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以及影像表现并进行随访,分析脑膜癌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88例,其中男42例(47.7%)、女46例(52.3%),中位年龄59岁(28~78岁);病理分型为肺癌58例(65.9%),胃癌13例(14.8%),乳腺癌7例(8.0%),黑色素瘤1例,食管癌1例,胆囊癌1例,肾癌1例,双源癌2例,不明来源4例。中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50分。34例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诊。临床表现中,有73例(83.0%)头痛、63例(71.6%)恶心呕吐、37例(42.0%)精神行为异常、41例(46.6%)癫痫发作,23例(39.0%)颅神经受累,20例(33.9%)脊神经受累。61例(83.6%)的患者影像学呈阳性改变。87例患者完成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首次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率90.8%,47例(54.7%)患者可见激活单核细胞。中位总生存期13.0(95%CI:2.9~23.1)周,1年生存率19.1%。肺癌、KPS≥50分、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全脑放疗为利于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脑膜癌病总体预后差,较好的身体状态、TKIs药物治疗、全脑放疗是利于患者预后的因素。

  • 标签: 脑膜癌病 脑脊液细胞学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全脑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老年人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合并症及药物反应,导致其诊断治疗复杂化,具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结合最新发表的《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呼吁加强对老年人哮喘患者的管理,促进相关研究开展,完善适合老年人哮喘的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及改善预后

  • 标签: 哮喘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改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机械通气和ICU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aCO2均低于护理前,PaO2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呼吸衰竭患者心率和呼吸频率改善,提高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 症状改善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尽管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IPI)能够将患者很好地分层,但由于淋巴瘤患者疾病的异质性,评分相同的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近来出现了肿瘤患者免疫预后分层概念,它表明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在各个阶段都存在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来调控患者预后。本文将对淋巴瘤免疫预后指标及最新技术应用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淋巴瘤 肿瘤微环境 预后指标 最新技术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肾细胞癌患者,按照CCPRCC、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进行分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CCPRCC患者18例,占该时间段内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的0.44%(18/4 110),年龄(49.5±17.1)岁,男11例,女7例;所有的CCPRCC患者均无肾肿瘤家族史,其中只有1例CCPRCC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为间断的腰腹部胀痛,而另外17例均是体检发现,无相关症状。与ccRCC及pRCC组相比,CCPRCC组患者在终末期肾病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cRCC=0.291,χ2pRCC=1.161,均P>0.05)。CCPRCC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组(χ2=-2.280,P =0.027),但与ccR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 =0.565);CCPRCC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pT1a期,病理分期明显早于另外两组,且其总生存也较ccRCC组和pRCC组更好(P<0.05)。结论CCPRCC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的一类肾细胞癌,患者较ccRCC和pRCC分期更早、预后更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性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8例经肾病理确诊为IgG4相关性肾病(IgG4-RKD)患者的特点和预后。患者血IgG4升高和低补体C3血症常见,其中9例符合急性肾病诊断,IgG4相关肾小管间质炎伴新月体肾炎3例,伴膜性肾病共2例。红细胞沉降率>60 mm/1 h的患者,肾小管间质急性损伤评分较高;免疫抑制治疗可使患者肾功能改善,其中3例复发。可见IgG4-RKD合并肾小球病不少见,应及时行肾病理评估。

  • 标签: 肾病 IgG4相关性肾病 IgG4相关肾小管间质炎 新月体肾炎 红细胞沉降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针对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共收治新发乳腺癌4 111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57例,占全部乳腺癌患者1.4%。43例(75.4%)患者接受双侧乳腺全切手术。中位随访58个月,5年无病生存(DFS)为80.7%,5年总生存(OS)为84.1%。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癌N分期、第二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与预后相关(Z=5.866、4.231,均P<0.05)。结论双侧乳腺全切除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方式,综合治疗需兼顾双侧乳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分期评价。

