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推进诉讼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对于全面加强诉讼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阐述诉讼监督的涵义、依据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诉讼监督"四化"的现实背景和具体要求,在遵循诉讼监督原则中积极探索推进诉讼监督"四化"的有效路径。

  • 标签: 诉讼监督 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体系化
  • 简介:由于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未规定公益诉讼,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对公共利益保护形成了一种主观诉讼的保护模式。即原告基于私益侵害提起诉讼进而达到维护与私益相关的公共利益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与我国缺乏客观诉讼的制度设计以及法院对公益诉讼的消极审理态度分不开的。由于体系性的缺失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全面、有效保护,建立我国的客观诉讼制度是实现公共利益有效保护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公共利益 主观诉讼 客观诉讼 公益诉讼
  • 简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制度进行梳理,在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明确机关主体地位,放宽社会组织起诉条件,赋予公民个人起诉资格,将自然物列为共同原告等方面提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完善措施。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完善
  • 简介:我国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是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时新增的特别程序之一,在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传统刑事司法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但由于尚在探索实践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对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适用规则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 标签: 公诉案件 当事人和解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
  • 简介:版权诉讼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实践中常常需要求助于"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支持诉讼。"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决定了我国司法鉴定的制度,而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不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只有立足我国的司法实践,以司法鉴定为基础,构建契合我国诉讼模式的专家证人制度,才能更有效地查明版权诉讼的案件事实,求得案件的公正裁判。

  • 标签: 版权诉讼 专家证人 诉讼模式
  • 简介:返还流失的文化财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由于各国民事诉讼法律体制的不同,以及文物兼具物质、精神双重价值的特殊性,因而跨国文物返还纠纷面临挑战。本文着力于探讨文化财产诉讼中的法律适用规则,并对物之所在地法和文化财产来源国法的规则适用进行分析。考虑到文化财产的特殊性,适用与文化财产有更密切联系的法律冲突规则要求最适合的法律和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较之物之所在地法规则,该规则更能符合文化财产的特殊价值和文化财产返还的特殊意义,因而无疑是流失文化财产追索国的重要法律武器。

  • 标签: 文化财产 法律适用 追索 物之所在地法
  • 简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提供了立法保护,它的确立对于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诉讼却面临着"举证难"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无过错方的保护,违背了立法初衷。本文从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的内涵着手,深入分析了实践中"举证难"的原因,进而细致研究了解决该类案件"举证难"的对策。以期为立法及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离婚损害赔偿 证明责任 证明标准
  • 简介:有些学者主张检察机关应是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他们主要从理论依据、宪法基础、国外先例及现实需要等方面论述。但细推得知,一是其理论依据缺少唯一性,公益诉讼主体并非当然指向检察机关;二是对宪法规定理解偏差,致使检察机关角色混同;三是西方检察官公益诉讼与我国法治环境相异,直接引进导致异体排斥;四是当前机制可以调节公益困境,检察机关介入导致职能重叠。因此,检察机关不宜作为我国当前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

  • 标签: 检察机关 行政公益诉讼 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
  • 简介:在群体性纠纷解决过程中,群意表达易被集体意旨所表征而成为公开文本,但群体成员个体表意的隐藏文本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合意而被吸纳其中、并在最终影响群体司法正义的实现。既有群体司法虽通过直觉法中的情理因素涵摄以及法庭的非社会化给予响应,但也由此造成了群体性司法诉讼效率与共识达成的现代化之殇。德国针对私人投资者建立的首个示范性诉讼立法实践表明:通过示范诉讼契约吸纳当事人诉讼处分合意,可改善群体司法对每一个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程度;通过诉讼退出制,可协调无法达成“集体意旨”的少数当事人另行起诉;灵活运用包括胜诉酬金制在内的起诉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群体性诉讼巨型化的困局。

