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骨(MR)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骨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屈伸平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DAA-THA)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行的50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DAA-THA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功能情况,如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50~79(67±10)岁。分析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后临床结果。以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²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的随访,2例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5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伤口周围的麻木感,均在1~2个月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手术时间为(81±16)min,中出血量为(456±84)ml,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6±2.5)分。影像学结果显示髋臼杯位置均处于Lewinnnek安全区;下肢长度差为(0.15±0.50)cm,偏心距差为(-0.11±0.72)cm。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累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手术总时间、骨盆参考架安装时间、髋臼注册时间、髋臼磨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DAA-THA的学习曲线在19例左右,Mako机器人辅助能确保DAA-THA假体植入精确性及学习曲线期间手术的安全性,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优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学习曲线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髋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止血带对于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股四头肌形态及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每组各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及大腿周径的差异。结果止血带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69.1±5.1)岁;非止血带组男9例,女31例,年龄(67.4±5.3)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以及大腿周径[x¯±s或M(Q1,Q3)]分别为(2.76±0.69)cm、25.20(17.83,32.90)m/s、54.00(51.13,56.00)cm。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患者中术后股四头肌厚度分别为(2.78±0.76)cm、(2.73±0.61)cm,术后股四头肌硬度[M(Q1,Q3)]分别为24.00(17.15,33.13)m/s、25.20(18.68,32.85)m/s,术后大腿周径[M(Q1,Q3)]分别为54.00(49.75,55.00)cm、54.50(52.13,57.53)cm,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KA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股四头肌的形态及硬度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止血带 股四头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UKA)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PTS)的改变与中关节屈伸末端间隙压力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关系。方法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UK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屈膝角度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分析手术前后PTS变化(∆PTS)与中屈伸末端膝关节间隙压力及术后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46膝,男14例,女24例,年龄(69.1±7.4)岁,随访(11.2±3.7)个月。经计算,间隙压力为(88.3±40.6)N;调整后的伸直末端间隙压力为81.7%±33.8%,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为55.6%±31.0%。术后随访时固定屈曲畸形[M(Q1,Q3)]为0°(0°,3°),较术前0°(0°,5°)减少(P<0.05),术后最大屈曲度为115.9°±16.4°,较术前的112.0°±16.8°增加(P<0.05),术后PTS为8.3°±2.7°,与术前的8.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PTS与伸直末端压力及固定屈曲畸形间均呈正相关(r=0.334、0.317,均P<0.05);伸直末端压力与固定屈曲畸形呈正相关(r=0.472,P<0.05)。而∆PTS与屈曲末端压力呈负相关(r=-0.397,P<0.05),但此两者与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UKA中减少PTS会减小伸直末端间隙压力并减小术后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同时会增加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减少术后最大屈曲度。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胫骨后倾角 传感器 膝关节间隙压力 病例系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便携式导航(PAD)和传统器械(CI)在膝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某单一者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49例行TKA的膝关节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4例,年龄(67.2±7.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AD组和CI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力线参数及术后力线参数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PAD组25例,CI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HKA角差值、Keblish分级和Ranawa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准确度方面,PAD组HKA角(2.0°±1.4°比3.0°±2.2°,P=0.082)、冠状面股骨组件角(CFCA)(1.5°±1.2°比2.1°±1.6°,P=0.144)和冠状面胫骨组件角(CTCA)(1.2°±0.8°比1.3°±1.0°,P=0.695)偏差值与C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AD组HKA角、CFCA和CTCA偏差值标准差更小。在力线偏移率方面,PAD组术后HKA角内外翻超过3°的偏移率低于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CA和CTCA内外翻超过3°的偏移率亦低于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膝外翻畸形患者中,PAD辅助TKA可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且在下肢整体力线的精确度和偏移率方面优于传统器械。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便携式导航 膝外翻 传统器械 力线对准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后尿道瓣膜瓣膜切开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膀胱功能变化。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膀胱顺应性改善,排尿期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力下降,上尿路积水明显改善组残余尿量显著少于未改善组,膀胱顺应性显著高于未改善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未改善组(均P<0.05)。结果表明,后尿道瓣膜瓣膜切开能改善术后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压力。手术后上尿路积水是否改善与膀胱残余尿量、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是否改善有关。

