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 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 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 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 219)比34.5%(715/2 074)]、吸烟[53.3%(1 183/2 219)比57.0%(1 182/2 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 219)比5.4%(112/2 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 标签: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冠状动脉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选我院1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84例患者动脉穿刺介入,实验组84例患者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研究结束后,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结束后发现,实验组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不良反应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动脉穿刺相比,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穿刺成功率高、节约穿刺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节约造影剂,疗效显著,节约费用,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 标签: 冠心病 桡动脉穿刺介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n=1 299)和非OMT组(n=2 289)。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71,95%CI:0.300~0.734, P=0.001)。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优化药物治疗 预后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分析和选取所在实习医院已经确诊冠心病的部分患者,对这些患者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做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对比每一个冠心病患者所做的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得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基本能满足冠心病的诊断需要。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作为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并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冠心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组271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死亡率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271例患者年龄(62±10)岁,男性201例(74.2%),随访时间[M(Q1,Q3)] 12.5(10.1,14.5)年,在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中,46例患者死亡(17.0%),20例为心源性死亡(7.4%),共38例发生心肌梗死(14.0%),15例发生卒中(5.5%),63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23.2%)。年龄(HR=1.041,95%CI:1.003~1.081,P=0.033)、肌酐(HR=1.028,95%CI:1.014~1.042,P<0.001)、糖尿病(HR=1.924,95%CI:1.053~3.514,P=0.033)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HR=0.972,95%CI:0.953~0.992,P=0.007)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中位数长达12.5年的随访中,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尚可,年龄、血肌酐、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8例。对参照组行PCI术和支架置入治疗,对实验组行PCI术和血栓抽吸术治疗。分析56例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复发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复发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但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使其冠脉内血栓负荷减少,使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降低,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栓抽吸术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该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已经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因此,如何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介入治疗的水平,是关系到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做好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开展PBL教学模式对尽快提高基层医生介入治疗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介入治疗 进修医生 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P=0.171)。结论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病变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左室功能低下(LV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CABG依然是冠心病伴LV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CABG术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治疗中度及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积极使用心脏辅助装置能降低此类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导致的左室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全面深入仔细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常合并多种合并症,如左室室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等,如何采用最佳的方式处理相关合并症,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正常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单支病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增大(P<O.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行支架植入术后QTd明显减短。QTd能成为临床上预测冠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术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QT离散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指出通过64层螺旋CT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将为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 标签: 螺旋CT 冠状动脉 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特征、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PCI)患者673例。根据CTO闭塞段前后5 mm范围内是否有分支(直径≥2 mm)发出,将患者分为分叉组(337例)和非分叉组(336例),年龄、血管直径等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治疗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叉组患者年龄为60(51,65)岁,男性占86.6%(292例);非分叉组患者年龄60(52,66)岁,男性占83.0%(279例)。CTO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其中三支病变占59.9%(403例),双支病变占25.4%(171例)。分叉组靶血管病变以前降支为主(62.3%,210例),非分叉组靶血管以右冠状动脉更多见(56%,188例)。分叉组靶血管直径为2.91(2.71,3.24) mm,大于非分叉组的2.80(2.55,3.13) mm(P<0.001)。88%(592例)的患者采用正向技术开通闭塞冠状动脉,而分叉组正向开通技术使用比例(91.9%,307例)比非分叉组(84.8%,285例)更高(P=0.012)。72.8%(490例)的患者取得CTO-PCI造影成功。共有10.8%(7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叉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5.9%(20例)高于非分叉组2.7%(9例)(P=0.038)。结论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较常见,靶血管多见于前降支,且靶血管直径更大,介入开通更多采用正向策略,伴随更多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 标签: 冠状血管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