的一般情况、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发生时间及转归等,致Q-T间期延长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抗心律失常药、抗微生物药、抗组胺药。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一个月内出现,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正确地认识药物致Q-T间期延长发生机制和易感因素,才能保证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 标签: Q-T间期延长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文献分析
  • 简介:Q: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如何?A: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共需接种3针,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及第3针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是保证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首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且越早越好。

  • 标签: 乙肝疫苗 接种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 首针及时接种 全程免疫 免疫程序
  • 简介:当前麻风的漏诊和误诊率居高不下,通过培训加强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于麻风临床与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将会更为可靠地降低麻风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现报道1例界线偏瘤麻风患者,初诊时误诊为Sweet综合征,后经组织病理和抗酸染色确诊为界线偏瘤麻风伴I反应。

  • 标签: 麻风病 多菌型 误诊
  • 简介:具备了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典型症状,去医院做了完善的检查,却发现医生们给出了不同的诊疗意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受雄激素补充治疗?

  • 标签: 雄激素补充治疗 性腺功能减退症 典型症状 迟发性
  • 简介:为了更好的利用正交实验的信息,模糊分析法作为新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对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获得最优制备条件。设计正交实验通过逆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选择粒径、包封率和物理稳定性作为脂质体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模糊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由直观分析模糊分析获得最佳制备条件,再由验证实验比较各方案的优劣。通过模糊分析法,得到了正交实验中所有因素不同水平可能组合实验的全部结果,在综合考虑各个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得到最佳处方。直观分析模糊分析的结果并不相同,通过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模糊分析法史具有优势。与传统方法相比,模糊分析方法预测了各因素与水平全部搭配实验的结果,借助计算机提供比直观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方法手名的信息消除了章聆茹同内的盲区,对处方的伢化和筛诜且有手捍的指导性.

  • 标签: 正交试验 脂质体制备 模糊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胍降糖药物在2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200例2糖尿病患者从我院随机抽选,按就诊编号分成不同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基础疗法,100例研究组实施双胍降糖疗法(二甲双胍),统计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预后病症缓解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缓解率的80.0%,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预后空腹、饭后血糖指标少于对照组,P<0.05,统计有区别。结论临床借助双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2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血糖指标,预防并发症,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 标签: 双胍类降糖药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胸痛患者血中D-二体(D-dimer)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97例急诊内科胸痛患者血D-二体结果,分析D-二体在恶性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肺栓塞(PTE)及主动脉夹层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胸痛患者D-二体阳性率为26.39%;恶性胸痛特异性82.69%,敏感性100%。结论:D-二体检查可作为急性恶性胸痛排查标准;排除非恶性胸痛,避免漏诊恶性胸痛。

  • 标签: 恶性胸痛 D-二聚体 凝胶法
  • 简介:1例24岁男性患者因病毒性脑膜脑炎给予阿昔洛韦(0.5g静脉滴注、3次/d)、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甘露醇注射液(250ml快速静脉滴注、3次/d)、磷酸肌酸钠(1g静脉滴注、1次/d)、胰岛素注射液(6U+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氯化钾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d)、血栓通注射液(500m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注射液(2ml静脉滴注、1次/d)、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0.2g口服、2次/d)和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3次/d)等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视朦,视远物不清,瞳孔扩大,直径约5.0mm,结膜充血。停用阿昔洛韦,其他药物继续使用。5d后,患者结膜充血有所改善,瞳孔稍有缩小,视力有所好转。随访2个月,患者未再出现视物模糊

  • 标签: 阿昔洛韦 视觉障碍
  • 简介:美国保健和营养举领域的知名专家简·卡珀在《延缓衰老》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获得延缓衰老的额外保证,就应该和许多研究者一样,服用辅酶Q10种充剂。这个办法可以纠正因年龄增加而出现的辅酶Q10的缺乏,这种缺乏与心脏.大脑和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有直接关系。补充辅酶Q10可以令你的晚年更加健康和精力充沛。”

  • 标签: 辅酶Q10 延缓衰老 慢性疾病 免疫系统 精力充沛
  • 简介:从丝瓜(Luffacylindrica(L.)M.Roem.)叶中分得一种新的五环三萜皂苷和芹菜素,用光谱学和化学方法确定该皂苷的结构为21β-羟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丝瓜皂苷Q

  • 标签: 丝瓜叶 三萜皂甙 丝瓜皂苷Q 芹菜素 分离
  • 简介: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在定量分析方面较优,而离子阱质谱仪则在定性分析方面较优。QTRAP质谱仪将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和离子阱质谱仪的功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串联四极杆质谱仪的优点,如母离子扫描、中性丢失扫描、选择反应监测的功能,又克服了传统3D离子阱质谱仪诸如低质量截止点(1/3效应)等缺点,是一台集定性与定量功能于一体的质谱仪。该文介绍了QTRAP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策略,并简述其在药物代谢研究方面的应用。

  • 标签: 液相色谱 质谱 三重四极杆 离子阱 药物代谢
  • 简介: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人认为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而忽视夏季冠心病复发的危险性。其实,酷暑盛夏,冠心病发作导致心绞痛乃至心梗的并不少见。每年夏季,特别是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升高时,常可见到冠心病患者猝死的报道。

  • 标签: 辅酶Q10 盛夏 冠心病患者 心力 中老年人 多发病
  • 简介:總結了近年來繼發性磺脲類失效2糖尿病(SIrS)的中西醫治療情况,分别從西醫治療、中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面作了具體闡述,并對今后SFS的治療進行了展望,認為隨着對SFS的研究不斷深入,治療前景十分樂觀。

  • 标签: 繼發性磺脲類失效 2型糖尿病 中西醫治療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建立寻找枳壳提取物活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联用(UPLC-PAD—Q-TOF/MS)方法对枳壳水提液及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紫外光谱、质谱数据等对化合物进行解析。结果:从枳壳水提液中鉴定了2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9个多甲基黄酮类化合物;在小鼠血浆中检测到6种原型成分和4种代谢产物。结论:UPLC—PAD—Q—TOF/MS法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鉴定。

  • 标签: UPLC-PAD—Q-TOF/MS 枳壳 黄酮代谢物
  • 简介: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位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超过3.6亿。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相关研究进展迅速。刚刚结束的第68届ADA大会上,多项与之相关的研究结果公布并进行了交流,结果令人鼓舞。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类似物 胰岛B细胞
  • 简介:双胍类药物用于治疗2糖尿病已有50多年。许多国际糖尿病研究组织均推荐以应用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糖尿病的起始和基础治疗,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除非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胃肠疾病。它可和任何降糖药物联合用于2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二甲双胍除了降低血糖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肿瘤发生危险等作用。该文对双胍类药物研究历史,作用及其机制,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双胍类药物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究吡咯抗真菌药物在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125例使用吡咯抗真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68.8%)显著高于静脉给药(17.6%)和外用药(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中酮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氟康唑比例最高,分别为32.0%、28.8%和19.2%.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为29.6%,其次为消化系统24.0%.结论采用吡咯抗真菌药物在治疗时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在使用时需要提高安全性.

  • 标签: 吡咯类 抗真菌药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