  • 标签: 儿童 后尿道瓣膜症 瓣膜切开术 尿流动力学 膀胱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后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DHAVB)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自展瓣TAVR的176例患者,其中男101例,女75例,年龄54~92(73±7)岁。收集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随访期的资料。根据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AVB)的发生情况,除外16例HAVB发生于TAVR后2 d内的患者,剩余160例患者分为无HAVB组(145例)和DHAVB组(15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中数据、术后即刻心电特征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同时,以动态心电图数据为标准评价术后常规心电图对DHAVB的诊断能力。结果DHAVB的发生率为8.5%(15/176),发生时间[M(Q1,Q3)]为5(4,6)d。相比无HAVB组,DHAVB组术后即刻心电图无新发传导阻滞的占比更低[6/15比66.2%(96/145),P=0.044],而术后即刻心电图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占比更高[4/15比3.4%(5/145),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6.60(1.26~34.47),P=0.025]是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常规心电图诊断DHAVB的特异度为100%(145/145),但灵敏度仅为73.3%(11/15)。结论TAVR患者术后DHAVB发生率也较高,术后即刻心电特征与DHAVB事件相关,应用该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优化DHAVB管理。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动态心电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传导阻滞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用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2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精神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质量,减少关节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早期护理 膝关节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手工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偏心距和旋转中心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5至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采用机器人辅助和手工方法行TH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机器人辅助THA(rTHA)患者27例(28髋),手工THA(mTHA)患者29例(31髋)。rTHA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9±13)岁;mTHA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63±14)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诊断、功能评分等数据。rTHA组采用Mako机器人通过术前设计、中定位和实时导航辅助完成THA,mTHA组通过模板进行术前设计,常规完成THA。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功能评分;分别测量两组术前和术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总偏心距的长度;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移动情况;分析中反馈总偏心距变化与术后测量偏心距变化的相关性。结果rTHA组手术时间长于mTHA组[(80±10)min比(58±18)min,P<0.001]。术后6个月随访rTHA组Harris评分为(94.9±2.8)分,略高于mTHA组的(93.1±2.8)分(P=0.017);rTHA组西安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为(7.0±3.8)分,与mTHA组[(7.1±2.4)分]相当(P=0.840)。rTHA组术前和术后总偏心距差异在5 mm以内者占71.4%(20/28),mTHA组为45.2%(14/31);rTHA组术前和术后总偏心距差异在5~10 mm者占28.6%(8/28),mTHA组为29.0%(9/31);rTHA组术前和术后总偏心距差异>10 mm者为0,mTHA组为25.8%(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THA中反馈总偏心距的变化与术后测量总偏心距的变化具有相关性(r=0.77,P<0.001)。两组旋转中心改变均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rTHA组旋转中心的变化主要集中在10 mm的范围内,而mTHA组旋转中心变化更为分散。结论机器人辅助较传统手工THA可更精确地恢复偏心距和旋转中心,机器人中反馈的偏心距可以作为参考。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偏心距 旋转中心 机器人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室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实施二尖瓣置换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是否保留瓣膜下结构分为保留组45例(中保留瓣膜下结构)、全切组52例(中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随访3和6个月的一般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功能定量指标;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心尖长轴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短轴整体圆周应变参数,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1.8±11.3)和(43.3±10.6)岁,男性分别占58.0%(26例)和44.0%(2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57.8±4.5)和(78.6±6.7)min,均长于全切组[分别为(48.1±4.4)和(48.1±4.4)min](均P<0.05);保留组患者停机时左心房压为(8.4±1.8)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全切组的(11.3±2.5)mmHg(P<0.001);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测定值、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应变率、二尖瓣环左室壁侧应变率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均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LVEDD、LVEF分别为(44.7±4.0)mm和(45.5±4.2)mm,(56.5±4.9)%和(58.8±5.0)%,均大于全切组的(42.7±3.6)mm和(42.7±3.6)mm,(54.5±4.6)%和(56.3±4.8)%(均P<0.05);保留组术后3个月的LVESD为(32.6±3.2)mm,大于全切组的(31.2±3.4)mm(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Tei指数分别为1.0±0.2和0.8±0.2,均低于全切组的1.2±0.3和0.9±0.2(均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左心收缩能力。

  • 标签: 体外循环 二尖瓣置换术 保留瓣膜下结构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主动脉阻断时间
  • 简介:摘要关节遗忘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FJS)被用来评价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或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对人工关节的意识程度。FJS的评分原则是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最佳结果是患者“忘记”了曾经做过这个手术。FJS由12个问题组成,采用李克特5分法进行评估,12个问题分数相加并线性转换为0~100分,其分值越高反映了患者忘记人工关节的程度越好。FJS已经在THA患者中得到验证,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对变化的敏感性;因此,FJS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尚不清楚FJS在英国人群中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最小重要变化(minimal important change,MIC)、最小可检测变化(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MDC)和患者可接受的症状状态(patient-acceptable symptom state,PASS)。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患者,以长期脂肪泻、下肢水肿为主要症状,临床诊断胸导管梗阻所致小肠淋巴管扩张、蛋白丢失性肠病明确,此外患者合并四肢近端骨骼肌及心脏病变,考虑为长期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进一步筛查发现硒缺乏。治疗上,予中链脂肪酸膳食及补充硒等其他微量元素;后行胸导管梗阻松解,术后血清白蛋白较前升高,下肢乏力明显改善。

  • 标签: 蛋白丢失性肠病 腹泻 小肠淋巴管扩张 硒缺乏 白肌病 克山病
  • 简介:摘要:游戏的美学特性无处不在,每一款FPS都具有不同的美学特性而这种美学特性又产生了它异样的美学风貌,这成了游戏美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康徳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游戏状态,从而协调了知性和想象力,诗人接近了精神自由。1技能游戏和机会游戏将射击游戏做了系统的两大分类。单就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本身的设计来划分,却不能完美的体现出游戏的美学特性。根据我们的审美特性可以分为:角色扮演类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冒险类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策略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凯罗伊斯是用审美特性给游戏划分类别的始作俑者,从游戏里划分出嬉戏和竞技两种美学特性,凯罗伊斯利用美学特性不同比例的混合,来形成一个类似光谱的结构,他便用这样的结构来划分游戏的类别和属性。

  • 标签: 美学特性 虚拟体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现代社会当中,福柯最为关注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之间的复杂关联就体现在其关于“治理”的阐述当中。权力技术使国家统治有了合理性渠道,当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相互交织,治理就在权力—知识的关系分析中找到了理论基础。福柯的治理为我们反思实践理性、生命政治与现代权力提供了切入点。

  • 标签: 福柯 治理术 技术
  • 简介:摘要:新闻写作行为是人类社会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文化精神产品的新闻作品,必然是社会生活事实的一种反映。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本篇虽然是刘勰针对文学而阐述的基本观点,但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学,也适用于任何文体,包括新闻写作。刘勰认为日月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从物到人均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称为“道之本。”可见,“文”与“道”的关系是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的关系,是“”与“道”的关系。

  • 标签: 新闻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