  • 标签: 群体性纠纷 纠纷解决 示范诉讼 德国证券纠纷
  • 简介: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构造了一个“有限肯定列举+不完全肯定概括+完全否定列举”的立法模式。这一模式是对我国行政诉讼法治现状的迁就,有其必要性。2014年11月通过的修正案并未打破这一模式,仅仅是在此模式下做了有限的拓展,且仍存在模糊、不协调的条款,有待司法解释作进一步明确与廓清。在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指导下,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最终必将走向“负面清单”模式。

  • 标签: 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立法模式 负面清单模式
  • 简介:为了明确我国民事诉讼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以1978—2012年由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民事诉讼量与经济增长的水平值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事诉讼量的长期收入弹性为0.5359,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拉动民事诉讼量将会增加0.535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民事诉讼量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经济增长与民事诉讼量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民事诉讼量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有助于预测民事诉讼量,民事诉讼量不利于预测经济增长.

  • 标签: 民事诉讼 GDP 协整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因果检验
  • 简介:中国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发展,需要诉讼实践和理论构建双管齐下。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于民事责任的认定,而当前理论与实务上关于民事责任认定规则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民事责任认定的实体规范角度出发,提出实体性判断规则理论,将责任构成要件、责任免除情形以及责任认定逻辑三部分内容作为实体性判断规则的核心,构建责任认定的完整体系和逻辑。在充分借鉴民法构成要件理论、考察域外立法和立足于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基础上,对责任构成要件予以重构,并对具体的认定要素和内容予以明确和细化。通过对实体性判断规则的构建与运用,以期对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实践有所裨益。

  • 标签: 反垄断法民事责任 实体性判断规则 责任构成要件
  • 简介:诉讼》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标识。以主人公K的人生遭遇为切入点,从比较具体的方面来分析与K有着或明或暗关系的一些"人"(包括K自己和一些"局外人")和"物"(主要指"法庭"和"法")所起的作用,并力图探究这些"人"和"物"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出K的"生存困境"及其所象征的深刻内涵。

  • 标签: 卡夫卡 《诉讼》 K 生存困境
  • 简介:立案登记制度既为民众开辟了更为有效的通过诉讼寻求纠纷解决的道路,同时也为恶意诉讼打开了方便之门。恶意诉讼防治首先应当知悉恶意诉讼的多样性特征,协调立案登记制度在应对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和妨碍逃避执行中的作用,为司法改革寻找适合的协调适用方式。警惕立案登记制度适用时可能存在的案件信息泄露风险,并就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主体予以明确,通过对相关法律规定的探索寻求责任承担方式。

  • 标签: 立案登记制度 恶意诉讼行为 立案信息泄露 防治机制
  • 简介:高职高专法律专业三门诉讼法课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提炼、整合后形成一门综合专业基础课程即"诉讼法原理与实务",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可以协调三门诉讼法课程内容的重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实现课程内容的协调和优化配置,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标签: 高职法律教育 诉讼法 整合 实践教学
  • 简介:影响性诉讼作为刑事法教学案例,具有鲜活性与时效性、复合性与延展性等优势。刑事法教学中应用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法学教育目标和指向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事法教学中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互动。应用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不同形式包括分组讨论法、辩论式学习法、论文研究法和讲座拓展法等。同时,影响性诉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提升教学主体以及完善教学环境和手段。

  • 标签: 影响性诉讼 案例教学 刑事法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在吸收《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施行两年来存在的问题,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了规定,使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趋于完善.但是有些规定仍然过于原则,同时仍有一些体制方面和观念层面的阻碍.仍有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基本情况作出介绍,指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落实难的原因,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指明出路.

  • 标签: 非法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 落实难 出路
  • 简介: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 标签: 民事诉讼当事人 撤诉权 错误司法裁判通论
  • 简介:原告确立的理论依据起源于罗马法的公共信托理论和美国的私人检察总长理论.我国学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导致《民事讼诉法》第55条确立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诉讼实施权是当事人适格的基础,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应当是资源的社会性理念和信托理论的结合.隐形特征是法院角色的非中立性趋向.公益救济的原则、公众参与范围、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原告确立的因素.

  • 标签: 环境公益 民事诉讼 原告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