  • 标签: 乳腺肿瘤 同时性肿瘤 预后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感染和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北京地区18家二级或三级甲等临床医院共482例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以感染CRE的患者为病例组(n=247),以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SE)的患者为对照组(n=23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结果CRE菌株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耐药,但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0%和99.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30 d内气管插管(OR=2.607,95%CI:1.655~4.108,P<0.001),以及使用过三/四代头孢菌素(OR=2.339,95%CI:1.438~3.803,P=0.001)、碳青霉烯类(OR=2.468,95%CI:1.610~3.782,P<0.001)和喹诺酮类药物(OR=2.042,95%CI:1.268~3.289,P=0.003)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OR=3.390,95%CI:1.454~7.904,P=0.005)、心力衰竭(OR=4.679,95%CI:1.975~11.083,P<0.001)、中重度肝病(OR=3.057,95%CI:1.061~8.806,P=0.038)、感染前30 d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2.882,95%CI:1.241~6.691,P=0.014)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OR=7.772,95%CI:3.505~17.233,P<0.001)是CRE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感染前3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和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会降低患者感染CRE的概率。依据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对CRE感染患者进行分级治疗,预测和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将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 标签: 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初次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资料189例,评估患者的慢性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学标志物,计算其总负荷评分(0~3分)。发病90 d时,65例患者预后不良。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总负荷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4,95%CI:1.137~2.707,P=0.011)。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心源性脑栓塞 神经影像学 标志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状况对不同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确诊的不同分子亚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后长期生存情况,并分析淋巴结状态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纳入4 269例乳腺癌分子亚型资料齐全[年龄(50.8±11.2)岁]和3 824例腋窝淋巴结状态齐全[年龄(50.5±10.9)岁]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分子亚型和淋巴结状态信息均齐全的共3 135例。激素受体(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HR-/HER2-型及HER2+患者的10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2.2%、79.0%与76.8%;10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1%、83.1%与84.4%;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0年EFS率分别为68.8%与88.2%;10年的OS率分别为76.7%与92.5%;生存曲线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阴性亚组3亚型EFS与OS率十分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阳性亚组3亚型EFS与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现腋窝淋巴结状态对乳腺癌分子亚型与EFS、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OS率的关联存在修饰作用(均P交互>0.1)。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预后不同,相比分子分型,淋巴结状态可能是更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腋窝淋巴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KCNC3)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系中KCNC3蛋白表达差异;胃癌组织芯片218例胃癌[男165例,女53例,年龄(62.8±11.2)岁]和119例对照无癌胃黏膜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KCNC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胃组织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KCNC3高表达(598例)的患者预后不良,与表达低和无表达组(277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9,95%CI:1.39~2.05,P<0.001)。预测通过KCNC4与MAZ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γ氨基丁酸转运和电子运输链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KCNC3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一致,KCNC3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²=9.512,P=0.023),TNM分期(χ²=12.927,P=0.024)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CNC3高表达(HR=1.911,95%CI:1.198~3.050)、TNM分期晚(HR=1.962,95%CI:1.497~2.572)、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高(HR=2.007,95%CI:1.268~3.404)是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胃癌发展中,KCNC3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为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n=1 299)和非OMT组(n=2 289)。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71,95%CI:0.300~0.734, P=0.001)。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优化药物治疗 预后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出血量要加强留意,在出血量明显增加时,应该及时就医,失血过量引起严重贫血时,甚至还需要输血。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女性可以将自身的月经周期和功能性出血情况记录在备忘录上,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就医看诊时也能为医生提供必要的确诊依据。在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身体的凝血机能出现问题时,应该立即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出血症状,如鼻腔、皮肤以及消化道等,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凝血机能障碍应该立即就医,检查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否低于正常值,并根据医生的处理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综合护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安全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应用化疗及免疫治疗方法对MPM的疗效欠佳,探寻能够有效且准确地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的免疫标志物,挖掘潜在免疫治疗新靶点已成为MPM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研究发现,MPM具有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重要组分,也参与了机体免疫调控。但目前关于TIL对MPM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为此,本文就TIL对MPM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TIL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间皮瘤 胸膜 组织细胞病,恶性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综述文献(主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