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高校学习汉语。留学生们在汉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知识与中国文化的同时,却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后生活中。本文将针对在华留学生面对的学习困惑,更多地从留学生角度出发,论述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 标签: 留学生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那个时代的中国者多据西学分类以言中学,中国术自此进入基本按西学分类的时代

  • 标签: 中国学术 冲击中国 分科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2
  • 简介: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术分科的演变,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    一、图书分类与教学分科  中国先秦时代学在官守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0
  • 简介:以及后来的国学、国故学等,但蔡元培主张区分学与术,那个时代的中国者多据西学分类以言中学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3
  • 简介:学术是人类探索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以及通过交流衍生出来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科学评价人才  为推动学术的发展,学术发展的主流形成了科学

  • 标签: 中国学术 学术问题 学术性思考
  • 简介: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当时有个口号,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入有个非常古老的梦,这个梦叫“大同世界”(见(《礼记·礼运》),谁都希望朗朗乾坤,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但《圣经·旧约》上不是有个故事吗,上帝害怕人类齐心合力造巴别塔(TowerofBabel),上出重霄,扰乱了天上的安宁,故意制造了语言差异,让大家说不到一块儿。

  • 标签: 一个中国 美国中国学 梦想 汉学 法国 印象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
  • 简介:王忠祥、贺秋芙先生依据改写的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应该说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民间习俗等主要源泉之一,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人生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晓畅质朴的语言感动、勾摄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几千年来,有无数的信仰者,终其一生从事研究、改写、翻译或诠释的工作.

  • 标签: 王忠祥 《圣经故事新编》 基督教 民间习俗 伦理道德 书评
  • 简介: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西方文学革新的倡导者和现代主义的代言人。他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远远超出了他的4部小说。乔伊斯的成就在于他挑战了前辈的传统风格和重构了小说的形式。然而,在中国者看来,他的精神遗产与他的文学成就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像他的小说一样意义深远。本文在纪念“布鲁姆日”诞生110周年之际,以一个中国者的视角来考察乔伊斯的成就与遗产,并揭示他对中国者的启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布鲁姆日” 精神遗产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方兴未艾,时代呼唤国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受到更多关注。国学能培养人以德为先、正人正己的人格,与仁爱共济、立己立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自信,塑造以理节欲的性情,平衡人生观,培养理想人格。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教育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推动中国国学研究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整个社会基于民族文化知识的认可和自信。

  • 标签: 国学 教育 研究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作品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吸引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兴趣,促进了海外汉学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外国学者眼中,中国当代文学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又呈现何种的发展状态?本期“非常观察”栏目邀请青年学者王凯博士和郭一博士共同主持并对话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上述话题展开各自的观察和思考。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外国学者 海外汉学 全球化进程 21世纪 中国文学
  • 简介: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自19世纪形成以来,其研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型,即影响研究、去政治化的审美研究和跨学科比较,以及后殖民研究(巴斯奈特37-47)。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转型都回应了特定的历史脉络。影响研究回应了民族国家(在欧洲)确立的问题。在"二战"之后的反民族主义思潮(张隆溪12)中,美国学派的学者倡导一种"去政治化"(巴斯奈特39)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其哲学背景是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取代。

  • 标签: 去政治化 主体性 后殖民研究 巴斯奈特 中国学术 美国学派