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中迅速有效控制盆腔大出血的方法。方法于第5腰椎前剪开后腹膜3~4cm,游离腹主动下段采用腹主动下段阻断术,用棉线带穿过腹主动后方,将其两端套入硬硅胶管,然后拉紧棉线带两端,使硅胶管下端紧压腹主动阻断血流。结果阻断后迅速控制了大出血。结论腹主动下段暂时阻断,是迅速控制妇科手术中盆腔大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腹主动脉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孙氏手术应用弓部阻断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疗效。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20例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在我院行孙氏手术,男17例(85%),年龄(49.7±10.9)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弓部阻断组(10例)和传统组(10例)。比较两组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苏醒时间、插管时间、术后前3天血小板水平、术后12 h出血量及死亡、脑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剔除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术前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或未行孙氏手术的患者。结果弓部阻断组在停循环[(4.1±0.6 )min对(17.2±2.6)min,P=0.001]、体外循环[(158.4±6.8)min对(198.2±12.6)min,P=0.01]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苏醒时间[(8.9±2.6 )h对(16.0±7.3)h,P=0.94]及插管时间[(13.6±2.2)h对(34.1±14.3)h,P=0.18]非显著性低于传统组。弓部阻断组术后前3天血小板水平均高于传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存活出院。两组在术后12 h出血量、脑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弓部阻断技术显著缩短孙氏手术停循环时间,进而缩短脏器缺血时间,提供良好的脑保护、凝血功能及肾脏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并有效提高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夹层疗效的新方法。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弓部阻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主动球囊阻断在胎盘植入应用的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分析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收治的 16例子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经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 1) 16例患者子宫均得到保留,减少了术中及产后出血量;( 2)患者经治疗,仅有 2例术后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 结论: 经过观察,有胎盘植入的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加上术后的科学护理与观察, 可有效减少术中及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提高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腹主动球囊阻断;胎盘植入;护理 随着 2016年国内二胎政策开放,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病例不断增多,此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原子宫切口部位,容易并发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胎盘植入的患者,极易导致剖宫产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大大增加了子宫切除率,甚至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胎盘植入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导致产妇大出血、休克、子宫穿孔及继发感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需要面对切除子宫等情况发生,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为积极有效预防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大出血,我院对胎盘植入患者在剖宫产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预防术中及产后大出血的发生,避免子了宫切除的伤害。下文就我院在临床上收集到的 16例胎盘植入剖宫产产妇,使用腹主动球囊阻断预防术中及产后出血情况探讨分析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球囊阻断在胎盘植入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6例子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1)16例患者子宫均得到保留,减少了术中及产后出血量;(2)患者经治疗,仅有2例术后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经过观察,有胎盘植入的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加上术后的科学护理与观察,可有效减少术中及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 胎盘植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手术15例经验。方法15例主动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DSA引导进行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下主动手术。入选条件为血管无法直接阻断者。以术前最后一次CTA图像为标准,测量需要阻断的靶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及对比剂用量、血管入路;术中以球囊充盈、固定贴壁良好,远端有创血压波形显示为平流,压力接近静水压作为完全阻断标准。结果15例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手术患者,均阻断完全,手术顺利。术后14例阻断靶血管和血管入路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三分支支架术后再次行胸腹主动替换患者,球囊阻断术后支架内皮组织脱落,栓塞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再次手术。结论球囊腔内阻断技术扩大了主动手术适应证,简化了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术前应判断靶血管是否适合球囊阻断,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介入球囊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主动脉替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主动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CTA且主动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主动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结果(1)降主动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P<0.05)。结论主动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出血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气囊阻塞 解剖标志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急性主动夹层是一种不常见但可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在美国(人口约为2.4亿),每年至少发生6000例,但准确数字难以确定,因为许多病例未被诊断。在大系列的尸解研究中,其流行率为0.2%-0.8%。主动夹层的最高发生率在60-7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40岁以下的主动夹层最常见于马方综合征的患者及孕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Β阻滞剂 粘合技术 人工血管内支架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主动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瘤。胸腹主动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瘤。由于胸腹主动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置换术一直是主动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置换术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及腹主动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阻断主动治疗植入性前置胎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择期剖宫产手术治疗的68例植入性前置胎盘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腹主动球囊预置术持续性阻断主动,观察组接受腹主动球囊预置术间歇性阻断主动,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1、5 min使用Apgar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新生儿身体状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动脉血栓、下肢感觉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7.87±1.34)d]短于对照组[(8.87±2.43)d],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栓发生率(8.82%,3/34)及下肢感觉障碍发生率(5.88%,2/34)均低于对照组(41.18%,14/34;44.12%,15/34),P均<0.05。结论植入性前置胎盘患者经间歇性阻断主动治疗获益明显,可降低动脉血栓发生率及下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出院。

  • 标签: 前置胎盘 间歇性阻断腹主动脉 持续性阻断腹主动脉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对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球囊预置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剖宫产术前接受腹主动球囊预置阻断术的患者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3例平均术中出血1300ml,平均术后24h阴道流血80ml。18例患者成功保留子宫;4例穿透性胎盘植入出现难治性出血接受子宫切除术,1例因胎盘穿透至膀胱接受子宫切除、膀胱修补、输尿管再植术。23例产后均未发生感染、晚期产后出血、下肢血栓等并发症。1胎为无生机儿,余22胎顺利出生。1例新生儿因严重缺氧、脑出血死亡。21名存活新生儿出生后42天门诊随访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腹主动球囊预置阻断术出血量少,有助于保留子宫,是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腹主动脉球囊预置阻断术 胎盘植入 剖宫产 并发症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PP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剥离胎盘,观察组采用腹主动球囊阻断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孕妇感染、膀胱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新生儿窒息、死亡)及子宫切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孕妇并发症总发生及子宫切除率分别为3.13%、3.13%,低于对照组的20.00%、23.33%(P<0.05)。结论对PPP患者施行腹主动球囊阻断术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率及子宫切除发生率。

  • 标签: 凶险性前置胎盘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
  • 简介:1病例沈某,男,22岁,农民,2005年4月24日3时许因琐事被他人用刀刺伤胸部,伤后即感胸闷、憋气,在当地医院紧急包扎后急送市人民医院抢救。PE:T:37℃,P:105次/分,R:30次/分,BP:11/8KPa。神志清,面色苍白,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长3厘米斜形创口,创角锐利,创缘整齐。5时行手术治疗,打开纵隔见有积血约1000ml,而术中发现该伤者动脉韧带较宽厚(2.5cm×0.6cm),主动左侧壁动脉附近有一长0.7cm斜形创口,管壁全层破裂,即行止血缝合,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

  • 标签: 主动脉破裂 医院抢救 手术治疗 面色苍白 术中发现 全层破裂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壁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内治疗B型急性主动夹层。此后,主动腔内修复术成为主动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